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峰造極——藥膳普及2
明代豐富實用的養生藥膳
明代建立以來,從宮廷到民間,飲食非常重視藥膳的保健作用,講究養生之道。
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幼年時,家境貧困,曾給財主家放牛幫工。他年紀雖小,但做事勤快,長工們都喜歡他,盡量不讓他幹重活。財主知道後便將他辭退回家。大家可憐他,就每天從財主家偷出一些飯菜和鮮豆腐,藏在財主家後院的幹草堆裏,留給朱元璋吃。
有一次,朱元璋因有事出了趟遠門,當他回來去取豆腐時,發現豆腐上已長滿了一層白毛。他不舍得扔掉,就弄來油煎吃,覺得味道更香鮮無比。
後來朱元璋做了皇帝,“油煎毛豆腐”便被禦醫列入了宮廷必備佳肴,並美其名曰“虎皮毛豆腐”,成為享譽華夏的名菜。
朱元璋非常重視養生之道,他即位不久,即召見百歲老人賈銘,詢問長壽之道。賈銘告訴朱元璋,長壽的秘訣在於注意飲食,並以自己撰著的《飲食須知》進獻給朱元璋,朱元璋即命在宮廷中傳閱。
“一品玉帶糕”是安徽巢湖地區的一種傳統名細糕點,據說明洪武年間曾進貢宮廷,朱元璋大加讚賞,故賜名為“一品玉帶糕”,從此盛名遠揚。
“一品玉帶糕”是一種大方片糕,主料為精細糯米麵、白砂糖,將兩者拌和為粉,以核桃仁、青梅、金橘餅為糕瓤,用桂花、紅綠絲、蓮子、橘餅、米粉、麻油為佐料,並鑲上紅色的邊。其特點是加工精細,工序多達30多道。
玉帶糕不僅香甜可口,營養豐富,而且具有滋陰強身、通腸益氣、清火健胃、生津潤肺等功能。
明代周定王朱橚、滕碩、劉醇等編撰的大型醫學方書《普濟方》中,記載有藥膳“神仙餌茯苓延年不老方”。原料取白茯苓、白菊花、鬆脂各適量,煉蜜和丸,如彈子大。有健脾利濕,清熱明目之功效。主治脾虛便溏,頭昏眼花。《普濟方》說,服此藥“百日顏色異,肌膚光澤延年不老。”
明代周王朱橚主持編撰的《救荒本草》等救荒和野菜類著作,大都為前人未經記載的可食植物,直接增廣了人類利用植物的範圍,擴大了食物的來源,這是營養學上的一大貢獻。
據說,道教聖地武當山曆史上曾神秘消失的“榔梅仙果”就是獼猴桃。明朝初年,武當山榔梅得到了永樂皇帝的青睞,被列為貢果。
獼猴桃又名藤梨、陽桃、獼猴梨、羊桃,俗稱“茅梨”、“奇異果”,被譽為“果中之王”。它營養豐富,又有藥用價值。
同時,元代《飲膳正要》一書也受到了明代皇帝的重視,景泰年間明代宗朱祁鈺親自為此書作序,稱:“朕嘉是書而用之,以資攝養之助。且鋟諸梓,以廣惠利於人。”《飲膳正要》一書遂得到重新刊刻,流行於社會之中。
在文獻中,也可見到明代宮廷重視飲食養生保健的記載,如劉若愚《酌中誌》卷二十《飲食好尚紀略》載,宮中在三月份“吃雄豬腰子,大者一對可值五六分,傳雲食之補虛損也”。
明代醫藥家李時珍的偉大著作《本草綱目》共記載藥1892種,僅穀、菜、果3部就收有300多種,其中不少是食物。有許多藥是要經過生物變化才能製成的,如酥、乳腐等,大大豐富了飲食養生的食品種類。
