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追求——華彩濃妝2(1 / 3)

時尚追求——華彩濃妝2

清代獨特的服飾圖案

清代服飾圖案是我國傳統服飾文化中的一個龐大的圖案體係,以其眾多的品種和數量、深厚的思想內涵、獨特的藝術表現力,成為我國傳統服飾文化藝術領域中—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比如清代皇帝的朝服,其紋樣主要為龍紋及十二章紋樣。一般在正前、背後及兩臂繡正龍各1條;腰帷繡行龍5條,折襇處前後各繡團龍9條;裳繡正龍2條、行龍4條;披肩繡行龍2條;袖端繡正龍各1條。

十二章紋樣為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黼、黻八章在上衣上;其餘四種藻、火、宗彝、米粉在下裳上,並配用五色雲紋。

據文獻記載,清朝皇帝的龍袍,也繡有9條龍。從實物來看,前後隻有8條龍,與文字記載不符,缺1條龍。其實這條龍客觀存在著,隻是被繡在衣襟裏麵,一般不易看到。這樣一來,每件龍袍實際為9條龍,而從正麵或背麵單獨看時,所看見的都是5龍,與“九五”之數正好相吻合。

再如清代補服。補服也叫“補褂”,是清代主要的一種官服,補服中的圓形補子是區分官職品級的主要標誌。皇子,龍褂為石青色,繡五爪正麵金龍4團,前後兩肩各1團,間以五彩雲紋。親王,繡五爪龍4團,前後為正龍,兩肩為行龍。郡王,繡有行龍4團,前後兩肩各1團。貝勒,繡四爪正蟒2團,前後各1團。貝子,繡五爪行蟒2團,前後各1團。

霞帔從宋代以來作為貴族婦女即命婦的禮服,隨品級的高低而不同。清代命婦禮服,以鳳冠、霞帔為之。清代霞帔演變為闊如背心,霞帔下施彩色旒蘇,是誥命夫人專用的服飾。中間綴以補子,補子所繡樣案圖紋,一般都根據其丈夫或兒子的品級而定,武官的母、妻不用獸紋而用鳥紋。

清代服飾圖案的藝術表現和裝飾作用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水準。它融合了之前曆代服飾圖案的精髓,滿族、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相互影響、相互借鑒,使圖案具有形意結合、指物會意,以及以純粹的符號形式表現出多元的情感層麵。

形意結合是指圖案的外形、造型。清代服飾圖案的取材多是圍繞著民眾社會中備受關注的現實問題,習慣將物質的或精神的功利目的視為創作的一種藝術追求。

比如,金玉滿堂,金魚和藻紋填滿圓形空間,借“玉”與“魚”的諧音,“堂”與“塘”的諧音,組成金玉滿堂圖案,象征富有、幸福,或人才出眾,學識淵博。

指物會意是指將人們對某些事物的感受與美好願望聯係在一起,借助某些動物、花鳥、魚蟲等美好事物,以間接隱喻的形式體現對美好理想的追求。

比如,五福捧壽,五隻蝙蝠圍在一個壽字旁邊。古人有“五福”之說,一是長壽延年,二是富貴多財,三是健康安寧,四是積德行善,五是無病而終。表達對人生幸福的追求。

清代被廣泛使用的圖案還有:鶴、龜、鬆、柏、桃,喻意長壽;蝙蝠,喻意幸福;並蒂蓮花、雙飛燕、鴛鴦,喻意夫妻恩愛,永結同心;牡丹,喻意富貴;菊花,喻意千秋;瓶子喻意平安;葡萄、石榴、蓮蓬內多子,葫蘆、瓜的藤蔓不斷延伸生長,喻意多子多孫、家族昌盛;蝶戀花喻意男女愛情等等。

圖騰崇拜是一種原始的宗教形式,是萬物有靈信仰觀念的具體化表現。清代服裝上的圖騰符號也是一種古老的信仰、一種精神力量。

比如龍鳳呈祥,龍被尊稱為神聖吉祥之物,是中華民族從古至今圖騰的象征。其造型融多種吉祥動物的特征於一體:鹿角、牛頭、蟒身、魚鱗、鷹爪,口角旁有須髯,頜下有珠,它能巨能細,能幽能顯,能興雲作雨,降妖伏魔。龍是英勇、尊貴、權威的代表,鳳是真、善、美的化身,兩者結合則是太平盛世,高貴吉祥的表現。在民間把結婚之喜比作“龍鳳呈祥”,也是對富貴吉祥的希望和祝願。

總之,清代服飾圖案格調歡快風趣,寓意悠遠深刻,造型精美圓滿,已超越了單純的圖案形象,折射出民族的心理、情感、願望,體現出中華民族傳統服飾圖案的個性、民族特色和文化精神。

[旁注]

九五 九,謂陽爻;五,第五爻,指卦象自下而上第五位。九五代指我國古代的皇帝之位,皇帝乃上天之子,即中有正,古稱之為九五之尊。語本《易·乾》:“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後因以“九五”指帝位。

誥命夫人 誥命又稱誥書,是皇帝封贈官員的專用文書。古代一品至五品的官員稱誥,六品至九品稱勅。明清時期形成了非常完備的誥封製度,一至五品官員授以誥命,六至九品授以敕命,夫人從夫品級,故世有“誥命夫人”之說。誥命夫人跟其丈夫官職有關。有俸祿,沒實權。

圖騰 記載神的靈魂的載體。是古代原始部落迷信某種自然或有血緣關係的親屬、祖先、保護神等,而用來做本氏族的徽號或象征。社會生產力的低下和原始民族對自然的無知是圖騰產生的基礎。運用圖騰解釋神話及民俗民風,是人類最早的文化現象。我國的圖騰一般為龍。

[閱讀鏈接]

清代服飾圖案可謂我國古代服飾文化的一大亮點,既具有中華民族傳統精神,有顯示出民族特色。而與之交相輝映、相得益彰的清代佩飾,無疑給清代服飾圖案增添了諸多色彩。

清代的佩飾種類及樣式都很多,形狀小巧,材質多樣,有翠玉、青金石、檀香木、金鉑、珊瑚、玻璃等不同材料。另外還有各種各樣的刺繡小品,比如香囊、香袋、扇套、火鐮袋、齋戒牌等。這些都是清代佩掛在腰間的佩飾,無論男女都作為隨身攜帶的賞玩之物,晚清尤為盛。

清代後妃飾物與妝容

清代努爾哈赤時期沒有後妃製度,當時稱之為“福晉”或“格格”。皇太極始定後妃之製。清代後妃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她們的發式、飾物、妝容,具有顯著的民族特征和獨特的風韻。

滿族婦女頭上又寬又長、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頭飾十分引人注目,它的名字叫扁方,俗稱“發式”,包括“水葫蘆”、“大拉翅”等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