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時期的首飾發展是整體上的發展,而頭飾、頸飾、臂飾、指環和帶具的表現,都說明了這一特點。
[旁注]
釵朵 金銀釵作花朵形,稱為釵朵。每一釵朵都是一式兩件,結構相同而圖形相反,以便左右對稱插戴,這種金銀釵以鏤花見勝。運用模壓雕刻剪鑿等方法,能做出精美花紋,有花鳥釵、花穗釵、纏枝釵、圓錐釵等。
鏤空 一種雕刻技術。外麵看起來是完整的圖案,但裏麵是空的或者裏麵又鑲嵌小的鏤空物件。鏤空這種雕刻技術還被廣泛應用於石雕、玉雕、木雕、象牙雕等藝術雕刻領域,甚至果雕、麵粉雕也大量采用了這種雕刻技法。
供養人 是指因信仰某種宗教,通過提供資金、物品或勞力,製作聖像、開鑿石窟、修建宗教場所等形式弘揚教義的虔誠信徒。後來,也指那些出資對其他人提供撫養、贍養等時段性主要資助的個人或團體。
步輦 帝王所乘坐的代步工具,通常稱為“輦”,本來和車一樣是有輪子的。秦代以後,帝王、皇後所乘的輦車被去掉輪子,成為輿,即轎子,由馬拉改由人抬,由是稱作步輦,更多了一些典雅和休閑的氣息。
觿 古代一種解結的錐子。用骨、玉等製成。也用作佩飾,《詩經·國風·衛風·芄蘭》 中說:“芄蘭之支,童子佩觿。雖則佩觿,能不我知。”芄蘭為蔓生植物,枝條柔弱且彎曲,類似童子的身體。這句話的大意是說,不要以為佩上觿,自己就成了大人了。
香囊 又名香袋、花囊,也叫荷包。它是用彩色絲線在彩綢上繡製出各種圖案紋飾,縫製成形狀各異、大小不等的小繡囊,內裝多種具有濃烈芳香氣味的中草藥研製的細末。古代的香囊是用來提神的,也有用香料來做的,因其香適合很多人的喜歡,後逐步改為純香料了。
[閱讀鏈接]
南唐時期流行的“金鑲玉”是指一種特殊的金、玉加工工藝,即在金器上鑲嵌各種玉石,有時也指用這種加工工藝製作而成的金、玉器物。
其實,“金鑲玉”這個詞原指“荊山玉”,說的是春秋時期楚人卞和在位於今湖北南漳縣境內的荊山發現了一塊璞玉,後來楚文王命玉工剖開璞玉,發現裏麵是一塊稀世之寶玉。後來,為了彰顯卞和之名,楚文王遂將此玉命名為“和氏璧”。因和氏璧出自荊山,故後人又稱之為“荊山玉”。
唐代女子的富麗妝容
唐代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文化昌盛,是我國封建文明的鼎盛時期,也是我國古代妝飾史上最富麗與雍容的時期。
唐代眉式種類繁多,開創了我國曆史上,乃至世界曆史上眉式造型最為豐富的輝煌時代。
初唐女性既畫細眉又畫闊眉,且闊眉越來越成為女性所追求的時尚眉妝,也為整個社會所接受,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作用之下,孕育著唐代新時代特征的風貌。
柳葉眉,形如柳葉狀的眉形,時稱“柳葉眉”,眉形兩頭尖細,中間較寬。這種娟秀端莊的眉形深受女性青睞,成為了初唐婦女日常的基本眉妝之一。
月眉是一種比柳葉眉略寬,比長眉略短的眉式,形狀彎曲如一輪新月。初唐女子多喜這種寬而曲的月眉。
盛唐時期,國富民強,經濟繁榮,女子對自身的裝飾也有了更高層次的追求。唐代的眉妝也開始尚闊,這是時代風貌的一種投射。闊眉是較自然眉更為粗闊濃重的一種眉妝的通稱。當時流行把眉毛畫得闊而短,形如蛾翅或如桂葉。
蛾翅眉的眉形極其短闊,末端上揚。這是開元年間及天寶初最流行的一種闊眉。桂葉眉是比較有代表性的眉形,特點是濃而闊。
為了使闊眉畫得不顯得呆板,婦女們又在畫眉時將眉毛邊緣處的顏色向外均勻地暈散,稱其為“暈眉”。還有一種是把眉毛畫得很細,稱為“細眉”。
中唐的眉妝可以說是異彩紛呈,甚至前衛另類得令人咋舌。這與“安史之亂”爆發後人們複雜的社會心理有關,諸如彷徨迷離、尋求發泄的心理是分不開的。
