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變萬化——兼融天下2(3 / 3)

納石失技術反映了元代較高的加金絲織物織造水平,並為明清兩代的織金錦、織金緞、織金綢、織金紗、織金羅等多種加金織物奠定了技術基礎。

元代男女的豐富頭飾

元代雖與金代同好辮發,但辮發樣式則大相徑庭,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男子都梳理成一種名為“婆焦”的發式,如同漢族兒童梳理的三搭頭的樣式。

婆焦的梳理方法是將頭頂正中及後腦頭發全部剃去,隻在前額正中及兩側留下三搭頭發,正中的一搭頭發被剪短散垂,兩旁的兩搭綰成兩髻懸垂至肩,以阻擋向兩旁斜視的視線,使人不能狼視,稱為“不狼兒”。

髡發也是元代男子普遍梳的發式,其發式梳理方法是先將頭頂部分毛發全部剃光,在兩鬢或前額部位留下少量頭發。還有在前額保留一排短發,耳邊的鬢發則自然披散。更有將二邊頭發梳理成各種隨意的發式,作自然下垂狀。

在我國曆代文獻中,關於婦女頭飾的記載都多於男子,其原因與婦女自然屬性、頭飾的獨特風格和華貴裝束有關。元代婦女的頭飾蒙古語稱“包閣塔格”,漢語名稱稱為“顧姑”、“故姑”、“古固”等。

蒙古語稱呼與蒙古汗國時期已婚婦女發髻名稱有關。據《蒙古秘史》中記載,已婚婦女有兩種發型,一種是左右梳兩辮垂於胸前的發式稱“希布勒格爾”,另一種則是纏在頭頂上的發髻,稱“包閣塔拉乎”。

在l3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到過蒙古地區的東西方使者和旅行家,如南宋的趙珙、彭大雅、李誌常,西方的維廉·魯布魯克等,對此均有描述。

其中維廉·魯布魯克在《蒙古遊記》中對元代婦女的頭飾的描述最詳細:婦女們也有一種頭飾,他們稱之為孛哈,這是用樹皮或她們能找到的任何其他相當輕的材料製成的。這種頭飾很大,是圓的,有兩隻手能圍過來那樣粗,有約46厘米至56厘米高,其頂端呈四方形,像建築物的一根圓柱的柱頭那樣。這種字哈外麵裹以貴重的絲織物,它裏麵是空的。在頭飾頂端的正中或旁邊插著一束羽毛或細長的棒,同樣也有一腕尺多高;這一束羽毛或細棒的頂端,飾以孔雀的羽毛,在它周圍,則全部飾以野鴨尾部的小羽毛,並飾以寶石。富有的貴婦們在頭上戴這種頭飾,並把它向下牢牢地係在一兜帽上,這種帽子的頂端有一個洞,是專作此用的。她們頭發從後麵挽到頭頂上,束成一個發髻,把兜帽戴在頭上,把發髻塞在兜帽裏麵,再把頭飾戴在頭上,然後把兜帽牢牢地係在下巴上。

據有關文獻資料和傳世繪畫證實,維廉·魯布魯克描述的這種頭飾有大、中、小三種,由於婦女所處地位的不同,所戴之“包閣塔格”有大、中、小不同,在禮節性的場合均要戴之。已婚婦女還有塗搽麵孔,加以裝飾的習俗。

元代婦女金首飾多有精品,如山西靈丘曲回寺村出土了一批金飾銀器。有金花步搖、纏枝花耳墜、內向雙飛蝴蝶簪、牡丹花金耳墜、雙鳳金步搖等等,金銀相間,造型之多,令人目不暇接。

其中金花步搖帶寶石重4.8克,通長4.07厘米,寬2.56厘米。步搖的紋飾也是由兩股花絲掐製的典型纏枝卷草紋,單股花絲直徑0.13毫米。

步搖周圍環繞著一圈由小金珠組成的魚子紋,小金珠直徑0.5毫米。中心石碗內鑲嵌一顆綠鬆石。纏枝卷草紋的中心有7個小金珠組成的花朵。

步搖的頂端有一個兩股素花絲盤繞的金圈,圈徑0.46毫米,像係在某一飾物如“簪”或“釵”上。雙側和底部有5個同樣的小金圈。步搖的背麵用0.06毫米厚的金片合咬在步搖的大邊上,大邊則是由7圈鞏絲、素絲、祥絲組成。

曲回寺出土的金飾共16件,總重121.38克;銀器4件,總重295.83克。首飾有:蜻蜓金釵一對、牡丹花耳墜一對、雙鳳金簪一對、飛天金簪一件、柳鬥紋銀罐一件、銀碗兩件、龍首盂一件。這批金銀飾品的製作工藝可分為掐絲、鏨花、澆鑄、打胎等。

上述這批器物,經多位專家鑒定,基本一致斷代為元代,可謂元代金銀頭飾的代表。這些出土的金飾為元代女子的飾品,距今已有七八百年的曆史了。

[旁注]

三搭頭 元代蒙古族男子發式,又稱“不狼兒”。先在頭頂正中交叉剃開兩道直線,然後將腦後一束頭發全部剃去,正麵一束或者剃去,或者加工修剪成各種形狀,任其自然覆蓋於額間,再將左右兩側頭發編製成辮子,結環下垂至肩。

曲回寺 又稱哭回寺,位於山西大同靈丘西南曲回寺村。由唐代大禪師慧感創建,是五台山佛寺的下院,與五台山禪宗佛寺有密切的聯係,其規模宏大實為罕見。曲回寺曾經出土大批金飾銀器,為了解當時的服飾文化提供了實物資料。

絲掐 即掐絲,是將金銀或其他金屬細絲,按照墨樣花紋的彎曲轉折,掐成圖案,粘焊在器物上,稱為掐絲。此項工藝不僅在寶石、金銀飾上運用,琺琅器也運用,如掐絲琺琅器等。是景泰藍製作中最關鍵的裝飾工序。

鏨花 我國古代金工傳統工藝之一。用小錘敲擊各種大小不同的金屬鏨子,在金屬表麵留下鏨痕,形成各種不同的紋理,使單一的金屬表麵產生多層次的立體裝飾效果。此種工藝始於春秋晚期,盛行於戰國,至今依然為匠師們沿用。

[閱讀鏈接]

1221年,南宋派都統司計議官趙珙出使燕京,與蒙古議事。趙珙把自己見聞的材料著錄成書,這就是《蒙韃備錄》。書中記錄了蒙古國的軍政、官製、風俗、婦女等,是研究當時蒙古和幽燕一帶曆史的重要史料。

在《蒙韃備錄》一書中,趙珙對蒙古婦頭飾描述道:“凡諸酋之妻則有顧姑冠,用鐵絲結成,形如竹夫人,長3尺許,用紅青錦繡或珠、金飾之,其上又有杖枝,用紅青絨飾之。”這些描述,為後世了解元代佩飾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