李時珍認為“蓋水為萬物之源,土為萬物之母,飲資於土,飲食者人之命脈也”。說明人的健康長壽,必須注意飲食營養。《本草綱目》中記載有多種飲食物:食用水、穀類、菜類、魚類、果品類、獸類等,還有藥粥、健身酒類等,內容極其廣泛,不勝枚舉。
我們的祖先視桑葉為醫萬病之藥,世界最早的藥書《神農本草經》中,就已記載了桑葉的藥用價值。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說:“桑葉煎汁代茶飲,利五髒關節、通血下氣、祛風涼血、明目長發、清熱解毒。有駐容顏,烏須發的功效。
因此,曆代宮廷秘方、民間神仙方、長壽方都少不了桑葉。
如“桑葉汁”,是取霜桑葉或鮮桑葉一斤,除去梗葉,研末;另取黑芝麻半斤,炒熟研末;二者加白糖調勻或製成大蜜丸。
而“桑葉粥”則是取鮮桑葉二兩,新鮮荷葉一張,粳米二兩,砂糖適量。先將鮮桑葉、新鮮荷葉洗淨煎湯,取汁去渣,加入粳米同煮成粥,兌入砂糖調勻即可。
每日早晚各服少許桑葉汁,白開水送服,長期堅持可使白發轉黑,麵容紅潤。食粥則每日一至二碗。該藥膳味甘性寒,歸肺、肝經。甘以益血,能治盜汗、祛頭痛、除腳氣水腫、利大小腸、清肺潤喉、清肝明目、涼血、長發、消熱、止咳、化痰。
“遊龍戲鳳”是明代正德年間的宮廷名菜。相傳,明武宗朱厚照曾私訪來到安徽貴池小城梅龍鎮,鎮上有一家由李龍和其妹李鳳姐開設的酒店。武宗來到酒店時,見李鳳姐有閉月羞花之貌,於是便命她備佳肴美酒。
李鳳姐親手做了一道由雞魚合烹的菜,武宗品嚐後大為讚賞,問此菜何名,李鳳姐笑而不答,武宗便封此菜為“遊龍戲鳳”,並將李鳳姐也帶進皇宮。後禦醫曾將此菜列入養生食譜,從此流傳至今。
“遊龍戲鳳”菜中主料為魷魚和雞,魷魚象征“龍”,雞象征“鳳”,二者同烹,魷魚脆嫩,雞肉鮮香,色澤美觀,別有風致。有養血保肝、強身健體之功效。
據史書記載,明世宗嘉靖皇帝由於常服“丹藥”而心神煩躁、徹夜難眠,後來服用通江銀耳就覺得心神安定,從此銀耳便成了明代皇帝養生益年的貢品。
銀耳又稱白木耳,是一種珍貴的食用和藥用真菌。它的營養價值很高,自古以來,銀耳一直被作為健身的滋補珍品。四川通江銀耳為通江著名的通江銀耳、細黑木耳、花菇“二耳一菇”之一。
銀耳有補腦提神、強精補腎、滋陰潤肺、生津止咳、清潤益胃、補氣和血、強心壯身、嫩膚美容、延年益壽之功效。唐孫思邈的《千金翼方》、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書對銀耳均有詳細的論述。《本草綱目》說,通江銀耳“長於古樹,味甘辛,清肺熱,濟腎燥,強心神”。
嘉靖年間,有人為討皇帝歡心,從一高僧處得到一副助壽延年的秘方獻上,皇帝品嚐後龍顏大喜,遂命之為“禦湯”。後皇宮秘方流傳出來,百姓們以此秘方所熬製的粥湯酸辣撲鼻、醇香四溢,俗稱“胡辣湯”。
胡辣湯的做法繁雜,不僅有作為湯引的陳年藥料胡椒、山柰、丁香、肉桂、草果、茴香、豆蔻等,還要加入新配置的草藥。先製作粉條、鮮肉丁,麵筋等,上大鍋熬湯。把陳年湯引倒至鍋中,加適量水。用中火慢燉。把火升旺後,再把先製好的鮮肉丁、麵筋、粉條、山藥、黃花、木耳、海帶絲、精鹽、麵芡、香油、醋等放入鍋中慢燉。
