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盅”是清宮夏令名肴。每到夏季,禦膳房必做“西瓜盅”,其味清醇鮮美,皇帝和太後都很愛吃,後來成為一道清宮禦宴的名菜。
清宮美味“西瓜盅”流傳到社會上後,各地爭相仿製。孔府家廚曾創製出造型美觀、鮮美無比,還極富有營養價值的“西瓜雞”。
清人黃宮繡《本草求真》說:“西瓜內瓤,令人遇值三伏天燥,不論男婦大小,朝夕恣食,誠以燥渴之極,得此味甘色赤,能引心髒入熱,下入小腸膀胱而出,令其心胸頓冷,煩渴冰消,故書載治太陽陽明中暑及熱病大渴等病宜投,並有天生白虎湯之譽。”可見西瓜也具藥用價值。
曆代皇帝都要到曲阜祭祀孔子,其中乾隆皇帝就去過七次,因而“孔宴”也因之名揚天下。“燕窩八仙湯”是孔府聚魚翅、魚肚、竹蓀等八味名貴珍饈為一肴的佳品。八種原料各有其形,恰似一幅“八仙過海,各顯其能”的彩繪,以“八鮮”諧音“八仙”命其名,寓意深遠。
乾隆皇帝每次偕後妃來避暑山莊,都要派太監到熱河街的雜麵鋪,購買雜麵。於是銀絲雜麵成為了常用禦膳之一。
銀絲雜麵是一種用各種豆子麵和製而成的麵條,是承德民間傳統食品,承德屬於雜糧產區,古時候麥子多從關內購進,售價高昂,而承德人又十分喜歡吃麵類食品,人們就用土產的各類豆子製成雜麵。
銀絲雜麵清淡爽口,營養豐富,可消熱、祛毒、開胃、降壓。常食對冠心病、糖尿病多有益處。
古城荊州的名饌翡翠白玉湯,是以碧綠的菠菜焯水後,配以雪白的豆腐並加入原汁排骨湯烹製而成,其滋味鮮美醇厚。據說其成名與乾隆皇帝有關:
有一次,當乾隆微服出訪行至南鄉時,在一農婦家嚐此民間風味,頓覺口頰一新,並問女主人此乃何等美味。農婦笑著說:“這菜名為‘金鑲白玉板,紅嘴綠鸚哥’。”
後來乾隆回京,並派人將農婦接到京城,遂封為“皇姑”,此菜亦取名為“皇姑菜”。自此,這一農家烹製的菠菜豆腐,竟躋身清宮養生食譜,登上大雅之堂。
後來,古城荊州沿傳演變下來的“翡翠白玉湯”,其前身就是當年的“皇姑菜”。它色澤鮮豔,豆腐軟嫩,湯味鮮美。可清腸健脾,活血益氣。
飲茶是乾隆皇帝的所愛。飲茶可以降低血脂,清熱醒神,消除機體的疲勞狀態。乾隆皇帝常與能詩善文的紀昀、劉墉等大臣一起品茗觀戲,賦詩聯句,真可謂樂在其中!
乾隆皇帝每到承德避暑山莊,總要用荷葉露珠炮製蓮芯茶,以養心益智、調整元氣、清心火與解毒。據《本草綱目》、《隨息居飲食譜》等記載,蓮芯具有清心火、平肝火、瀉脾火、降肺火以及清熱養神、降壓利尿、斂液止汗、止血固精等功效。
自古以來,酸梅湯即為上好的夏日飲品。清代經禦膳房改進成為宮廷禦用飲品,所謂“士貢梅煎”即是。因其功效大,被譽為“清宮異寶禦製烏梅湯”。後來傳入民間,清代郝懿行《都門竹枝詞》中的“銅碗聲聲街裏喚,一甌冰水和梅湯”,繪出了一幅市井消夏圖,道出了當年百姓消夏湯飲的主品種。
另外,飲用各種長壽藥酒是乾隆養生的主要方法之一。乾隆經常服用補益與長壽的保健品,有龜齡集、鬆齡太平春酒、椿齡益壽藥酒、健脾滋腎狀元酒等。其中鬆齡太平春酒,又稱鬆苓酒或太平春酒,是康熙朝張文敏所獻之方,乃最受重視的酒劑。
乾隆皇帝曾傳旨問禦醫劉裕鐸太平春酒方藥性。劉裕鐸報告說:“看得太平春酒藥性純良,係滋補心腎之方。”
由於鬆苓太平春酒強身效果顯著,因此清人昭梿在《嘯亭雜錄》中說:“純廟時,張文敏照獻鬆苓酒方。於山中覓古鬆,伐其本根,將酒甕開壇埋其下,使鬆之精液吸入酒中,逾年後掘之,其色如琥珀,名曰鬆苓酒。上偶飲之,故壽躋九旬,康莊日健,有以哉。”
龜齡酒和鬆齡太平春酒,前者可祛病、壯陽補腎、養氣、健身,而後者則是活血行氣健脾安神的良藥。雖說兩者藥用似不同,但巧的是這兩種藥酒所含的幾十種中藥成分中,都出現了熟地和當歸。
熟地性甘微溫,可養陰補腎、填精,主治血虛所致麵色萎黃、頭昏心悸;腎精不足之腰膝酸軟、頭暈目眩、須發早白;肝陰不足之雙目幹澀、視物昏花。而當歸藥用其根,功在補血、和血,主治月經不調,血虛眩暈,瘡瘍腫等症。當歸分歸頭、歸身和歸尾三部分,各部分所含成分不同,故藥理作用也不一樣,歸頭能止血,歸身能養血,歸尾能行血。既可分部位使用,也可全用。
乾隆在晚年曾患有老年性便秘,太醫們千方百計地為他治療,但總是療效欠佳。一天,他散步路過禦膳房,一股甜香氣味迎麵撲來,十分誘人。
乾隆走進去問:“是何種佳肴如此之香?”正在烤紅薯的一個太監見是皇上,忙叩頭道:“啟稟萬歲,這是烤紅薯的氣味。”並順手呈上了一塊烤好的紅薯。
