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山水畫派將筆墨線條的美推向極致,他們強調繪畫筆墨可以具有不依存於景物的相對獨立的美。而且將書法與繪畫相結合,強調筆意墨趣書味及其所傳達的意興氣勢、空間張力、時間構成等獨特意境,成為元代山水的根本特色。
元四家對於山水畫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4人均是江浙一帶人,都擅長水墨山水並兼工竹石,為典型的文人畫風格,他們生活在元末社會動亂之際。
雖然每個人社會地位及境況不盡相同,但他們不得意的遭遇是相似的,在藝術上都受到趙孟頫的影響,通過他們的探索和努力,使我國的山水畫在筆墨技巧方麵達到了一個高峰,對後世的繪畫,尤其是“南宗”一派影響巨大。
元四家的山水畫創作實踐和理論,代表了此時山水畫發展的主流,對明清時期的山水畫派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作為移情寄興手段的山水畫,在元代畫家手中被運用得淋漓盡致,充分表現了畫家的人格與個性,在筆墨技巧的探索上也開啟了一個新的階段,是古代山水畫發展曆程中的高峰。
[旁注]
元仁宗 (1285年~1320年),全名為孛兒隻斤·愛育黎拔力八達,元代第四位皇帝,蒙古帝國可汗,是元武宗弟,元武宗封他為皇太弟,相約兄終弟及,叔侄相傳。在位期間,減裁冗員,整頓朝政,推行“以儒治國”政策。
錢選 (1239年~1299年),宋末元初著名畫家,與趙孟頫等合稱為“吳興八俊”。別號清臒老人、川翁、習懶翁等,繼承蘇軾等人的文人畫理論,提倡士氣說,倡導戾家畫。他提倡繪畫中的“士氣”,在畫上題寫詩文或跋語,萌芽了詩、書、畫緊密結合的文人畫的鮮明特色。
倪瓚 (1301年~1374年),元代畫家、詩人。早年畫風清潤,晚年變法,平淡天真。疏林坡岸,幽秀曠逸,筆簡意遠,惜墨如金。以側鋒幹筆作皴,名為“折帶皴”。墨竹偃仰有姿,寥寥數筆,逸氣橫生。書法從隸入,有晉人風度,亦擅詩文。
黃公望 (1269年~1354年),元代畫家。所作水墨畫筆力老道,簡淡深厚。又於水墨之上略施淡赭,世稱“淺絳山水”。晚年以草籀筆意入畫,氣韻雄秀蒼茫,擅書能詩,撰有《寫山水訣》,為山水畫經驗創作之談。存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圖》、《九峰雪霽圖》、《丹崖玉樹圖》、《天池石壁圖》等。
王蒙 (1308年~1385年),元代畫家。趙孟頫外孫。山水畫受趙孟頫影響,師法董源、巨然,集諸家之長自創風格。作品以繁密見勝,重巒疊嶂,長鬆茂樹,氣勢充沛,變化多端;喜用解索、牛毛皴,幹濕互用,寄秀潤清新於厚重渾穆之中。存世作品有《青卞隱居圖》、《夏山高隱圖》、《丹山瀛海圖》等。
題詠 為我國文化史特有的一種表現形式。凡名山大川、古畫法帖、名園遺址、古刹名寺,都有文人雅士的詩聯題刻,因為以詩歌頌揚為主,故名“題詠”。
董其昌 (1555年~1636年),明代書畫家。擅畫山水,師法董源、巨然、黃公望、倪瓚,筆致清秀中和,恬靜疏曠;用墨明潔雋朗,溫敦淡蕩;青綠設色古樸典雅。以佛家禪宗喻畫,倡“南北宗”論,為“華亭畫派”傑出代表。其畫及畫論對明末清初畫壇影響甚大。書法出入晉唐,自成一格,能詩文。
吳鎮 (1280年~1354年),元代畫家。山水師法董源、巨然,兼取馬遠、夏圭,幹濕筆互用,尤擅帶濕點苔。水墨蒼莽,淋漓雄厚。喜作漁父圖,有清曠野逸之趣。墨竹宗文同,格調簡率遒勁。存世作品有《漁父圖》、《雙鬆平遠圖》、《洞庭漁隱圖》等。
