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中泰鬥——瀘州老窖(3 / 3)

鴛鴦窖的每一個坑由兩個小坑組成,對稱均勻,緊緊相依,而兩個小坑又有很細小的區別:一個稍大一點,一個稍小一點,大的謂之“夫窖”,小的謂之“妻窖”,“夫妻窖”或者“鴛鴦窖”也就是取夫妻鴛鴦“長久相伴,不離不棄”之意。在建酒窖的時候,建窖人賦予其“吉祥長久”的美好願望。

這4口老窖池旁有一口“龍泉井”,水清洌甘甜,同窖中五渡溪優質黃泥相得益彰。關於龍泉井,民間還流傳著一個動人的故事。

很久以前,瀘州城南鳳凰山下,住著一戶以砍柴賣柴維生的舒姓父女。

有一年的夏天,父親舒老大從山中挑柴路過山穀時,發現有一眼清泉湧出,泉水清澈見底。舒老大見此便放下擔子,用手捧幾口水一喝,頓覺如甘露,使人精神大振,不渴也不餓。接著舒老大麵堂發熱,便有了幾分醉意。這時,舒老大突見泉中露出一條紅色大道來,他就踉踉蹌蹌一直順路走去,不知所歸。

天色已晚,女兒不見父歸,心中十分著急,於是舉著鬆明子火把,沿盤山小道尋父。後來,她終於在一個山坡上找著了似醉非醉的父親,一手還按在一個酒壇上。

女兒追問之下,父親說出了原委。原來前幾天舒老大砍柴時,見一大鳥去吞噬一條小青蛇,他就用斧頭砍死了大鳥,救了小青蛇的性命。那小青蛇恰好是龍王的兒子,龍王得知後,重謝舒老大一壇仙酒,並說:“恩人請帶上這酒,你們父女一輩子也不愁吃穿了。”

舒老大被女兒喊醒後,站起身隨女兒回家,不料路上一不小心把仙酒打倒在一口井中。舒老大舀出井水一喝,真如仙酒一般,父女倆就把這口井稱為“龍泉井”。父女倆挑此井泉水釀成的酒醇香濃鬱,清洌甘爽,飲後留香,回味悠長。

父女倆釀出好酒的消息一下子轟動了全瀘州,人們排著長隊爭相購買。從此,龍泉井釀出的酒就名揚九州了。正因為有了龍泉井,才有了瀘州老窖悠長的酒香。

明代大詩人楊慎對瀘州酒城一往情深,他在詩中寫道:“花騁小市頻頻過,落日凝光緩緩歸。”生動地描述了在瀘州小市飲瀘州美酒後歸家的情景。

楊慎又有詩:“玉壺美酒開華宴,團扇熏風坐午涼。”是說他常常在夏令時節小市半山上的一座小園林中果實成熟之際,枝頭紅綠相映,在此邀集詩友聚會。

楊慎還在小園中獨擅風流,開懷暢飲瀘州小市美酒,唱出“江陽酒熟花如錦,別後何人共醉狂”的醉時歌,吐露自己醉臥瀘州的情愫。

清代,瀘州美酒曆經幾朝風雨,更是醇香萬裏。上千口老窖池已經形成,釀酒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到清乾隆時,所產曲酒已聞名遐邇。

1792年臘七月初九,“巴蜀第一才子”張問陶寫詩描寫瀘州酒城風貌,成為吟誦這座酒城的千古絕唱。其中有一首七絕詩寫道:

城下人家水上城,酒樓紅處一江明。

銜杯卻愛瀘州好,十指含香給客橙。

四川佳釀多,張問陶偏偏隻愛瀘州的老窖,可見此酒的魅力無限。

清代光緒年間,瀘州城下十餘裏江麵上密密麻麻停泊著過往鹽米大船,像樹林一樣的船桅,儼然城牆外的又一道木柵。商品溝通,極大地促進了當地酒業的發展。

1879年,瀘州可考的窖酒年產量超過10噸。到清末時,瀘州城裏已經遍布酒窖。曲酒釀造作坊可考者有溫永盛、天成生、協泰祥、春和榮、永興成、鴻興和、義泰和、愛人堂、大興和、新華等十餘家,年產曲酒240噸以上。民間流傳“酒窖比井還多”的說法,正是瀘州酒業興旺昌盛的又一見證。

1873年,“洋務運動”代表張之洞出任四川的學政,他沿途飲酒做詩,來到了瀘州。他剛上船,就聞到一股撲鼻的酒香,頓覺心曠神怡,於是就請仆人給他打酒來。

誰知仆人一去就是一個上午,日到中午時,張之洞等得又饑又渴,才看見仆人慌慌張張地抬著一壇酒一陣小跑而來。

張之洞感到很生氣。待仆人打開酒壇,頓時酒香沁人心脾,張之洞連說:“好酒,好酒!”於是猛飲一口,頓覺甘甜清爽,於是氣也消了。

隨後,張之洞問道:“你是從哪裏打來的酒?”

