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荒本草》 我國明代早期的一部植物圖譜,它描述植物形態,展示了我國當時經濟植物分類的概況。它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的一部以救荒為宗旨的農學、植物學專著。書中對植物資源的利用、加工炮製等方麵也作了全麵的總結。對我國植物學、農學、醫藥學等科學的發展都有一定影響。
李時珍 字東璧,時人謂之李東璧。號瀕湖,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我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藥物學家,李時珍曾參考曆代有關醫藥及其學術書籍八百餘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曆時二十七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我國古代藥物學的總結性巨著。另著有《瀕湖脈學》。
梅龍鎮 曆史久遠,文化底蘊豐厚。是長江中下遊新石器時期古文化發祥地之一。西漢稱“梅根”;東漢建安年間在此冶鐵鑄錢,稱“梅根冶”;三國時,官府在其境內的五步溪冶銅鑄錢,人稱錢溪。曆代詩人陶淵明、李白、羅隱、姚鼐等在此寫出大量詩文,
茴香 常用的調料,是燒魚燉肉、製作鹵製食品時的必用之品。因它們能除肉中臭氣,使之重新添香,故曰“茴香”。大茴香即大料,學名叫“八角茴香”。小茴香的種實是調味品,常被用來作包子、餃子等食品的餡料。它們所含的主要成分都是茴香油,能刺激胃腸神經血管,促進消化液分泌,增加胃腸蠕動,排除積存的氣體,所以有健胃、行氣的功效。
《古今醫鑒》 明代綜合性醫書,十六卷。本書首論脈訣、病機、藥性、運氣四篇,作為臨證的理論基礎;以下分門論述內、婦、小兒及耳、鼻、口、牙、眼等疾病,所搜集文獻上自《內經》、《難經》,下迄金元時期諸家學說。並能結合己見論述病證,其中還記載了不少民間經驗方和外治、針灸療法。
蓴菜 又名水菜、水葵等別名,尤以太湖、西湖最負盛名。每年的清明至霜降期間,正是采食佳期,摘其嫩葉,用以調羹,食之清香滑嫩,胃沁齒潤。
[閱讀鏈接]
明代飲食養典籍非常豐富,除《本草綱目》外,還有徐春甫的《古今醫統》、盧和的《食物本草》、寧原的《食鑒本草》等,其中較為著名的是賈銘的《飲食須知》、王孟英的《隨息居飲食譜》等,它們在後世臨床及生活中仍有較大的實用價值。
康熙與乾隆的長壽之道
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是我國清代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的締造者。 康熙的一生可謂緊張忙碌,但他竟能親政60年,直到晚年還是思路敏捷,身體強健,這與他注重養生之道是分不開的。
康熙皇帝幼時出“天花”,大病初愈時,身體虛弱,尤其脾胃不和,積食拉稀。小康熙哭鬧著不肯再服苦口的湯藥。
後來,有人給出一味藥“茯苓”,並注明一定要雲南產的野生茯苓。太醫們會同禦廚一起,製成了點心“茯苓餅”。結果小康熙十分愛吃這種風味獨特、清香可口的點心,不久便臉色紅潤,開始讀書習武了。茯苓餅遂成為京城名點,長盛不衰。
康熙長大後,飽覽醫書,並經常和太醫們切磋養生之術,所以,對飲食養生有了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認為,要使身體健康,關鍵在於飲食得宜。在平時,要注意選擇那些有營養的食品,並注意各種食品之間的搭配,不能有所偏嗜,更不能暴飲暴食以至形成積滯。
康熙又認為,胃是人體消化飲食、產生精力的重要器官,應當妥為保護,而每個人的體質不同,胃的消化及適應能力各異,有些人嗜食冷物,而另一些人則一吃涼東西就肚子疼。因而,每個人都應該對自身的情況加以注意,以合理進食。
康熙帝平時飲食習慣比較簡單,他不喜歡吃大魚大肉,卻喜歡吃粗糧淡飯。《聖祖禦製詩文集》中這樣記載:“淡泊生津液,清虛樂有餘”“山翁多耄耋,粗食並園蔬”,說的都是康熙帝喜歡粗茶淡飯的事。
康熙身為九五之尊,自然有無數人極力向他獻媚邀寵。他愛吃水果,於是各地官員爭先恐後地采摘鮮果進貢,但他從不多吃,總是品嚐一點兒就夠了。他說:“這些鮮果還不夠熟,等放熟了,味道甘美時再吃吧!否則,對身體無益。”
康熙在晚年出巡時,總是拒絕那些盡是山珍海味的宴席,而專吃當地所產的時令菜。他說:“老年人應當飲食淡薄,每兼菜蔬食之則少病。”對於那些不恤下情,竭力搜刮民脂民膏,整治豐盛宴席討好自己,力求升官者,康熙毫不客氣,立即予以撤職查辦。