“胡辣湯”味美、口辣、色清,具有消食開胃、化痰止咳、祛風祛寒、活血化淤、清熱解毒等功效。
萬曆年間,朝中有一蘭陽縣籍的梁姓禦史,隨神宗皇帝出京巡遊,來到汴梁開封,順便回蘭陽縣帶上“崔福興醬菜園”製作的豆腐乳,呈南給神宗。
神宗皇帝吃了豆腐乳後,大加稱讚,說:“臣孝於孤,迎風十裏香。”禦醫曾將其列入養生食譜。從此,蘭考“迎風十裏香”的美名傳遍全國。
“蘭考豆腐乳”醬紅透明、細膩黏軟,鹹中透香,香中透甜。它營養豐富,具有助消化、增食欲、潤腸健胃等功能。
明代父子禦醫龔信、龔廷賢編纂的《古今醫鑒》中,載有“明宮一醉不老丹”這一藥膳:“取蓮花蕊、生地黃、槐角子、五加皮各二兩,沒食子六個,好清酒十斤。以上諸藥,以木石臼搗碎,用生絹袋盛藥,同酒入淨壇內,春冬浸一月,秋二十日,夏十日,緊封壇口,浸滿日數即成。”
《古今醫鑒》中說:“專養血烏須黑發……任意飲之,以醉為度,須連日服。若不黑,再製,服之自黑。”
據說明朝熹宗皇帝朱由校最愛吃雲南的雞土從,每年都要由驛站飛騎傳遞進京。當時熹宗隻舍得分少許給寵妃和獨攬大權的太監魏忠賢,連正宮娘娘張皇後這樣的人都無福品嚐。
雞土從,又叫雞土從菌、雞腳麟菇、蟻土從等,是食用菌中的珍品之一。雞土從以雲南所產為佳,也最多,在很早以前就列為貢品。《莊子》載“雞菌不知晦朔”,有人認為說的就是雞土從。
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雞土從,又名雞菌,南人謂雞土從,皆言其味似之也。有益味、清神、治痔之效。”
用煎、妙、蒸、煲、燒、拌手法,可做出如網油雞土從、火夾雞土從、清蒸雞土從、椒鹽雞土從、如意雞土從、鍋貼雞土從、菜心炒雞土從、雞土從炒魚球、油雞土從、糖套雞土從、生煎雞土從、帽雲腿湯、帽湯爆肚等。
“一騎紅塵妃子笑”是唐代的故事,據說在明代還另有一段飛馬送鮮蓴的故事呢。
自晉代起,蓴菜便成為皇室貢品。西晉的張翰,遊宦京城洛陽,因見秋風起,就思念起家鄉吳中的菰菜、蓴羹、鱸魚膾,感慨地說:“人生貴得適誌,何能羈宦數千裏以要名爵乎!”終於辭官歸去。從此,“蓴鱸之思”便成為遊子們思鄉的一個代名詞。
明萬曆年間,太湖蓴菜被列為“貢品”,為保持蓴之鮮嫩,地方官不得不想方設法飛騎送菜以滿足禦膳之需。
蓴菜營養豐富,有補血、潤肺、健胃、止瀉等功效。《本草綱目》記載,食用蓴菜,可消渴熱脾,治臃腫,補下氣,延年益智,健胃強身,美容潤膚。
明代的飲食養生學還有一個突出的特點,提倡素食的思想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如黃雲鵠所著的《粥譜》、曹庭棟的《養生隨筆》均重視素食,這對於食療、養生學的發展均有幫助。
[旁注]
《飲食須知》 賈銘撰寫。全書從“飲食精以養生”“物性有相反相忌”出發,分水火、穀類、菜類、果類、味類、魚類、禽類、獸類八卷,對食物的性味、反忌、毒性、收藏等進行了編選介紹,提出了“養生者未嚐不害生”的觀點,告誡人們在日常飲食中要合理膳食,注意飲食衛生,不可“多食”,避免因飲食不當而損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