仆人連忙回答:“小人聽說營溝頭溫永盛作坊裏的酒最好,所以,小人拐彎彎,穿過長長的酒巷到了最後一家溫永盛作坊裏買酒。”

張之洞點頭微笑地說道:“真是酒好不怕巷子深啊。”

瀘州老窖酒傳統釀造技藝中,自原糧進入生產現場起,經過挖糟、下糧、拌糧、上甑、摘酒、出甑、打量水、推晾、下曲、入窖、封窖、滴窖、起糟、堆糟、洞藏、勾調等工序後,包裝為成品,進入流通環節。

梅瓣碎糧、打梗推晾、回馬上甑、看花摘酒、手撚酒液等,這一係列類似武術功夫的瀘州老窖酒傳統釀製技藝,僅限於師徒之間“口傳心悟”;經曆數十代人的用心領悟和傳承,代代相繼。

這樣一個釀酒過程,幾百年來不知在國寶窖池已輪回了多少次。其中每個環節緊密相扣,同時卻各不相同,互不幹涉的各個環節,卻又配合得默契十足,天衣無縫,沒有誰離得開誰,也沒有誰比誰更重要,因為離開了其中任一環節都無法製出上乘的美酒。

智慧的先人們遁自然之法悟出“相生相諧、互補共輝”的釀製之道,這是人性之道,亦是萬物天道。

龍泉洞就在國寶窖池所在的鳳凰山上,洞口就是昔日老窖造酒用的龍泉井。數百年來,酒工們用龍泉井的水造酒,再將新酒儲存於洞中等待其自然老熟,井與洞相得益彰。

瀘州老窖擁有3個天然山洞:純陽洞、龍泉洞和醉翁洞。洞內終年不見陽光,空氣流動極為緩慢,溫度常年保持在20度左右。恒溫恒濕、微生物種群豐富的環境為白酒酒體的酯化、老熟提供了優質的場所,有助於酒體實現從新酒的“極陽狀態”轉化為陳酒的“極陰狀態”。

進入山洞儲藏的陳酒,經過了漫長時間的陳化,表麵已經淡然含蓄了,把所有的刺激性都收斂了起來,而內勁都藏在了酒體之中。山洞因為酒也有了靈性,被譽為“會呼吸的山洞”。

[旁注]

武舉 唐代武則天始創選拔武將的武舉考試,至清代時改稱武科。曆史上武舉一共進行過約500次。相對於文科舉,武科舉較為不受重視。曆代的武舉時而被廢,時而恢複。而武舉出身的地位亦低於文科出身的進士。

二月二 農曆二月初二前後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的驚蟄。傳說經過冬眠的龍,到了這一天,就被隆隆的春雷驚醒,抬頭而起。所以古人稱為春龍節,又叫龍頭節或青龍節。因為二月正是農作物播種的季節,百姓通過各種紀念活動,寄托了祈龍賜福,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強烈願望。

龍王 神話傳說中在水裏統領水族的王,掌管興雲降雨。唐玄宗時,詔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製,詔天下五龍皆封王爵。由此,龍王之職就是興雲布雨,為人消滅炎熱和煩惱,龍王治水成了民間普遍的信仰。

楊慎 (1488年~1559年)字用修,號升庵,後因流放滇南,故自稱博南山人、金馬碧雞老兵,四川新都人,即現在的成都市新都區。明代文學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終明一世,記誦最博,又能文、詞及散曲,論古考證之作範圍頗廣。著作達百餘種。後人輯為《升庵集》。

張問陶 (1764年~1814年) ,字仲冶,一字柳門,自號船山,因善畫猿,亦自號“蜀山老猿”。清代傑出詩人、詩論家,著名書畫家。其詩天才橫溢,與袁枚、趙翼合稱清代“性靈派三大家”,被譽為“青蓮再世”、“少陵複出”、清代“蜀中詩人之冠”,也是元明清巴蜀第一大詩人。

張之洞 (1837年~1909年)字孝達,號香濤、香岩,又號壹公、無競居士,晚年自號抱冰。“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對“洋務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綱領的一個總結和概括。他創辦了自強學堂、三江師範學堂等。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四大名臣”。

[閱讀鏈接]

封藏國窖1573的龍泉洞,可以說是專門用於儲藏剛生產好的新酒。新酒火性高,被稱為白酒起初的“極陽狀態”,充滿了新酒的陽剛之氣,酒體刺激辛辣。這時候,陰性的山洞就起了作用,經過一定時間的儲存後,酒體日趨平衡和緩衝,最後變得細膩、柔順。

在瀘州,白酒的“終極狀態”是一種洞藏的狀態。瀘州老窖的儲酒山洞因此被譽為“會呼吸的山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