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西湖龍井,在明代高濂的《四時幽賞錄》中有這樣的記載:“西湖之泉,以虎跑為最,兩山之茶,以龍井為佳。”
“龍井茶,虎跑水”,這是聞名中外的杭州西湖的雙絕,好茶加好水,為美麗的西湖增添了光彩。
梅家塢位於杭州西湖風景區腹地,雲棲西二公裏的琅碭嶺北麓的山塢裏,四周青山環繞,茶山疊嶂。這裏生產色綠、香鬱、味醇、形美的龍井茶葉。
梅家塢龍井茶的輝煌,與西漢時期梅福種植野生雲霧茶、梅氏世代專長種茶有著很深的淵源關係。
據說在西漢末期,江西南昌官員梅福隱退,輾轉來到杭州與玲瓏山相鄰的垂溜山結廬隱居,梅福的子孫在東天目山腳下繁衍生息,以種茶製茶為生。
到明、清時期,大泉村梅姓已繁衍到七十餘戶,村名始改梅家頭。清乾隆年間,梅氏分支又遷至杭州天竺山下一處山塢中,此處就是成為了著名的龍井茶鄉梅家塢。當時《臨安縣誌》記載:“梅家塢屬西湖區龍井鄉,產龍井茶……”。
自古以來,我國都有“十裏梅塢蘊茶香”的說法,說明梅家塢是一個因茶而興的地方。
[旁注]
呂洞賓 天下道教主流全真道祖師,原名呂岩,傳說他五十三歲歸宗廬山,六十四歲上朝元始、玉皇,賜號純陽子。唐宋以來,他與鐵拐李、漢鍾離、藍采和、張果老、何仙姑、韓湘子、曹國舅並稱“八洞神仙”。在民間信仰中,他是八仙中最著名、民間傳說最多的一位。
葛洪 (284~364)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藥學家。字稚川,自號抱樸子,世稱小仙翁。他曾受封為關內侯,後隱居羅浮山煉丹。葛洪是我國預防醫學的介導者。著有《肘後方》,書中最早記載一些傳染病如天花、恙蟲病症侯及診治。
乾隆 (1711~1799年)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歲登基,在位六十年,退位後當了三年太上皇,實際掌握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我國曆史上執政時間最長、年壽最高的皇帝。
梅福 字子真,少年求學長安,是《尚書》和《穀梁春秋》專家。西漢南昌縣尉,後去官歸壽春。經常上書言政,“資治通鑒”曾全文照轉。他是第一位溧陽籍神仙,以諍言直諫見稱,在梅福死後,有人還說其未死,稱他已經成為“神仙”。
[閱讀鏈接]
杭州西湖邊的獅峰山、龍井村、靈隱、五雲山、虎跑、梅家塢一帶,土地肥沃,周圍山巒重疊,林木蔥鬱,地勢北高南低,既能阻擋北方寒流,又能截住南方暖流,在茶區上空常年凝聚成一片雲霧。良好的地理環境,優質的水源,為茶葉生產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龍井茶被譽為“中國第一茶”,實在是得於這山泉雨露之靈氣。龍井茶除西湖龍井外,還有錢塘龍井、越州龍井,其它兩地產的俗稱為浙江龍井茶。
宋代文人青睞龍井香茶
龍井茶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唐代,當時著名的茶聖陸羽,在所撰寫的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中,就有杭州天竺、靈隱二寺產茶的記載。
但在唐代的時候,龍井茶名氣尚不顯,到了宋代,西湖茶開始崛起,由於這時杭州出現了貢茶。
北宋時期,龍井茶區已初步形成規模,當時靈隱下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寺白雲峰產的“白雲茶”和葛嶺寶雲山產的“寶雲茶”已列為貢品。西湖茶開始令人刮目相看,聲名日盛。
北宋時,下天竺香林洞所產的香林茶是西湖茶的代表。香林茶繼南朝和唐代遺風,傳承久遠,品質優異,其名與下天竺飛來峰東麓的香林洞有關。
據南宋《淳祐臨安誌》卷九載:下天竺岩下,石洞深窈,可通佳來,名雲香林洞,慈雲法師有詩“天竺出草條,因號香林茶”。其洞與香桂林相近。
南宋潛說友《鹹淳臨安誌》也載:“下天竺香林洞產者名香林茶”。
龍井茶的發展,經曆了一個漫長的曆史過程。從蘇東坡“白雲山下兩旗新”的詩句中可以認為,在北宋時,杭州上天竺白雲峰下出產的茶葉具有龍井茶的雛形,“兩旗”表明是茶葉衝泡時的外觀特征。
“茶興於唐,盛於宋”,宋代杭州的茶肆、茶館幾乎遍布街巷,茶已經與米鹽相同,成為舉國之炊。但此時尚無人們喝“龍井茶”的文字記載。宋代的吳自牧在《夢梁錄》中也記載杭州有“寶雲茶,香林茶,白雲茶”。
宋代文學家林和靖在《嚐茶次寄越僧靈皎》中詠白雲茶道:“白雲峰下兩槍新,膩綠長鮮穀雨春。靜試恰看湖上雪,對嚐兼憶刈中人。瓶懸金粉師應有,筯點瓊花我自珍。清話幾時搔首後,願和鬆色勸三巡。”
1080年,蘇軾被貶謫黃州任團練副使,僅為一個地方軍事副職而已。但蘇軾似乎對此不以為意,腦子裏想的仍然是茶與詩。
一日,蘇軾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方外摯友、詩僧道潛號參寥子的,千裏迢迢從杭州攜一軸茶詩來訪。兩人唱和甚歡,竟然在夢中作起詩來,還相互問答。
其中詩中有:“寒食清明都過了,石泉新火一時新”之句。蘇軾問:“火可以說新,但泉為什麼也能說新呢?”參寥子回答說:“因為民間清明節有淘井的習俗,井淘過了,泉就是新的了。”蘇軾點頭稱是。
後來,時來運轉的蘇軾第二次來到杭州任知州時,參寥子剛剛卜居孤山寶雲山寶雲寺旁的智果精舍,入居之時恰有一股清泉從寺院後山的石罅中湧出。第二天,得此信息的蘇軾來訪,參寥子即采新茶,以新泉之水烹茶,招待蘇軾。
此情此景,使蘇軾想起九年前在黃州時的夢境,遂作吟詩記之。 吟畢,蘇軾在參寥子的陪同下觀看了寺院之後,說:“我先前不曾到過這裏,如今眼前所見,卻都像是在以往所見過的。您看從這裏上來到懺堂應該有九十三級石階。”說著,兩人拾級而上,邊登邊數,果然是九十三級,參寥子感到十分驚訝。
這時,蘇軾又犯了癡癲,說起囈語:“看來我在前世的時候也是這寺中的和尚吧,所以,今日這裏的寺僧都是我的傳法後人,而以後我也當舍身為寺中的護法伽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