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峰造極——藥膳普及1(3 / 3)

八珍具體的名稱是:醍醐、麆沆、野駝蹄、鹿唇、駝乳麋、天鵝炙、紫玉漿、元玉漿。

醍醐就是牛奶中提煉出來的精華。提煉乳酪時,上層凝結的為酥,酥上帶油的為醍醐。味道極其甘美。

麆沆就是獐的幼羔。《飲膳正要》記載曰:“獐肉,溫,主補益五藏。八月至臘月食之勝羊肉。” 獐肉屬草原上的高級滋養食品,其幼羔的肉更為鮮美。

野駝蹄在草原上非常易得,野駝的蹄子是與熊掌齊名的營養食品。

鹿唇不僅指鹿的口唇,還包括犴的口唇,以及鹿尾等均是十分名貴的養生滋補食品。

駝乳麋即駱駝奶。《飲膳正要》記載曰:“駝乳,性溫,味甘。補中益氣,壯筋骨,令人不饑。”不僅能補養身體,還可以治病。

天鵝炙就是烤天鵝肉,據說烹調法就像後來的北京烤鴨。

紫玉漿、元玉漿均為馬奶酒或酸馬奶的雅稱。《飲膳正要》在論及馬奶酒的治病作用時說:“馬乳、性冷、味甘、止渴、治熱。有三等,一名升堅,一名晃禾兒,一名窗兀。以升堅為上”。

[旁注]

光祿寺 我國古代掌理膳食的官署。光祿寺原稱為光祿勳,由漢朝郎中令演變而來,統屬宮廷宿衛及侍從等。至魏、晉僅存其名,北齊則易名為光祿寺,職責亦變為掌理皇室膳食,自此各代均保留此製,但隸屬宣徽院。1368年正式改宣徽院為光祿寺。

陶宗儀 (1329~約1412)字九成,號南村,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著作除《南村輟耕錄》外,有搜集金石碑刻、研究書法理論與曆史的《書史會要》9卷,彙集漢魏至宋元時期名家作品617篇,還著《南村詩集》、《四書備遺》以及《古唐類苑》、《草莽私乘》、《遊誌續編》、《古刻叢鈔》《國風尊經》、《淳化帖考》等。

忽思慧 一譯和斯輝。回回人。於延祐年間被選充飲膳太醫一職,至1330年編撰成《飲膳正要》一書。《飲膳正要》成書之後,專門進呈中宮供覽,受命擔任該書刊刻、校正者多為與中宮關係密切之人,故忽思慧當時應在中宮供職,以膳醫身份侍奉元文宗皇後卜答失裏。忽思慧在元廷中主要是以飲膳太醫之職侍奉皇太後與皇後。

《飲膳正要》 該書是一部古代營養學專著,著成於1330年,該書記載藥膳方和食療方非常豐富,特別注重闡述各種飲撰的性味與滋補作用,從健康人的實際飲食需要出發,以正常人膳食標準立論,製定了一套飲食衛生法則。書中還附錄版畫二十餘幅,文圖並茂,為我國現存第一部完整的飲食衛生和食療專書,也是一部頗有價值的古代食譜。

蒼耳 俗稱粘不粘、小刺蝟。種子可榨油,蒼耳子油與桐油的性質相仿,可摻和桐油製油漆,也可作油墨、肥皂、油氈的原料;果實供藥用,入藥治麻風,種子利尿、發汗。莖葉搗爛後塗敷,治疥癬,蟲咬傷等。蒼耳子懸浮液可防治蚜蟲,如加入樟腦,殺蟲率更高,蒼耳子石灰合液可殺蚜蟲。

臘肉 指肉經醃製後再經過烘烤或日光下曝曬的過程所製成的加工品。臘肉的防腐能力強,能延長保存時間,由於通常是在農曆的臘月進行醃製,所以稱作“臘肉”。臘肉保持了色、香、味、形俱佳的特點,素有“一家煮肉百家香”的讚語。

八珍 我國傳統菜肴中八種珍貴食品。起源於周代,“珍用八物”是指牛、羊、麋、鹿、豬、狗、狼、熊。或者認為是八種烹調法:“淳熬”即肉醬油澆飯;“淳母”即肉醬油澆黃米飯;“炮豚”即煨烤炸燉乳豬;“炮牂”即煨烤炸燉羔羊;“搗珍”即燒牛、羊、鹿裏脊;“漬”即酒糖牛羊肉;“熬”即烘製的肉脯;“肝膋”即網油烤狗肝。

醍醐 “醍”和“醐”在古漢語裏本是兩個字,而且並不是在同一時間產生的:自東周初或春秋始,“醍”字意為好酒,而且一直沿用。“醍醐”本是“胡人”的食物,意指發酵乳脂,不僅是一個譯名而且可能是一個譯音名詞,後來被佛教比喻最高的佛法。

[閱讀鏈接]

《飲膳正要》是一部珍貴的元代宮廷飲食譜,也是現存最早的古代營養保健學專著,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與史料價值。全書三卷,約三萬一千二百餘字。內容大略可分為如下三部分:一是養生避忌,妊娠、乳母食忌,飲酒避忌,四時所宜,五味偏走及食物利害、相反、中毒等食療基礎理論;一是聚珍異饌、諸般湯煎的宮廷飲食譜153 種與藥膳方61 種,以及所謂神仙服餌方法24 則;一為食物本草,計米穀、獸、魚、果、菜、料物等共230 餘種,並附本草圖譜168 幅。全書另有21 幅精美插圖,為古代線描版畫。該書的編撰工作曾得到集賢大學士、趙國公常普蘭奚的直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