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變萬化——兼融天下1(3 / 3)

宋代女子妝容極為素潔,妝容淡雅、樸素,所以對宋代的妝容介紹就要少於唐代多了,沒有了唐代繁榮奢華,豐富多彩,有的隻是自然美。

宋代婦女講究眉式,佩戴耳環,不論皇後還是宮女,常把眉畫成寬闊的月形,然後在月眉的一端或上或下用筆暈染,由深及淺,向外散開,別有風韻。宋代婦女的耳環,有的用金絲打製成“S”型,一端作尖狀,一端成薄片,在薄片上浮雕花卉。

宋代婦女佩帶香囊。青年男女離別時,女方常以香囊相贈,留作紀念。有的用素羅製成,繡有鴛鴦蓮花,背麵平紋素紗,沿口用雙股褐色線編成花穗作為裝飾。

宋代婦女外出或成婚,頭上要戴蓋頭。從反映宋代社會風俗的古籍《東京夢華錄》和《事物紀原》上得知,蓋頭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在唐代風賵的基礎上改製而成的,用一塊帛縫成個風兜,套在頭上露出麵孔,多餘部分披在背後。有的將布帛裁成條狀,由前搭後,隻蒙蓋臉部及腦後,耳鬢部分顯露在外。另一種是一塊大幅帛巾,多為紅色,在結婚入洞房時女方用它遮麵。

據反映南宋人文掌故的《夢梁錄》記載,成親前三天,男方要向女方贈送一塊催妝蓋頭。是美人還是醜女,揭開蓋頭才見分曉。蓋頭的習俗延續了上千年。

宋代的花鈿樣式比較少,但是很精致。宋代婦女對花鈿有著特別的喜好,除了用黑光紙剪成各種形狀貼在臉上之外,甚至還將魚腮貼在臉上,還給予一個好聽的名字“魚媚子”。一些追求時髦的婦女更是將額前,眉間貼上小珍珠作妝飾。眉間貼上小珍珠作飾物,這是由傳統梅花妝發展而來的。

宋代婦女也有點唇的習俗,即以唇脂一類的化妝品塗抹在嘴唇上。唇脂的主要原料是“丹”,是一種紅色礦物,也叫朱砂,用它調和動物脂膏製成的唇脂,具有鮮明的色彩光澤。宋代唇紅的範圍比唐代要少很多,顯得更加自然一點。

宋代女子流行畫眉黛。遠山黛在宋代十分盛行,妝容以清新高雅為主,強調自然膚色及提升氣質為主題。不過突出的還是“倒暈眉”,其呈寬闊的月形,而眉毛端則用筆暈染由深及淺,逐漸向外部散開,別有一番風韻。

宋代女子的腰間配飾有很多,玉環是常見的一種。在山西太原晉祠聖母殿的宋代彩塑女子就配有玉環。宋代服飾尚古,而古代儒家禮儀規定,女子行不得露足,玉環在宋代除了裝飾作用之外就被用作女子的壓裙之物。一般佩戴兩個,左右各一,壓住裙角,防止行走時裙裾散開有傷風雅。因為這種飾物會限製女子的行動,所以又被稱作禁步。

玉環這種飾物可以說是為儒家禮儀服務的,從此處也可以看出宋人極為重視女子的端莊之美。不能露足,行走時步幅就必須放小,步頻放慢,這樣走起路來更顯端莊。再加上白角冠,會讓女子更顯端莊、大方。

宋代女子的發飾不像唐代那般華麗盛大,麵部的妝扮也不像唐代那麼濃豔鮮麗。總而言之,宋代婦女的整體造型給人一種清雅、自然的感覺。

[旁注]

白角 即經過磨製後的白色牛角、羊角,用它製成的梳子叫白角梳。白角冠,即一種插有白角梳的冠,它極受宋代京都貴婦們的推崇。宋朝女子戴冠成為風尚,白角冠便是其中的一種。北宋宮中曾盛行白角冠,人爭效之,號內樣冠,名曰垂肩、等肩,至有長三尺者。

教坊 唐高祖李淵置內教坊於宮中,掌教習音樂,屬太常寺。唐玄宗時又置內教坊於蓬萊宮側,京都置左右教坊,掌俳優雜技,教習俗樂,以宦官為教坊使,後遂不再屬太常寺。此後凡祭祀朝會用太常雅樂,歲時宴享則用教坊俗樂。宋、金、元各代亦置教坊,明置教坊司,司禮部,清廢。

浮雕 是雕塑與繪畫結合的產物,用壓縮的辦法來處理對象,靠透視等因素來表現三維空間,並隻供一麵或兩麵觀看。浮雕一般是附屬在另一平麵上的,因此在建築上使用更多,用具器物上也經常可以看到。由於其壓縮的特性,所占空間較小,所以適用於多種環境的裝飾。

彩塑 漢族民間手工藝品之一,以黏土加上纖維物、河沙、水,糅合成的膠泥為材質,在木製的骨架上進行形體塑造,陰幹後填縫、打磨,再著色描繪的作品稱彩塑。由擺放位置與使用範圍可分石窟彩塑、廟宇彩塑、陵墓彩塑和民俗彩塑四類。

[閱讀鏈接]

插梳的習俗很早就有,而宋代開始盛行。貴婦們在金銀珠翠製成的冠上插上數把白角長梳,左右對稱。這種冠飾造價及其昂貴,宋仁宗因為厭惡白角冠的奢侈而下詔禁止以白角為梳為冠,而宋仁宗去世後,插梳不但恢複如故而且更勝。

宋代貴婦們如此推崇白角冠,主要是精選的白角經過磨製後製成的梳子呈透明白色,近似琉璃又不似琉璃的透明閃亮,反倒能把人的眼睛襯托得更加明亮漂亮,而且與金銀珠翠製成的冠相呼應,便顯得端莊而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