比如八字眉,眉形基本平直,眉心上翹,呈八字狀,畫狀似悲啼。再如血暈妝,將眉毛刮去,然後用紅紫色的顏料塗畫,形成看上去血肉模糊的效果,可謂是眉妝史上最驚世駭俗的一頁。
唐代的眉式紛繁複雜,不可勝數。唐玄宗李隆基在流亡四川的時候還不忘命人繪製《十眉圖》,把當時流行的眉式記錄下來;“一曰鴛鴦眉,又名八字眉;二曰小山眉,又名遠山眉;三曰五嶽眉;四曰三峰眉;五曰垂珠眉;六曰月棱眉,又名卻月眉;七曰分梢眉;八曰逐煙眉;九曰拂雲眉,又名橫煙眉;十曰倒暈眉。”單看這些名目,就足以想象當時女性競相描眉、各美其美的景象。
晚唐的眉妝是一個回歸。晚唐女子已回歸到唐初乃至更早的細眉。晚唐最流行的眉妝是長眉和遠山眉。長眉細長,呈現出漸細的趨勢。遠山眉眉形細長,眉峰上挑,給人遠山縹緲的感覺。
以脂粉敷麵的做法古已有之,然而於曆朝曆代婦女相比,唐代女性的麵龐格外的紅。在那個時代,女人們都毫不吝嗇地將厚厚的鉛粉敷在臉上,再將濃濃的胭脂塗在兩頰,直到臉色鮮紅,類於酒暈,或類桃花。這就是在唐詩中常見的“紅妝”。
紅妝中最為濃豔者當屬酒暈妝,亦稱“暈紅妝”、“醉妝”。這種妝是先施白粉,然後在兩頰抹以濃重的胭脂。
桃花妝比酒暈妝的紅色稍淺一些的麵妝,名為“桃花妝”。比桃花妝更淡雅的紅妝便是“飛霞妝”,這種麵妝是先施淺朱,然後以白粉蓋之,有白裏透紅之感。因色彩淺淡,接近自然,故多為於少婦使用。在唐代,飛霞妝成為流行的裝飾,翩翩一撇,盡展風流。
斜紅,一般都描繪在太陽穴部位,工整者行如弦月,複雜者狀似傷痕。這種麵妝屬於一種缺陷美,自晚唐以後就逐漸銷聲匿跡了。
花鈿是貼在眉間額前的裝飾物,最是唐代女子奢華的富麗的表現。貼花鈿在唐代極為盛行,各種出土文物及傳世畫作上的唐代女子大都貼有花鈿。她們常以金箔片、黑光紙、魚腮骨、雲母片等裁剪成各種花卉、鳥、魚紋樣,貼在額頭,最多的還是將金箔剪成梅花形。
額黃與花鈿類似,也裝飾在額頭,不過是用顏料塗黃,也稱“佛妝”。由於當時佛教盛行,婦女們從給佛塗金中找到靈感,將麵部塗黃,這就是額黃,它是在額部繪畫黃色圖案或粘貼薄片狀黃色飾物。
麵靨,是在兩頰酒窩處施點的裝飾。麵靨當初是宮女的一種特殊標記,表示不方便接駕,後來流傳到了宮外,竟成了一種流行的裝飾。麵靨一般用胭脂點染成圓點,也有用金箔、翠羽製成的,或做成花卉等圖案,成為“花靨”。
此外還有啼妝、淚妝、血暈妝、北苑妝等另類妝麵。
唐代女子酷愛點唇,用朱砂混合動物脂膏製成唇脂,為自己妝成櫻桃小口,這就是那個時代的美的標準。輕輕一點,將美唇的審美觀念發揮到了極致。
除了唇色豐富外,妝唇的形狀更是千奇百怪,但總的來說依然是遵循嬌小濃豔的櫻桃小口為尚。比如:檀口,淺紅色唇脂;朱唇有大紅色,亦稱“丹唇”;絳唇,唐代婦女還非常喜歡用深紅色即檀色或淺絳色點唇,即成“絳唇”;嘿唇,以烏膏塗染嘴唇。
盛唐時代締造了女性光華豔麗的妝扮,無疑是那個時代的驕傲,是時代精神的物化。正如那個時代的鮮明文化,帶著極度的自信和奢華,因而在我國妝飾史上留下了燦爛的記憶。
[旁注]
新月 在農曆的每月初一,當月亮運行到太陽與地球之間的時候,月亮以它黑暗的一麵對著地球,並且與太陽同升同沒,人們無法看到它。這時的月相叫“新月”或“朔月”。因為它的形狀彎曲,古人常常用以比喻女子的眉毛。
安史之亂 是唐代天寶年間發生的一場政治叛亂,是由安祿山與史思明向統治者發動,同中央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由於發起叛亂者以安祿山與史思明為主,故稱安史之亂,也稱天寶之亂。對我國後世政治、經濟、文化、對外關係的發展等均產生極為深遠而巨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