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完善——藥膳升華4(3 / 3)

在北宋翰林醫官王懷隱、王光佑、陳昭遇等人編寫的大型方書《太平聖惠方》一書中,記載有酸棗仁粥。

酸棗仁為酸棗的成熟種子,“酸棗仁粥”的製法中說:“酸棗仁六錢,鮮生地十二錢,粳米二兩。將酸棗仁研末,以水研濾取汁。鮮生地洗淨,搗爛絞取汁。用酸棗仁汁兌入適量清水,煮粳米為粥,將熟時再加入生地汁,更煮三、五沸即成。”

《太平聖惠方》中還補充說:“治骨蒸,心煩不得眠臥,酸棗仁二兩,以水二大盞半,研濾取汁,以米二合煮作粥,候臨熟,入地黃汁一合,更微煮過,不計時候食之。其方加入生地黃汁,借以清熱除煩。”

在“酸棗仁粥”的用法及功效中,重點指出:臨睡前半個時辰,溫熱服之。滋陰清熱,養心安神。可用於心肝血虛引起的失眠多夢、心煩、潮熱盜汗、手足心熱等症。棗仁味酸帶甘、養心益肝,為治療虛煩不眠的要藥。

《本草拾遺》中說:“酸棗仁睡多生使,不得睡炒熟。”這是指,治療不眠症須炒熟用,治療多眠症則宜生用。

宋徽宗在位時,有人向徽宗皇帝進貢了“黃雀酢”,使得龍顏大悅,成為時尚貢品,從此名傳後世。  麻雀又叫“黃雀”,民間捕捉而食,古已有之,而北宋時期食用黃雀已經十分普遍。當時有“蜜炙黃雀”、“釀黃雀”、“煎黃雀”等多種雀饌。

李時珍《本草綱目》稱黃雀“體絕肥,背有脂如披綿……可以炙食,作酢甚美”。所以黃雀酢又有“披綿酢”之稱。

製作黃雀酢的原料為肥嫩黃雀二十隻,酒糟四斤,糯米甜酒半斤,橘皮絲一兩,紅曲三兩,紹酒四斤,蔥薑汁、精鹽、花椒各少許。

黃雀經宰殺、煺毛,去除內髒後剁去膀尖、雀爪,用紹酒洗淨而不用水洗,然後攤開晾去三分之一水分。將酒糟、糯米甜酒、紅曲、花椒、蔥薑汁、精鹽、橘皮絲放在一起攪拌成糊狀,將黃雀放入拌勻,裝入瓷壇內,封住壇口,燜醃七日入味。

食用時,取出黃雀,用紹酒洗淨附著的糟粕,晾幹黃雀身上的附水。上籠蒸熟即可。  黃雀酢酥香味美,可補腦、興陽、抗衰。

“薑乳蒸餅”製法是取生薑一斤,麵粉適量。生薑搗碎,絞汁,盛入瓷盆中,澄去上層黃清液,取下層白而濃者,陰幹,刮取其粉,名為“薑乳”。每日用薑乳粉適量與麵粉拌和均勻,和麵做餅,蒸熟。

“薑乳蒸餅”有美容、駐顏、不老之功效,可用於脾虛腎虧所致的未老先衰者。壯年服用,可延緩衰老。

由於南宋皇室篤信佛教,在宮廷中大力推行素食。古代筆記記載,從小麥麩皮和麵粉中提取麵筋,就始於此時。當初稱麩,後來叫麵筋,是寺院素食的“四大金剛”之一,即豆腐、筍、蕈和麩。

“香芋藏珍”本是一道齋食,由於僧人持戒,不能食葷,更不用說海味,僧人隻得使用一些油料植物的種子烹製食品,借以補充體內所需營養成分。  宋帝到寺院進香時,僧人呈獻此類齋食給宋帝,以博得龍顏之歡,宋帝品嚐後大為讚賞,禦醫也大加推崇,從此列為宮廷養生藥膳。

“香芋藏珍”以廣西荔浦芋頭為主料,加入適量的糖、花生油、鮮冬筍肉、鮮蘑菇、馬蹄、鬆仁等蒸成。

“香芋藏珍”香甜細膩,有清熱、滋補功效。芋頭性平味甘,有調中氣、抗衰老、肝髒解毒等作用;蘑菇營養豐富,有很高的營養價值;馬蹄是寒性食物,有清火的良好功效,它還可涼血解毒、利尿通便。

[旁注]

趙匡胤 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宋王朝的開國皇帝。年輕時喜愛騎馬射箭,膽量過人。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後周,趙匡胤任禁軍軍官,周世宗時官至殿前都點檢。960年,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代周稱帝,建立宋朝。在位期間,加強中央集權,提倡文人政治,開創了我國的文治盛世。

狀元 我國古時科舉時代,稱殿試第一名為狀元。 唐代時,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狀,因稱居首者為狀頭,故有狀元之稱。後世還多用來比喻在本領域、本行業中成績最好的人。

包拯 字希仁,老百姓更喜歡直呼“包公”。我國老百姓心中的青天,從南到北,在全國許多地方都懷念包公,曆代文人還寫了不少頌揚包拯的詩詞,用詩歌來歌頌他的剛正不阿和清正廉明,表達對他的景仰之情。包公一生清正廉潔,剛正不阿,是一千多年來老百姓心目中崇高的清官形象。

《太平聖惠方》 我國宋代官修方書,簡稱《聖惠方》。全書共1670門,方16834首。包括脈法、處方用藥、五髒病症、內、外、骨傷、金創、胎產 、婦、兒、丹藥、食治、補益、針灸等,該書所搜集的醫方,較能反映北宋前期的醫學水平,具有一定的臨床研究參考價值。

紹酒 世界上有三大古酒:啤酒、黃酒、葡萄酒。隻有黃酒是國粹,紹酒又居黃酒之冠,色澤澄黃清亮,醇厚甘甜,被譽為酒中極品。紹興酒又稱紹酒,也叫老酒,還有一個別名鑒湖美酒,因產於紹興而得名。紹興人對飲酒很有講究,將酒置於溫水中燙熱,細品慢酌。他們說隻有這樣飲酒,才能覺出酒中的滋味。

芋頭 多年生塊莖植物,在我國,中秋節吃芋頭是源遠流長的一項習俗,古時,中秋節對農民來說是個重大的節日,秋收季節,人們以為是土地神和自己的祖先暗中保佑自己,而且八月十五是土地神的生日,要好好的熱鬧一番,在八月十五祭神時,有一款貢品是芋頭,以此來祭謝土地神。

[閱讀鏈接]

兩宋時期,非常重視養生保健,而且以飲食作為防病治病的方法已很普遍,並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王懷隱等人主持編寫的《太平聖惠方》載有28種疾病的食療方法,書中介紹了不少營養豐富的藥粥,直到後世仍在臨床上廣泛使用。再如,陳達臾的《本心齋蔬食譜》中載蔬食二十譜,別具一格。林洪在《山家清供》中載各種食物102種,有葷有素,有茶點飲料、糕餅羹菜、粥飯果品等,琳琅滿目,豐富多彩,單純以食物為主進行治病和養生,與前人的藥食合用大不相同。飲食養生學發展至此,其理論漸趨完備,其方法更加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