徽州臭豆腐俗名“大呆臭”,為王致和於清康熙年間創製。據說康熙皇帝品嚐後讚不絕口,特地禦筆親書“青方”二字賜王致和。禦醫曾將其列入宮廷食譜,從此名聲大振。
臭豆腐表麵為灰、藍、黑綜合色,內裏潔白如玉,聞著臭、吃則異香,獨具一番風味。吃法有油煎法、燒燴法、蒸吃法、湯食法。外焦裏嫩,香味特異。可健腦強體,但多吃不宜。
金蓮花又名金芙蓉、金梅草等,屬毛茛科,是稀有野生植物,喜冷涼濕潤環境,多生長在海拔1800米以上的高山草甸或疏林地帶。其主產地在壩上周邊地區的沿壩地帶。
據說金蓮花曾使遼國蕭太後皮膚細白、容顏亮麗,故被稱為養顏金蓮花,列為宮廷貢品。
康熙皇帝曾禦筆題詞“金蓮映日”以表讚賞之情。並寫詩說:
迢遞從沙漠,孤根待品題。
清香指檻入,正色與心齊。
磊落安山北,參差鷲嶺西。
炎風曾避暑,高潔少人躋。
康熙皇帝為體察民情,曾五次離京微服私訪。一年秋天,皇上攜隨從來到廣州,路染風寒,久治不愈。有官員聞知梅州鄉間有一對年逾八旬的阿公阿婆擅長熬粥,其所熬之粥乃據家傳秘方配製,可消病祛疾。於是這對阿公阿婆被接到巡督府,熬製出飄著藥香的養生粥。
康熙皇帝小啜一口,頓感氣順,三碗下肚,血脈開張,印堂發亮。沒出三日,康熙皇帝便精神氣爽,徹底痊愈。
這樣一來,這對阿公阿婆一時名聲大振。禦醫曾將此粥列入宮廷養生食譜。後來,梅州的這種養生粥在民間廣為流傳,並被冠之以“粥公粥婆”的美譽。
“粥公粥婆”精選嶺南特有烏梅為主料,配以其他輔料及若幹味中藥,經過若幹時辰的文火慢熬,即可。
康熙微服出訪,回京途中經一家酒樓,曾品嚐以羊脊骨特製的火鍋,食後神清氣爽,疲乏頓失,精力大增。康熙大悅:“民間竟有如此美食!”便問店家菜名。店家回答:“無名,請貴客賜名!”康熙說:“此食之味美,回味悠久;形如蠍子,取料於羊,就叫羊蠍子吧!”後來禦醫曾將“羊蠍子”列入宮廷食譜,由此,天下聞名。
康熙帝認為“煙酒及檳榔等物,皆屬無用”,所以,康熙帝在日常生活中,不吸煙,不飲白酒。他不但自己不喝,也不主張大臣喝白酒,他認為白酒不但對身體不利,還會耽誤工作。
人們都很重視補品補藥,但是,康熙卻很反對。有一個太醫叫孫斯百,在給康熙進藥時,使用了人參,康熙服用後,自己時常感到急躁,於是他認為都是人參惹的禍。
康熙同樣不常用其他補品,當他看到皇八子胤禩經常服用補品,十分不滿,他說:“凡人之性喜補劑,不知補中有損。”所以,他主張一切任其自然,不要刻意追求。
與康熙類似,他的孫子乾隆當了60年的皇帝,活到89歲,這在我國曆史上不能不算是一個奇跡,乾隆治世效仿乃祖,也非常注重養生。
乾隆在熱河行宮狩獵時,品嚐了蕨菜製作的美味菜肴,當時他認為“蕨菜”這個名稱太俗氣,當場封它一個“如意菜”的雅號。
蕨菜又名龍頭菜、拳頭菜、吉祥菜等,吃起來不僅鮮嫩滑爽,而且營養價值很高,素有“山菜之王”的美譽。古人讚美它“日日思歸泡蕨菜,春來薺美忽忘歸”,可見鍾愛之深了。
蕨菜營養豐富,有去熱利尿、安神鎮靜、活血解毒、健脾強身的功效。
花生,又名“落花生”、“長生果”,是人們喜愛的一種食品,而江蘇泗陽縣獨特的沙壤土質條件使八集小花生以“白、香、甜、脆、入口無渣、食之不膩”之特點享譽大江南北,備受青睞。
據民間傳說,2000多年前,孔老夫子在八集學城講學食之時,讚不絕口:“嗚呼此果,食可長生。”這是花生稱為“長生果”的最早來曆。
乾隆皇帝下江南時,路經八集,品嚐八集小花生之後大悅:“真乃禦果也!”後禦醫曾將其列入養生食譜,從此名聲大噪。它營養豐富,具有防衰老、降血壓、健脾胃、滋陰生津等功效。
乾隆皇帝還喜食“豆芽菜”,他曾將女兒下嫁給孔子後代當媳婦,後幾次到孔家“衍聖公”府作客,孔府精心招待,其菜肴名聲大盛,一直是宮廷顯貴們愛食用的佳肴。禦醫曾將“油潑豆莛”、“釀豆芽”、“金鉤掛銀條”等列入宮廷食譜。
當“油潑豆莛”進貢時,乾隆皇帝對它的評價高於山珍美味。為了長盛不衰,孔府專設了一個“掐豆芽”的專業戶,叫“掐豆芽戶”。這也算是我國飲食史上罕見的了。
綠豆性涼味甘,有清熱解毒、止渴消暑、利尿潤膚的功能,自古以來就因能作為藥用而備受重視。而黃豆芽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神農本草經》說:“大豆黃卷可治風濕痹痛。”黃豆芽性味甘平,入脾胃經。能清熱解毒、分利濕熱、消腫除痹、明目養神、滋陰養血、強心保肝,可用於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動脈硬化、水腫脹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