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完善——藥膳升華4(1 / 3)

不斷完善——藥膳升華4

陳直關注老年飲食養生

陳直是宋代神宗元豐中人,曾任承奉郎泰州興化縣令,1085年左右著《養老奉親書》,是我國著名的早期老年養生防病專著。

到了宋代,醫學家們對飲食在養生中的作用有了更為清楚地認識,與唐代相比,宋代醫學家對飲食養生的論述更為深入,這突出表現在宋代對老人等“弱勢”群體飲食調養的關注上。

對老人的飲食調養論述最為詳細的當數陳直的《養老奉親書》。他在《養老奉親書·飲食調治》中說:“主身者神,養氣者精,益精者氣,資氣者食。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也。故飲食進則穀氣充,穀氣充則氣血盛,氣血盛則筋力強。”

陳直強調人體的精、氣、神來源於飲食,而飲食轉化為精、氣、神則有賴於脾胃,脾胃是五髒之本。而“高年之人,真氣耗竭、五髒衰弱,全仰飲食以資氣血”。如果生冷無節、饑飽失宜、調停無度,每每而致大患。所以老年人的益壽應注重飲食調理,保養脾胃。

陳直認為,對老人的飲食調養予以特別的關注,是因為老人的身體衰弱,比不得年輕人:

若少年之人真元氣壯,或失於饑飽,食於生冷,以根本強盛未易為患。其高年之人真氣耗竭,五髒衰弱,全仰飲食以資氣血,若生冷無節,饑飽失宜,調停無度,動成疾患。

陳直認為,老人的飲食調養平時要注意做到:“凡百飲食,必在人子躬親調治,無縱婢使慢其所食。老人之食大抵宜其溫熱熟軟,忌其粘硬生冷。每日晨朝宜以醇酒先進平補下元藥一服,女人則平補血海藥一服,無燥熱者良,尋以豬羊腎粟米粥一杯壓之,五味蔥薤鶉膂等粥皆可。至辰時服人參平胃散一服,然後次第以順,四時軟熟飲食進之,食後引行一二百步,令運動消散,臨臥時進化痰利膈人參半夏丸一服,尊年之人不可頓飽,但頻頻與食,使脾胃易化穀氣長存,若頓令飽食,則多傷滿。緣衰老人腸胃虛薄,不能消納,故成疾患。為人子者,深宜體悉。此養老人之大要也。日止可進前藥三服,不可多餌,如無疾患亦不須服藥,但隻調停飲食自然無恙矣……”並且強調“不可令食粘硬毒物,……不可令勞暮夜之食”。

陳直認為真氣耗竭、五髒衰弱、腸胃虛薄是衰老之本,老年人在飲食上要注意遵循溫熱熟軟、少食多餐、飯後散步等食養護脾的原則。

老人身體衰弱,氣候的變化極易誘發各種疾病。陳直特別強調,老人的飲食調養一定要根據四季氣候的冷暖變化而有所改變:

當春之時,其飲食之味,宜減酸益甘,以養脾氣。……惟酒不可過飲,春時人家多造冷饌米食等,不令下與。如水團、兼粽,粘冷肥僻之物,多傷脾胃,難得消化,大不益老人;

其飲食之味,當夏之時,宜減苦、增辛,以養肺氣。……飲食溫軟,不令太飽,畏日長永,但時複進之。渴宜飲粟米溫飲、豆蔻熟水,生冷肥膩,尤宜減之。……若須要食瓜果之類,量虛實少為進之。緣老人思食之物,若有違阻,意便不樂。但隨意與之,才食之際,以方便之言解之。往往知味便休,不逆其意,自無所損。……細湯名茶,時為進之,晚涼方歸;

當秋之時,其飲食之味,宜減辛增酸,以養肝氣。……其新登五穀,不宜與食,易動人宿疾;

當冬之時,其飲食之味,宜減鹹而增苦,以養心氣。……大寒之日,山藥酒、肉酒,時進一杯,以扶衰弱,以禦寒氣。……冬燥,煎爐之物,尤宜少食。……如冬月陽氣在內,虛陽上攻。若食炙煿燥熱之物,故多有壅噎痰眼目之疾,……晨朝宜飲少醇酒,然後進粥。

陳直所力倡的這些老人飲食調養主張,超越了單純的飲食養生範疇,像子女親自為父母調製飲食,對於老人想吃但不利於老人養生的食物,子女並非簡單地拒絕,而是讓其少食,軟言承歡相勸,這些做法實際上是把老人的飲食調養同維持老人的心境愉悅結合起來,這些親情化的做法與飲食調養互相促進,更有利於老人的養生。

《養老奉親書》自始至終重視脾胃,全書共列方232首,其中食療方162首,表明該書是以食療作為老年養生治療的主要方法。陳直同時還指出,人若能知食物性質而調配,則勝用藥。

《養老奉親書》所製訂的食療方劑,是將藥物和食物混合,加入佐料,做成既保持藥效,又鮮美可口的食品、飲料或菜肴,供老人食用,其中軟食類包括粥、羹、餛飩等;硬食類有素餅等;飲料類有湯、酒乳、茶等;菜肴類有炙、膾、醃、煎等。

陳直還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上,對食療方法加大擴充,指出服用方法因人、因時、因藥、因病而靈活變通,豐富了祖國醫學的食療內容。

《壽親養老新書》記載一首詩:

自身有病自身知,身病還將心自醫。

心境靜時身亦靜,心生還是病生時。

這首詩說明了隻有進行自身心理保健,才可杜絕情誌疾病。

陳直由此也很重視怡情養性,他認為:“眉壽之人,雖居溫洽,亦常不足,故多谘煎背執等閑喜怒,性氣不定,止如小兒。”而且老年人性格孤僻,易於傷感,“才覺孤寢,又生鬱悶”,因而易發病。

陳直根據老年人具有形體虛衰、性氣不定、返同小兒的特點,提出了老年人延年益壽,必須注意精神保健,首先平時要盡量滿足其嗜好。

他說:“養老之法,凡人平生為性,備有好嗜之事,見即喜之。”如有喜歡書畫的,有喜歡琴棋的,有喜歡禽鳥的,有喜歡古物的等,隻要根據老人平生的偏嗜愛好,時為尋求,選擇其中精純有益者,擺放在老人的周圍,如屏風等處,“令見所好之物,自然用心於物上,日日看承戲玩,自以為樂;雖有勞倦谘煎,性氣自然減可”。

陳直還由此歸納出“讀書、談心、靜臥、曬日、小飲、種地、音樂、書畫、散步、活動”10種日常利於養生之趣,稱之“人生十樂”。

此外,陳直在注重對老年人飲食調理的同時,主張老人如無疾患不須服藥,老年人氣色已衰,精神減耗,所以不能像對待年輕人那樣,施用猛方藥,欲速則不達,反而危及生命。  老年人醫藥調治應采取“扶持”之法,即用溫平、順氣、補虛和中、促進食欲之方來調治,切不可猛瀉,這些原則是符合老年人的生理特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