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把黃色顏料染畫於額頭,也有用黃色硬紙或金箔剪製成花樣,使用時粘貼於額上的。由於可剪成星、月、黃、花、鳥等形狀,故又稱“花黃”。嚴格來說,貼花黃已經脫離了額黃的範疇,更多地接近花鈿的妝飾了。
斜紅是麵頰上的一種妝飾,其形如月牙,色澤鮮紅,分列於麵頰兩側、鬢眉之間。其形繁多,立意稀奇,有的還故意描成殘破狀。猶若兩道刀痕,亦有作卷曲花紋的畫法。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花鈿,專指一種飾於額頭眉間的額飾,也稱額花、眉間俏、花子等,在秦始皇時便已有之。此時特別盛行一種梅花形的花鈿,稱為“梅花妝”。宮人常常剪梅花貼於額間,後漸漸由宮廷傳至民間,成為一時時尚。
[旁注]
金箔 是用黃金錘成的薄片。有“紅金”、“黃金”之別,又有“庫金箔”、“蘇大赤”、“田赤金”諸多稱謂。金箔的製作工藝一般要經過12個程序。分別是:黃金配比、化金條、拍葉、做撚子、落金開子、沾金撚子、打金開子、裝開子、炕坑、打了細、出具、切金箔。
段巧笑 三國時代魏國魏文帝時的宮人,甚受魏文帝的寵愛。傳說她以原有的化妝品中的米粉和胡粉,再加入葵花子汁,發明了女性化妝用的脂粉。 段巧笑故事在正史裏沒有記載,許多野史筆記偶爾提及,如晉崔豹《古今注》等。
衛玠 (286年~312年),字叔寶,河東安邑人,此地位於後來的山西夏縣北。衛玠是古代四大美男之一。是魏晉之際繼何晏、王弼之後的著名清談名士和玄學家,官至太子洗馬。310年,衛玠遷移南方。312年,衛玠去世。衛玠的美據說不僅能征服女子,就連男人看了也怦然心動。
西域 狹義上是指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即今帕米爾高原以東,巴爾喀什湖東、南及新疆廣大地區。而廣義的西域則是指凡是通過狹義西域所能到達的地區,包括亞洲中、西部地區等。西域到了後來泛指我國的西北部地區。
[閱讀鏈接]
魏晉南北朝時期,流行一種叫做“斜紅”的麵頰妝飾,其俗始於三國。五代南唐張泌《妝樓記》中記載著這樣一則故事:
魏文帝曹丕宮中新添一宮人,名叫薛夜來,魏文帝對之十分寵愛。一天夜裏,魏文帝在燈下讀書,四周有水晶製成的屏風。薛夜來走來時一頭撞上屏風,頓時鮮血直流,愈後留下兩道傷痕。但魏文帝對之仍然寵愛有加,其他宮人見而生羨,也紛紛用胭脂在臉頰上畫血痕,取名“曉霞妝”,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了斜紅。
隋唐時期的服飾紋樣
隋文帝楊堅統一天下後,隻保持了30幾年的國祚,就被唐取代。因此在文史上,通常把隋和唐兩個朝代合在一起,比如廣為人知的《隋唐演義》。
隋唐時期社會安定,百業興旺。在這種環境下,染織業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當時已流行的印染技術有夾纈、臈纈、絞纈、拓印、堿印等,另外媒染劑的開發和利用,促進了印染技術的提高。
隋唐時期染織藝術的發展,在隋唐時期彩塑和出土文物中的服飾圖案上有鮮明的體現,它們真實反映了當時製作技術革新帶來的大唐盛世雍容華貴的裝飾風格。
大約於隋代之前已經出現的斜紋經錦和平紋緯錦,流行於隋唐時期。如敦煌石窟中的隋420窟西壁龕口南北兩側彩塑菩薩的圖案,在渾厚古樸的色調上描繪金線、白線,表現了飛馬奔騰、人獸交戰的激烈場麵和織物圖案的細部特征,恰到好處地豐富了層次關係。
唐代中外交流頻繁,不斷開拓創新,反映在絲織圖案上比隋代更加追求富於多變和華麗清新的氣質。如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代墓葬出土了一件精美的紅地花鳥紋錦,具有典型盛世唐錦的富麗華美特征:花團錦簇、禽鳥飛翔、祥雲繚繞、情趣盎然。其生動的形象、活潑的布局、熱烈的色彩,現出一派富貴吉祥的祥和氣氛,代表了唐代斜紋經錦的高度水平。
唐代服飾圖案,改變了以往那種天賦神授的創作理念,用真實的花、草、魚、蟲進行寫生,但傳統的龍、鳳圖案並沒有被排斥,這也是由皇權神授的影響而決定的。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趨向於回歸自然,將青山綠水、鳥獸魚蟲展現於裝飾圖案,同時也表現自由、豐滿、肥壯和華貴的藝術風格。
隋唐時期除政府官員按製度穿用規定花色的官服之外,一般生活服裝流行圖案花式豐富多彩。當時流行的圖案紋樣有聯珠團窠紋、寶相花紋、瑞錦紋、鳥銜花草紋、幾何紋等。這些紋樣主要表現於唐錦、金銀器、陶瓷以及建築裝飾等。
聯珠團窠紋的紋樣基本骨骼為平排連續的圓形組成作用性骨骼,圓周飾聯珠作邊飾,圓心飾鳥或獸紋,圓外的空間飾四向放射的寶相紋。這種形式受波斯薩珊王朝的影響,也是當時出口貿易適銷的花樣。盛行於南北朝至唐代中期。
寶相花紋由盛開的花朵、花的瓣片、含苞欲放的花、花的蓓蕾和葉子等自然素材,按放射對稱的規律重新組合而成的裝飾花紋。靈感來自金屬珠寶鑲嵌的工藝美及多種花的自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