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變萬化——兼融天下1(2 / 3)

院畫 即院體畫,或稱院體,我國畫的一種。一般指宋代翰林圖畫院及其宮廷畫家比較工致刻板的繪畫風格。或泛指非宮廷畫家而效法南宋畫院風格之作。這類作品為迎合帝王宮廷需要,多以花鳥、山水,宮廷生活及宗教內容為題材,作畫講究法度,重視形神兼備,風格華麗細膩。

文人畫 也稱“士大夫甲意畫”、“士夫畫”,是畫中帶有文人情趣,畫外流露著文人思想的繪畫。文人畫在題材內容、思想情趣、筆墨技巧等方麵各有不同的追求,並形成紛繁的風格和流派。畫中流露著濃烈的文人思想。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畫的某些創作思想和藝術實踐就出現了。

[閱讀鏈接]

北宋初年,曾作台州知州的唐仲友,在家鄉開設彩帛鋪,既販賣,又加工,是一個大型的作坊店鋪。北宋政府曾經禁止印花工藝在民間使用,但唐仲友開彩帛鋪,仍然雕製印花版印染斑纈。此外,宋代洛陽賢相坊染工李裝花,是當時著名的印花刻版藝人,能打裝花纈,即印花雕版。

唐仲友的彩帛鋪和李裝花的賢相坊染,是商人兼營作坊或工場的方式,也是當時商業經濟發展的實例。它豐富了宋代服飾紋樣的題材和內容,在曆史上具有一定深遠。

宋代女子發型與妝容

宋代婦女的發型的主要特點是喜歡高髻,她們為了使自己的發髻變得高一點,就在裏麵摻上假發,據說宋代婦女的高髻還有高達兩尺的危髻,這些都是追趕時髦的結果。

宋代婦女的發式主要是髻,可分為高髻、低髻。高髻多為貴婦所梳,一般平民婦女則為梳低髻。常梳的發髻主要有高冠長梳、三髻丫、朝天髻、同心髻、女真妝、懶梳髻、包髻、垂肩髻、丫髻、螺髻等。

高冠長梳簡稱冠梳,是高髻的一種。宋代城市經濟發達,都市婦女非常喜愛高冠長梳這種發髻式樣。都市經濟的繁榮使得奢靡之風盛行,反映在婦女的發型上則表現為大都會的婦女特別喜愛高冠大髻大梳上。

冠梳是北宋婦女發型上最有特點的一種裝飾。它的種類繁多,其中有一種白角冠配合白角梳使用的冠梳流行於宮中,這種冠很大,有至三尺,有至等肩者。冠是用漆紗、金銀和珠玉等製成的,一般很大,有的冠長達三尺,有的和兩肩一樣寬,冠上插的梳子也很長,而且不止一把。

三髻丫是指梳三髻於頭頂。南宋詩人範成大曾詩說“白頭老媼簪紅花,黑頭女娘三髻丫”。宋代的少女也梳三髻的髻式。這種發式俏麗、活潑,易於為少女所喜愛。

朝天髻是富有時代性的一種高髻。其做法是先梳發至頂,再編結成兩個對稱的圓柱形發髻,並伸向前額。另還須在髻下墊以簪釵等物,方使發髻前部高高翹起,然後再在髻上鑲飾各式花飾、珠寶,整個發式造型渾然一體,別具一格。朝天髻需用假發摻雜在真發內。所以在當時還出現了專賣假發的店鋪。

同心髻與朝天髻有類似之處,但較簡單,梳妝時將頭發向上梳至頭頂部位,挽成一個圓型的發式,再用朝天髻固定。發髻根係紮絲帶,絲帶垂下如流蘇,因此也叫流蘇髻或墮馬髻。

北宋後期,婦女們除了仿契丹衣裝外,又流行作束發垂胸的女真族發式,這種打扮稱為女真妝。開始時流行於宮中,而後遍及全國。

包髻的做法是在發式造型已經定型以後,再將絹、帛一類的布巾加以包裹。此種發式的特征在於絹帛布巾的包裹技巧上,將其包成各式花形,或做成一朵浮雲等物狀,裝飾於發髻造型之上,並飾以鮮花、珠寶等裝飾物,最終形成一種簡潔樸實,又不失為精美大方的新穎發式。

懶梳髻通常是教坊中女伎於宴樂時所梳的一種發式;垂肩髻顧名思義就是指發髻垂肩,屬於低髻的一種。至於丫髻、螺髻,則都是尚未出嫁的少女所梳的發式。

宋代婦女的頭飾非常豐富,特別到了南宋後期,由於禁令鬆弛,婦女的頭飾,尤其是貴族婦女的頭飾就更加的絢麗多彩了。為了能使自己更加美麗,她們還在發髻的上下左右插上簪釵,常見的簪釵有鳥形、花形、鳳形、蝶形等等。

宋代婦女崇尚插梳,而且十分普遍,可以說到了如癡如醉的程度。有的時候,由於左右插的梳子過多,在上轎或進門的時候隻能側著頭進。  這種情況還引起了朝廷的注意,對冠和梳的長度做了規定。宋仁宗曾下詔禁止以白角為冠,冠廣不得過一尺,梳長不得過四寸,借以抑製奢侈之風。這種簡樸的裝飾後來普及到民間,並成為婦女的一種禮冠。

宋代婦女還有戴花冠的習俗,她們頭上除了戴冠,插簪以外,還插上各種各樣的花,有的是鮮花,有的是假花。當時有一種叫“一年景”的花冠,就是把四個季節的花齊備地插在冠上、很受婦女們的喜歡。

宋代婦女戴的有白角冠、珠冠、團冠、花冠、垂肩等。在發型上插上的有金、玉、珠、翠、花枝、簪子、釵、篦、梳等。

宋代的貴族女子冠飾,在沿襲前世高冠、花冠的基礎之上,冠的形狀愈加高大,裝飾也愈加豐富。冠後常有四角下垂至肩,冠的上麵裝飾有金銀珠翠、彩色花飾、玳瑁梳子等。戴這種高大的冠飾坐轎子時,必須側著頭才能進轎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