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追求——華彩濃妝2(2 / 3)

扁方是滿族婦女梳兩把頭時的主要首飾。橫插於發髻之上的類似發冠一樣的扁方長32厘米至33.5厘米,寬4厘米左右,厚0.2厘米至0.3厘米。呈尺形,一端半圓,另一端似卷軸。其作用類似古代男子束發時用的長簪,也許扁方就是由此而演變過來的。

扁方的質地多為白玉、青玉,少數為金、銀製品。王室貴族婦女用的扁方從質地到樣式製作都堪稱精美絕倫,在扁方僅一尺長的窄麵上,透雕出的花草蟲鳥、瓜果文字、亭台樓閣等圖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王妃貴婦們戴著扁方故意把兩端的花紋露出,以引人注意。在扁方上綴掛的絲線纓穗,據說是與腳上穿的花盆底鞋遙相呼應,使之行動有節,增添女人端莊秀美的儀態。每逢喜慶吉日或接待貴客等滿族婦女便要戴上扁方了。戴上這種寬長的扁方,限製了脖頸扭動,使之身體挺直,再加上長長的旗袍和高底旗鞋,使她們走起路來顯得分外穩重、文雅。

水葫蘆發式俗稱“水鬢”,即挑下兩鬢微弱之發,用刨花水傍耳根梳理成鉤形,豐頤麵頰,相襯如桃花帶雨,格外美觀。

刨花水古稱粘頭樹,粘頭樹即榆樹。榆木刨成刨花,用熱水浸泡,便會滲出粘稠的液體來,後將此液灌入刨花缸,用小毛刷蘸取搽在頭發上,光可鑒人,又便於梳理定型,且能散發出淡淡芬芳,還具有潤發烏發之功效。它是一種名副其實的天然綠色美發用品。

清代後妃們就用蘸了刨花水的笢子抿頭發。笢子是婦女梳頭時抹油等用的小刷子。據說慈禧太後就用過用榧子、核桃仁、側柏葉一同搗爛了,泡在雪水裏和刨花水兌著用。她因為是油性發質,經常掉發,當時的禦醫還專門給配了抿頭的方子,用了薄荷、香白芷、藿香葉、當歸等中藥。結果70多歲時,慈禧的頭發還像黑色的天鵝絨。

大拉翅又稱大京樣、大翻車、達拉翅。它以頭頂發髻為“頭座”,在上麵加戴青色素緞或紗絨架製成的發飾,腦後也留“燕尾兒”。這種發式清末流行於北京,而且越加越高,發展成類似後來“發式板”的式樣,並在正麵飾以花朵,側麵懸掛流蘇,東北一些地區叫它“京樣”或“宮裝”。

大拉翅頭飾是形似一個扇麵的硬殼,約尺把高。裏麵是用鐵絲按造頭圍的大小做一圓箍,再用布袼褙做胎,外麵包上青緞子或青絨布,做成一個固定的裝飾性的大兩把頭,再插一些用青素緞、青絨、青直徑紗或絹製的花朵。需要時,戴在頭上即可,無需梳掠,不用時取下擱置一邊。既起到美飾頭發的作用,又摘戴方便自如,可謂兩全其美。

因大拉翅以粗鐵絲做架,承重性較強,上麵設有插簪、釵、流蘇、疙瘩針、耳挖勺、頭花等固定裝置,滿足了同時佩戴眾多首飾的需要。直到清末,大拉翅仍為滿族婦女的主要發飾,無論官宦命婦、民間女子紛紛效仿。

上述的頭式除貴族婦女外,很少有人在日常這樣打扮。原因是既費時間又費勁兒,而且必須由別人幫助完成。梳好後不能隨意俯仰枕靠,無論站或坐都要直著脖子,雖然漂亮但並不舒服。民間除在婚禮等隆重場合或年輕姑娘媳婦過年時梳外,很少能見得到。

簪子是滿族婦女梳各種發髻必不可少的首飾。通常滿族婦女喜歡在發髻上插飾金、銀、珠玉、瑪瑙、珊瑚等名貴材料製成的大挖耳子簪、小挖耳子簪、珠花簪、壓鬢簪、鳳頭簪、龍頭簪等。

簪子的種類雖然繁多,但在選擇時還要根據每個人的條件和身份來定。比如入關前,努爾哈赤的福晉和諸貝勒的福晉、格格們,使用製作發飾的最好材料首選為東珠。兩百年後漸漸被南珠,即合浦珠所取代。

與珍珠相提並論的還有金、玉等為上乘材料,另外鍍金、銀或銅製,也有寶石翡翠、珊瑚象牙等等,做成各種簪環首飾,裝飾在發髻之上,這若是同進關以後相比,就顯得簡單得多了。

清入關以後,由於受到漢族婦女頭飾的影響,滿族婦女,特別是宮廷貴婦的簪環首飾,就越發的講究了。如1751年乾隆皇帝為其母辦六十大壽時,在恭進的壽禮中,僅各種簪子的名稱就讓人瞠目結舌,如事事如意簪、梅英采勝簪、景福長綿簪等等。這些發簪無論在用料上,還是在製作上,無疑都是精益求精的上品。

從清代後妃遺留下來的簪飾來看,簪分兩種類型。一是實用簪,多用於固定發髻和頭型用的。另一類為裝飾簪,多選擇質地珍貴的材料,製成圖案精美的簪頭,專門用於發髻梳理後戴在明顯的位置上。

頭簪作為首飾戴在頭上,不僅起到美飾發髻的作用,簪頭製成的寓意吉語還有托物寄情、表達心聲意願的美好追求。

滿族婦女除了簪子外,還普遍喜歡在發髻上插飾花朵,將碩大的花朵戴在頭上曆來是滿族的傳統風俗。

頭花是簪發展而來的首飾。頭花大多由珍珠、寶石為原料,滿族婦女在梳頭時,把大朵頭花戴在兩把頭正中,稱為頭正,也有選用兩朵相同顏色和造型的分插兩把頭的兩端,俗稱壓發花,又稱壓鬢花。

滿族婦女最偏愛的頭花當屬絨花,尤其是在女兒出嫁時,頭上必須戴紅色絨花,圖火紅吉利,據說漢語中的“絨花”,與滿語中的“榮華”近音,因此,便有戴絨花即為榮華富貴之意。

在滿族婦女中,隻要條件允許,不僅婚禮喜慶日時要戴絨花,而且一年四季都願意頭戴絨花,求諧音吉祥。尤其到應時節序戴應季絨花:立春日戴春幡,清明日戴柳枝,端陽日戴艾草,中秋日戴桂花,重陽日戴茱萸,立冬日戴葫蘆陽生,等等。

清宮後妃們的頭花,還有大批的絨花、絹花、綾花流存於世,這些花色彩協調,暈色層次豐富,堪稱“亂真”之花。

清代遺留下來的絨、絹、綾、綢等質地的頭花有白、粉、桃紅三暈色的牡丹花,淺黃、中黃、深黃三色的菊花,白、藕、雪青三色的月季花及粉、白相間的梅花等等,曆時百年不久,仍鮮豔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