乾隆從太監手裏接過烤紅薯,就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吃完後連聲道:“好吃!好吃!”此後,乾隆皇帝天天都要吃烤紅薯。不久,他久治不愈的便秘也不藥而愈了,精神也好多了。
乾隆皇帝對此十分高興,便順口誇讚說:“好個紅薯!功勝人參!”從此,紅薯又得了個“土人參”的美稱。
雪蛤有自然界“生命力之冠”之稱。每年秋季,正是雪蛤儲存能量準備冬眠的時候,也是雪蛤生命力最強之時,尤其是雌雪蛤的輸卵管即雪蛤膏,更是聚集了來年繁殖後代的所有營養。此時的雪蛤,其滋補功能無與倫比。
“蓮子雪蛤粥”是曆代宮廷的名品,乾隆皇帝重要的養生之道之一就是每天堅持食用“蓮子雪蛤粥”,因此他一生身體健壯,年近九十還神誌清醒、活動自如。
[旁注]
茯苓 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出自《神農本草經》,俗稱雲苓、鬆苓、茯靈,古人稱茯苓為“四時神藥”,因為它的功效非常廣泛,不分四季,將它與各種藥物配伍,不管寒、溫、風、濕諸疾,都能發揮其獨特功效。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藥具有利水滲濕、益脾和胃、寧心安神之功用。
九五之尊 古人認為,九在陽數中最大,有最尊貴之意,而五在陽數中處於居中的位置,有調和之意。這兩個數字組合在一起,既尊貴又調和,無比吉祥,實在是帝王最恰當的象征,從而將“九五之尊”作為帝王之稱。
時令菜 就是當時季節生長的菜,這樣的順其自然規律的菜營養更全麵,比如盛夏時節上市的西紅柿就是時令菜,而冬天吃到的西紅柿就是大棚裏的反季節菜,反季節蔬菜裏因為有一些催熟劑其實對人是有害的,所以時令菜安全一些。
金蓮花 別名旱荷、旱蓮花寒荷、陸地蓮、旱地蓮、金梅草、金疙瘩。其味辛辣,嫩梢、花蕾、新鮮種子可作為食品調味料。綠色種莢可醃製泡菜,脆嫩可口,微辣甘甜。幹花可製成金蓮花茶供飲用,能健胃,還對胃潰瘍和壞血病有效。
文火 中藥學名詞,指熬藥時的火小而緩。藥物煎沸後,一般用慢火、微火煎煮。味厚滋補藥宜文火久煎。
乾隆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歲登基,在位六十年,退位後當了三年太上皇,是我國曆史上執政時間最長、年壽最高的皇帝。乾隆帝在位期間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六次下江南,文治武功兼修。並且當時文化、經濟、手工業都是極盛時代,他在發展清朝“康乾盛世'局麵作出了重要貢獻。
“衍聖公” 孔子嫡派後裔的世襲封號,開始於西漢元始元年,當時平帝為了張揚禮教,封孔子後裔為褒侯。之後的千年時間裏,封號屢經變化,宋仁宗於1055年改封為衍聖公,後代一直沿襲這個封號。
西瓜 也叫寒瓜、水瓜,汁多味甜,質細性涼,素有“水果之王”和“天然白虎湯”的美稱。唐宋時期,西瓜由中東經西域傳入中原,故被稱為“西瓜”。
竹蓀 寄生在枯竹根部的一種隱花菌類,形狀略似網狀幹白蛇皮,它有深綠色的菌帽,雪白色的圓柱狀的菌柄,粉紅色的蛋形菌托,在菌柄頂端有一圍細致潔白的網狀裙從菌蓋向下鋪開,被人們稱為“雪裙仙子”、“山珍之花”、“真菌之花”、“菌中皇後”。竹蓀營養豐富,香味濃鬱,滋味鮮美,自古就列為“草八珍”之一。
紀昀 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雲,道號觀弈道人。曆雍正、乾隆、嘉慶三朝,享年八十二歲。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曾任《四庫全書》總纂修官。因其“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嘉慶帝禦賜碑文),故卒後諡號文達,鄉裏世稱文達公。代表作品《閱微草堂筆記》。
[閱讀鏈接]
除康熙和乾隆之外,清代帝後中慈禧太後也活到74歲高壽。慈禧長壽與她長期食用藥膳有直接的關係。在已公布的13個慈禧補益方中,茯苓餅的使用頻率最高。原來,慈禧太後為了養生延年,采納了太醫的進言,命禦膳房用精白麵和茯苓粉製成“茯苓餅”進食,並常以此賞賜大臣。因茯苓餅既有清香之味,又有祛病延年的功效,故成為清王朝宮廷裏的名點。茯苓之所以能得到醫家的格外垂青,是有科學道理的。據醫學檢測,茯苓還含有豐富的麥角甾醇、茯苓酸、卵磷酯等,茯苓多糖不僅能增強人體免疫功能,而且有較強的抗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