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追求——華彩濃妝1
明清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佩飾藝術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呈現出新的氣象。明代靈活的服飾紋樣,全民佩玉習俗,以及婦女的頭飾,都給人以不同以往的藝術享受。清代服飾圖案體係龐大,是我國古代服飾文化中一筆寶貴的財富。尤其清宮後妃的飾物與妝容,達到了內在美和外形美的統一。
明清時期的佩飾都有實用、美飾和標誌社會地位的作用,隻不過古代佩飾更突出實用性,而後世更著重其美化功能罷了。
明代靈活的服飾紋樣
明代的服飾紋樣,包括皇帝龍袍的紋樣,宮中的時令服裝花式,服飾紋樣中的吉祥圖案、動物圖案、自然氣象紋、幾何圖形紋樣、人物紋樣等,其變化有一定靈活性。
明代龍袍中的袞服主要紋飾為十二章,其中團龍12條,用孔雀羽線緙製,前身、後身各3條,兩肩各1條,下擺兩側各2條。日、月、星辰、山川紋分布在兩肩、盤領背部下方和肩部。4隻華蟲在肩部下側。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織成兩行,相對排列於大襟上。
明代龍袍中的4條團龍袍在前胸、後背、兩肩各飾團龍紋1條。胸、背為正麵龍,兩肩為行龍。袍身還織有暗花。
柿蒂形龍袍在盤領周圍的兩肩和前胸後背部位劃出一個柿蒂形裝飾區,用金邊標示之。在區內前胸後背各飾1條正麵龍,兩肩各飾1條側身龍,方向相向,靠近金邊用海水江牙紋為飾。金邊以外部位織其他暗花。或在前胸後背及兩肩各飾2條行龍。
柿蒂形過肩龍袍在盤領周圍的柿蒂形裝飾區內飾兩條過肩龍,龍頭1條位於前胸,1條位於後背,均為正麵形,龍身各向肩部繞過。明代稱這種形式為“喜相逢”。其他部位織暗花。
明代宮中根據時令變化,換穿不同質料的服裝,並吸收民間風俗,加飾象征各個時令的應景花紋。
比如五月初一起至十三的端午節,宮眷和內臣們穿五毒艾虎補子蟒衣。五毒指蠍子、蜈蚣、蛇虺、蜂、蜮。艾虎為口銜艾葉的老虎,寓驅毒避邪的意思。
再如八月十五的中秋節,宮中賞秋海棠、玉簪花,穿月兔紋衣服。古代神話說月中有月兔,故以玉兔代月。
明代服飾紋樣中的吉祥圖案,利用象征、寓意、比擬、表號、諧意、文字等方法,以表達它的思想含義。
比如象征方法,就是根據某些花草果木的生態、形狀、色彩、功用等特點,表現特定的思想。例如:石榴內多子實,象征多子;牡丹花型豐滿色彩嬌豔,被詩人稱為“國色天香”,“花中之王”,“花中富貴”,故象征富貴;靈芝可以配藥,久服有健身作用,象征長壽,等等。
明代服飾中常見的動物圖案有現實性的動物,如獸類中的獅子、虎、鹿。飛禽類中的仙鶴、孔雀、錦雞、鴛鴦、鸂鶒、喜鵲。魚類的鯉魚、鯰魚、鱖魚。昆蟲類的蝴蝶、蜜蜂、螳螂等等,同時還有想象性的動物龍、鬥牛、飛魚、麒麟、獬豸、鳳凰等。
明代服飾中的自然氣象紋以雲紋最突出,雲紋有四合如意朵雲,四合如意連雲,四合如意七竅連雲,四合如意靈芝連雲,四合如意八寶連雲,八寶流雲等。雷紋一般作為圖案的襯底。水浪紋多作服裝底邊等處的裝飾。也有作落花流水紋的。
明代服飾中的器物紋樣有很多,比如:燈籠紋是元宵節應景的紋樣;樗蒲紋為散排的兩頭尖削中間寬大的梭形紋樣,梭形內常填以雙龍、龍鳳、聚寶盆等花紋;八寶紋由珊瑚、金錢、金錠、銀錠、方勝、雙角、象牙、寶珠組成,象征富有;七珍紋由寶珠、方勝、犀角、象牙、如意、珊瑚、銀錠組成,同樣象征富有。
明代服飾中的幾何紋樣有三種類型:一是八達暈、天花、寶照等紋樣單位較大的複合幾何紋,基本骨骼由圓形和“米”字格套合連續而成,並在骨骼內填繪花卉和細幾何紋。這類花紋隻少量用於服飾。
二是中型幾何填花紋,如盤絛紋、雙距紋、毬路紋等。有一部分用於日常服裝。
三是小型幾何紋,如方勝紋,為菱形相疊的紋樣,古時稱之為長命紋。再如四合和四出紋,四合是向心的,象征團聚,四出是離心放射的,象征發展生長等。
明代服飾中的人物紋樣主要有仕女、太子、神仙、佛像,以及百子圖、戲嬰圖等。
總之,明代服飾紋樣體現了當時人們的意識觀念,隨著時代的變化,舊的意識將漸漸失去原有的現實性,而它們所具有的材質、工藝、色澤、形式的美,則將留給後代以無窮的享受。
[旁注]
團龍 是龍紋的一種表現形式,以龍紋設於一個既定的圓內,構成圓形的適合紋樣,稱為“團龍”。團龍紋飾源於唐代,明清兩代多用於皇家建築。“四團龍”、“八團龍”為明清的冠服圖案,後來又發展為“十團龍”、“十二團龍”、“十六團龍”等。
雷紋 青銅器紋飾之一。即以連續的方折回旋形線條構成的幾何圖案。常見的有目雷紋、三角雷紋、波形雷紋、斜角雷紋、勾連雷紋等多種類型。在古代的手工陶器上,多有指紋,後人仿製,所以有了雷紋。雷紋也被用於服飾圖案。
仕女 仕女在宋以後多叫士女,代表的是中國古代那些美麗聰慧的女子,也是曆代畫家熱衷描繪的對象,國畫中還有專門的“仕女畫”類別。此外,仕女也是明代服飾中的人物紋樣的主要內容之一。
[閱讀鏈接]
自古以來,結婚之時新娘的嫁妝中,就有百子圖的錦緞被褥,寓意喜慶和祝福,同時祝願新娘早得貴子、子孫滿堂、闔家和美,在送賀禮的親友中,也會有人送上百子錦緞被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