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潮流——不斷豐富5(3 / 3)

弦月 月分為上弦月、下弦月,這是由於日、地、月三者位置不斷發生變化,月相便有盈虧的變化。上弦月和下弦月,娥眉月和殘月的相貌差不多,但它們出現的時間、位置及亮麵的朝向是不同的。由於我國農曆日期是根據月相排定的,所以我國古代的勞動人民有時靠它來判斷農曆日期及夜間的大致時間。

雲母 一種造岩礦物,通常呈假六方或菱形的板狀、片狀、柱狀晶形。顏色隨化學成分的變化而異。雲母的特性是絕緣、耐高溫、有光澤、物理化學性能穩定,具有良好的隔熱性、彈性和韌性,又有被剝成具有彈性的透明薄片的性能。其廣泛的應用於建材行業、塑料、電絕緣、造紙、橡膠、珠光顏料等化工工業。

朱砂 又稱辰砂、丹砂、赤丹、汞沙,是硫化汞的天然礦石,大紅色,有金剛光澤至金屬光澤,屬三方晶係。我國利用朱砂作顏料已有悠久的曆史,“塗朱甲骨”指的就是把朱砂磨成紅色粉末,塗嵌在甲骨文的刻痕中以示醒目,這種做法距今已有幾千年的曆史了。

[閱讀鏈接]

長眉取代闊眉的趨勢在天寶末年時世妝中已顯露出來。到了晚唐,已經很少見到盛唐時期的闊眉了,而長眉依然活躍在女性的中間。

李商隱《無題二首》其一中寫道:“八歲偷照鏡,長眉已能畫。”一個8歲的小女孩就已學著畫長眉了,她畫的想必是當時比較流行的妝,看到大人畫自己才偷偷地模仿。此外,李商隱的詩中還有“長眉畫了繡簾開”、“長長漢殿眉”等句,均描寫了這種修長的眉妝。可見,長眉在晚唐還是相當流行的。

唐代婦女的發型式樣

在我國曆代婦女的發型中,唐代婦女的發型式樣最為新奇,既有對前代的傳承,又有在傳承基礎上的刻意創新之處。其發型樣式之豐富和變化之迅速都是前所未有的。

總體來說,初唐發型呈一種高聳、挺拔之勢,且在形式上比較簡潔,均無珠翠、發梳等首飾。

盛唐時期,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唐代的殷實達到了開國以來未有的高峰,對外關係也達到了頂點。此時婦女的豐碩雍容之態開始體現出來,發飾多濃妝高髻。

盛唐以後,婦女的發型開始發生變化,發髻上的髻叉日益增多。到後來逐漸成為花冠,一直流傳到北宋還很盛行。

唐代婦女的發型主要分為髻和鬟。髻為實心,鬟為空心。還有一種發式叫鬢,鬢不是發型,但它是各種發型都需配備的鬢式,因為它可以使發型富於變化而別致。

唐代婦女的發髻有雲朵髻、孔雀開屏髻、雙環望仙髻、盤桓髻、螺髻、雙環垂髻、雙丫髻、圓錐拋髻、四環拋髻、拋家髻、垂練髻、圓錐髻,以及反綰髻、墮馬髻、高髻等。

雲朵髻即發收於頂,梳成雲朵狀,髻前飾珠翠。這種發式顯得豐盈優雅,為唐代有身份有地位的貴族婦女所喜歡。

孔雀開屏髻是將發聳豎於頭頂,梳成椎髻,然後用珠翠製成孔雀開屏狀飾於髻前。此發式多為唐代貴夫人所喜用。

雙環望仙髻是將發分為兩股,用黑毛線或黑帶束縛成環,高聳於頭頂,髻前飾一小孔雀開屏步搖,髻上珠翠如星。此發式有追求之感,瞻望之狀,故稱雙環望仙髻。流行於盛唐。

盤桓髻先將頭發收攏於頂,然後血上盤桓而成。髻前插對梳,髻上飾條形彩珠,顯得幹練持重,把長發繞在頭頂,頂部為平形。這發式西漢時就已在長安婦女中盛行,到唐代仍為宮女和士庶婦女所喜用。

螺髻,亦名翠髻,因其形而得名。梳理時,先將頭發用黑絲帶束縛起來,在頭頂部編盤成螺殼形狀即成,並在髻後垂彩色絲帶。此發式在初唐時盛行於宮中,古人曾有“螺髻凝香曉黛濃”的詩句,後來也在士庶女子中流行,直到宋、明各代,仍有婦女喜歡。

雙環垂髻是將發分為兩部分,在頭的兩側各盤成上卷下垂環。一般未婚女子或宮女、侍婢、童仆多梳此發髻,據傳這種發式在戰國時已有,唐代還把它視為未婚女子的標誌。在盛唐時最為流行。

