發展潮流——不斷豐富4(1 / 3)

發展潮流——不斷豐富4

魏晉南北朝時的化妝

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崇尚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這種時代風潮對容妝產生了很大影響。這一時期,女子們對美抱有強烈的願望,表現出了高度智慧和藝術鑒賞力,在麵妝麵飾上更有了大膽的追求。

魏晉南北朝時的麵妝相對於秦漢時期,可謂異常的多彩。其特點表現在彩妝的異常繁榮上,其中有紅妝、白妝、紫妝、墨妝及額黃妝等。

紅妝即紅粉妝,以胭脂、紅粉塗染麵頰,秦漢時便已有之。據唐代詩人溫庭筠《青妝錄》記載:“晉惠帝令宮人梳芙蓉髻,插通草五色花,又作暈紅妝。”這種暈紅妝是一種非常濃豔的紅妝。

做紅妝必然要用胭脂,此時的胭脂較之秦漢亦有所發展,出現了綿胭脂和金花胭脂。

綿胭脂是一種便於攜帶的胭脂。以絲綿卷成圓版權法浸染紅藍花汁而成,婦女用以敷麵或注唇。金花胭脂是一種薄片胭脂,以金箔或紙片浸染紅藍花汁而成。使用時稍蘸唾使之溶化,即可塗抹麵頰或注點嘴唇。

白妝即以白粉敷麵,兩頰不施胭脂,多見於宮女所飾。據五代時期馬縞 所撰曆史典籍《中華古今注》中說:“梁天監中,武帝詔宮人梳回心髻,歸真髻,作白妝青黛眉。”這種妝式多追求一種素雅之美,頗似先秦時的素妝。

紫妝是以紫色的粉拂麵,最初多用米粉、胡粉摻葵子汁調和而成,呈淺紫色。相傳為魏宮人段巧笑始作,南北朝時較為流行。至於段巧笑如何想出以紫粉拂麵,以化妝術的經驗來看,黃臉者,多以紫粉打底,以掩蓋其黃,這是化妝師的基本常識。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卷五詳細記載了紫粉的做法:“用白米英粉三分,胡粉一分,和合均調。取落葵子熟蒸,生布絞汁,和粉日曝令幹。若色淺者,更蒸取汁,重染如前法。”這種方法,在唐代以後則摻入銀朱,改成紅色。

墨妝始於北周,即不施脂粉,以黛飾麵。唐宇文氏《妝台記》中載:“後周靜帝,令宮人黃眉墨妝。”可見墨妝必與黃眉相配,也是有色彩的點綴。

除了各種彩妝,魏晉時期各種稀奇古怪的化妝也不少。如曾流行於東漢後期的啼妝,即“以油膏薄拭目下,如啼泣之狀”,此時依然沿襲。梁簡文帝《代舊姬有怨》詩中雲:“怨黛愁還斂,啼妝拭更垂。”就提及了啼妝這種妝式。

還有一種更為奇特的,稱為“徐妃半麵妝”。顧名思義,即隻妝半邊臉麵,左、右頰顏色不一。相傳出自梁元帝徐妃之手。

據說徐妃沒有容貌和姿質,梁元帝對他比較淡薄,三兩年才進一次她的房間。徐妃因而內心憤懣,所以借梁元帝一隻眼睛看不見作為譏諷,每當知道梁元帝將來時,必然妝成一種用頭發遮掩半邊麵孔的妝飾,叫做“半麵妝”的來與他相見。梁元帝每次見到這種裝扮,必然大怒而出。

魏晉南北朝時期使用的化妝品有香澤、麵脂等。香澤指的是潤發的油膏。香澤和麵脂的做法在賈思勰的《齊民要術》都中有詳細記載,比如麵脂的做法是:“合麵脂法,牛髓溫酒,浸丁香、霍香二種,煎法一同合澤。亦著青蒿以發色,綿濾著瓷漆盞中,令凝。若作唇脂者,以熟朱和之,青油裹之。”

洗麵用品除了麵脂與香澤外,當時的人們還發明了類似今天洗麵奶的洗麵用品,名“白雪”,即用桃花調雪洗麵,使皮膚光澤研麗。

還有一種類似今天香皂的“化玉膏”。據說以此盥麵,可以潤膚,且有助姿容。相傳晉惠帝時的美男子衛玠風神秀異,肌膚白晳,見者莫不驚歎,以為玉人。其盥洗麵容即用此膏。

魏晉南北朝時期,漢代的蛾眉與長眉仍然流行。晉崔豹《古今注》便寫道:“今人多作蛾眉。”此時的長眉在漢代的基礎上有所發展,不僅僅隻朝耳朵的方向延伸,且已然是連心眉了。長眉作為一個時代的審美情趣,兼有複古之情寓於其中。

除了蛾眉,漢時的八字眉此時也依然流行。另外還出現了眉形短闊,如春蠶出繭的出繭眉。南朝詩人何遜《詠照鏡詩》:“聊為出繭眉,試染夭桃色。”即指這種眉式。且還染成發紅的夭桃之色,應當屬於另類了。

魏晉時期由於連年戰亂,禮教相對鬆弛,且因佛教傳播漸廣,因此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在眉妝上,打破了古來綠蛾黑黛的陳規而產生了別開生麵的“黃眉墨妝”新式樣。

麵飾用黃,大概是古代印度的風習,經西域輸入中國。漢人仿其式,初時隻塗額角,即“額黃”。如北周詩人瘐信詩雲:“眉心濃黛直點,額角輕黃細安。”再後乃施之於眉,在眉史上遂別開新頁,尤其是在北周時期最為流行。

魏晉南北朝的唇妝沿襲漢製,僅以嬌小紅潤為尚。多以紅色丹脂點唇,亦稱“朱唇”。魏文學家曹植《七啟》之六中寫道:“動朱唇,發清商。”晉文學家左思《嬌女詩》也寫道:“濃朱衍丹唇,黃吻瀾漫赤。”

除去的朱唇外,南北朝時還興起了一種以烏膏染唇,狀似悲啼的“嘿唇”。初為宮女所飾,後傳至民間,成為一種時髦的妝飾。

魏晉南北朝的麵飾有額黃、斜紅和花鈿。額黃是一種古老的麵飾,也稱鵝黃、鴉黃、貼黃、宮黃等。因為是以黃色顏料染畫於額間,故名。

額黃的流行與佛教的盛行有直接的關係。女性或者是從塗金的佛像上受到啟發,也將自己的額頭染成黃色,久之便形成了染額黃的習慣,謂之“佛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