趙孟頫 (1254年~1322年),元代著名畫家,楷書四大家之一。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鑒賞。特別是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
[閱讀鏈接]
黃公望年輕時做過地方小官,先是任書吏,後來,大約是45歲左右時,在一個叫做張閭的官僚手下做過椽吏,後因張閭犯了官司,黃公望遭誣陷,蒙冤入獄。出獄後,不再問政事,遂放浪形骸,遊走於江湖。後參加了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全真教,更加看破紅塵。
由於長期浪跡山川,開始對江河山川發生了興趣。為了領略山川的情韻,他居常熟虞山時,經常觀察虞山的朝暮變幻的奇麗景色,得之於心,運之於筆。他的一些山水畫素材,就來自於這些山林勝處。
戴進所開創的浙派繪畫
在明代剛剛成立的時候,由於明代的執政者取代元代的執政者不久,在政治上有著強烈的敵對情緒,並隨著明初政權的鞏固越來越明顯。
而且,元代人尚意重逸趣的畫風客觀上不利於明統治者集權專製,元四家那種枯寂幽淡的畫風被迅速地遏止了,南宋院體畫風得到重新的扶植。
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南宋院體剛硬蒼勁的作風適宜明統治的需要。畫家們為了迎合新主隻好竭盡心力,以使得自己免受非難。於是從宮廷畫家開始,逐漸興起了南宋院體之風。
南宋畫風最深最厚的地區就在那個時候的南宋都城浙江杭州。到了元代,這裏雖然不再是都城,但經濟與文化仍十分發達。南宋時期畫派保留下來的以劉鬆年、李唐、馬遠、夏圭為代表的畫風一直沒有消失。
在元代,繼承了南宋院體畫風的畫家仍然很多,如孫君澤、法常、顏輝、張遠等人。元代的時候,由於當朝的執政者不太過問繪畫活動,致使這一傳統仍在浙江一帶流行發展。
在這個時候,雖然元朝的畫派因襲繼承了南宋院體的畫風,卻由於和元代的現時畫風不盡一致,所以他們一直沒有成為畫壇的主流。
明代初年,由於明代執政者對繪畫的欣賞,大批的浙江畫家得以進入宮廷,南宋遺風便在明代宮廷的適宜土壤中成長起來。由於這個時候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穩定,政治氛圍的寬鬆,這為畫派的繁興與多樣化提供了可能。
經過明初的醞釀,至明代的中前期,那些曾出入宮廷或同樣以南宋遺風為宗旨的畫家,在民間逐漸聚集在一起,他們的畫風與明初的院體畫家保持了一定的距離,有了更大的創作自由空間。
這些畫家以戴進為首,因為他們多來自浙江一帶,故被稱為“浙派”。
相傳在明代永樂年間,戴進還隻是一位做首飾的鍛工。而且他打造金銀首飾和其他工藝品,人物、花鳥、釵釧,精巧絕倫,技藝特出。
戴進也以此為傲,暗自得意,以為別人得到他的工藝品會十分寶貴,長久地珍藏下去。然而有一次,他去一家熔金鋪,看到自己製作的首飾被一商人玩膩了,拿去熔掉,感到很傷心。要知道這些手工藝品可是他精心製作的呀!
戴進一個箭步趕上前去,迎頭便去問商人:“你為什麼要熔掉這首飾呢?”
商人回答說:“你不知道這些金飾隻是假借金的價值才顯現的嗎,人們愛的隻是金子罷了?如果你能將沒有價值的東西變得有價值,才能得以流芳?”
戴進聽完茅塞頓開,於是就開始學畫。後來就專工書畫,以賣畫為生。
有一次,戴進從錢塘到金陵辦事,帶了很多行李,於是就找了個挑夫挑著,但由於街上人多,走了不久,兩人便失散了,由於戴進找不到挑夫,挑夫也找不到戴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