雙丫髻,亦稱雙髻丫。先將發收攏於頂,然後分兩股向上各紮成一個小髻,髻上飾珠翠花鈿等物。一般為侍婢、貧家未婚女子常梳的發式。這發式據傳在商代就有了,以後各代有所變化,到唐代從式樣上更為講究,有的還在發髻上飾有珠翠等飾物。

圓錐拋髻是將發收攏於頂,向上盤兩卷成圓錐,然後向一側繞一環成拋狀,這種把椎髻和拋髻結合的發式稱圓錐拋髻。發的一側插步搖,一側戴花。為晚唐時長安婦女所常用。

四環拋髻的方法是兩髻不抱麵,先將盤於頂,再分四股,三股直向上盤成三個環,另一股環狀較大且向旁成拋狀,髻前斜插步搖,拋環上飾珠翠。流行於中晚唐貴族婦女中。

拋家髻的方法是兩髻靠麵,頭頂再加一椎髻或三個或一個高聳起來的“朶子”,向一端傾斜呈拋狀。多為盛唐和中晚唐貴族婦女所飾。

垂練髻的梳理方法是將發分成兩邊每邊下垂後向上折起,用紅絹縛之,並飾以少許珠翠。流行於中唐。

圓錐髻的梳理方法是先用黑帶將發束縛,然後盤卷聳豎於頂,並飾一圈珠翠。中唐時盛行於長安婦女中。

反綰髻是梳發於後,編成發辮,由下反綰於頭頂的雙髻;墮馬髻則是將發髻向一側斜墜落,為已婚中年婦女所喜愛;倭墮髻是發髻低垂、側在一邊,被認為是墮馬髻之延續;高髻則是將頭發高聳矗立於頭頂上。

唐代婦女的發鬟,與盤繞實心的髻相區別,鬟是一種盤繞空心的環狀形式。鬟為大多數青年婦女所偏愛,尤喜雙鬟式。

鬟的形式有高低不等,大小不一,既有梳在頭頂上,也有垂於腦後的多種樣式。比如:雲鬟,是一種高聳的環形發型;雙鬟,是年輕女子的兩個環形發型;垂鬟,多是未出室少女的發型,將發分股,結鬟於頂,不用托拄,使其自然垂下。

唐代婦女的鬢式,有蟬鬢、博鬢。蟬鬢是兩鬢的裝飾,將兩鬢梳得很薄而透明,形如蟬翼,故稱。古詩中形容婦女經常有“雲鬟霧鬢”之句,薄而透明的蟬鬢與厚而高實的發型結合與對比,使婦女的發型富於變化而別致。

唐末京師婦女梳發,以兩鬢抱麵,狀如椎髻,名曰“拋家髻”,亦稱“鬅鬢”,“鳳頭”。這種兩鬢抱麵的髻式,是唐代後期較為流行的一種發式。

博鬢即以鬢掩耳,或往後攏掩半耳,是一種禮儀的鬢式。宮中的後妃要博鬢,貴夫人也須博鬢。

總之,我國古代婦女的發型在唐代出現了極為豐富而精美的樣式,發式的創新給人以極高的藝術享受,尤其是唐代婦女對發型的偏愛和重視,可以說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

[旁注]

長安 是西安的古稱,從西周到唐代先後有十三個王朝及政權建都於長安。盛唐時的長安為當時規模最大、最為繁華的國際都市。長安是我國曆史上曆時最長,建都時間最早,朝代最多的古都,是我國曆史上影響力最大的都城。為我國四大古都之首,世界四大古都之一。

士庶 士人和普通百姓。亦泛指人民、百姓。士人是我國古代文人知識分子的統稱,他們學習知識,傳播文化,政治上尊王,學術上循道周旋於道與王之間。士人是國家政治的參與者,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者、傳承者。

貴夫人 在封建時代,通常是指年紀大和具有社會地位、非常尊貴或儀表堂堂的女人。唐代貴夫人在裝飾方麵喜歡孔雀開屏髻,即將發聳豎於頭頂,梳成椎髻,用珠翠製成孔雀開屏狀飾於髻前。還喜歡一種流行的發式“拋家髻”。

[閱讀鏈接]

《簪花仕女圖》由唐代周昉所繪,是目前全世界範圍內唯一認定的唐代仕女畫傳世孤本。它的藝術價值也很高,是典型的唐代仕女畫標本型作品,是代表唐代現實主義風格的繪畫作品。

此畫描寫的是唐代貴族婦女的日常生活,畫中5位仕女的發型都梳作高聳雲髻,蓬鬆博髻。前額發髻上簪步搖首飾花十一至六樹不等,鬟髻之間各簪牡丹、芍藥、荷花、繡球等花,花時不同的折枝花一朵。眉間都貼金花子。著袒領服,下配石榴紅色或暈纈團花曳地長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