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中蘭亭——富春山居圖2(2 / 3)

1652年,吳家子弟吳寄穀得到後,他將《富春山居圖》燒焦的部分細心揭下,經重新接拚後,畫卷居然正好畫的是富春江起始的丘陵山巒之景,幾乎看不出是經剪裁後拚接而成的,於是人們就把這幅縱0.318米,橫0.514米的小段部分稱作《富春山居圖·剩山圖》。

而幅縱0.33米,橫6.369米的大段保留了原畫主體部分的內容,他在裝裱時為掩蓋火燒痕跡,特意將原本位於畫尾的董其昌題跋切割下來放在畫首,這便是後來的《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

就在當年,大段的《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為江蘇丹陽畫家張伯駿家所得,1656年時又轉到江蘇泰興季寓庸家,鈐有“揚州季因是收藏印”等印章多枚。小段的《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幾經輾轉,流落到了浙江徽州著名的古董商人吳其貞手中。

1669年,本卷圖畫又被清初大收藏家王廷賓重金購得,輯入《三朝寶繪冊》,此後輾轉於各藏家之手,長期湮沒無聞。

1690年,《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被清代著名畫家兼鑒賞家高士奇以六百金購得。其後,本卷又被清代書法家王鴻緒以原價買進。高士奇和王鴻緒收藏時,也都鈴有收藏印。

1728年,王鴻緒病故,不久即家道中落,由家人拿出來到蘇州售賣,為沈德潛所見,他在卷後寫下了非常感慨的一段:“計詹事(高士奇)、司農(王鴻緒),品地聲勢,極一時之盛,今不過三四十年,如春花飄零,雲煙解散,而山人筆墨,長留人世間,洵穠華難久,而淡寂者多味外味也。”

因索價高達千金,蘇州無人買得起,王家的一位仆人不久就拿著這幅畫轉去揚州碰運氣了。後來,《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被清代書畫鑒藏家、天津鹽商安岐收藏。

1735年,清代詩人沈德潛在京師重又見到《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時,該畫已為安岐收藏。沈德潛還頗不以為然,覺得安氏不過“唯侈寶玩之多、賈值之重,以為豪舉”,“此卷亦未為得所也”。

他的不屑或者也有點道理,因為這樣珍貴的畫卷,在安岐著的書畫鑒賞考證專著《墨緣彙觀》中僅列在附錄中,而且卷中也沒有他的印記。

[旁注]

鄒之麟 明代畫家。1606年在南京鄉試第一,1610年進士,弘光時期官至都憲,博極群書,文辭歌詩追古作者。明末清初的政治人物、書法家、畫家、散文家。鄒之麟的書法主要學唐代的顏真卿,繪畫學習元代黃公望的畫法。

《智永書真草千字文》 古代名帖之一,智永傳世傑作。智永,南朝陳時期、隋代書法家。王羲之七世孫,出家為僧。擅長楷書、草書。其書法法度謹嚴,精熟過人,曾書《真草千字文》800本,至宋代已罕見。

安岐 (1683年~?),清代書畫鑒藏家。先世為鹽商,家資巨富。自幼讀書,喜愛法書名畫。當時幾位著名鑒藏家先期相繼謝世,所藏精品,大多為安岐收藏。

[閱讀鏈接]

“無用師卷”名稱緣由,是因為題跋說明畫給“無用師”,無用師本姓鄭,號無用,是一個道士,是黃公望師弟。1746年收藏家安儀周死後家道中落,“無用師卷”被變賣後被清宮收藏。

乾隆皇帝認定1745年收藏的《富春山居圖》“子明卷”為真,在“子明卷”畫卷空白處題寫評語55處並加蓋玉璽,在他出巡時常比對真實風景與畫中風景。

“無用師卷”由於不被視為真跡故沒有他的題字,僅有“大臣梁詩正奉敕敬書乾隆禦識”文字,因此黃公望在畫中的留白空間得以保留。“剩山圖”有1669年王廷賓的題跋,說明1650年吳洪裕火燒“富春山居圖”的故事。20世紀初期曾流落民間,後來被上海吳湖帆收藏,並用篆字提了“山川渾厚草木華滋”。之前韓葑題“富春一角”,意指現存者隻是殘留的一小部分。

乾隆與真假千古名畫

1745年夏,清代詩人沈德潛在呈給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的詩古文稿中,提到了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當年冬天,一幅與《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真假難辨的畫卷就被征入宮。

乾隆皇帝見到後愛不釋手,把它珍藏在身邊,不時取出來欣賞,並且在6米長卷的留白處經常賦詩題詞,加蓋玉璽,但這卷畫,就是被後世所稱的《富春山居圖·子明卷》。

在這幅畫卷上,有署名為黃公望於1338年所題的跋文:

子明隱君將歸錢塘,需畫山居景,圖此贈別。大癡道人公望,至元戊寅秋。”

關於《富春山居圖·子明卷》真偽的爭論,這段題款一直是焦點。在這幅畫卷上,乾隆皇帝曾兩次講到了子明其人。第一次是在1746年春,他題了段跋文,大致意思是說:

都說《富春山居圖》是黃公望的生平傑作,此卷哪個在先,哪個在後?董其昌說這幅畫按照董源、巨然的畫路,畫得天真爛漫,極其精妙。當也應該是黃公望最得意的畫作了。

《清河書畫舫》說大癡作畫的格調有兩個,一種作淺絳色;一種作水墨畫,筆意尤其簡遠。今觀這幅畫,長幾乎有3丈,包孕了山川之勝,發抒襟懷之奇,在水墨畫法中尤出一格。落款說是為子明隱君作,但是子明是誰?不知道他姓甚名誰。還需要再考證才是。

這段題跋的最後一句,表達出此時的乾隆還不知道子明是誰?認為這個問題需要考證。另一段畫卷上的跋文是乾隆皇帝在1746年小寒時寫道:

《元史》不載子明其人,惟明金齎《畫史會要》雲:任仁發,字子明,鬆江人,官至都水庸田副史。計其時代,與公望相同,且善書畫,氣類孚合,殆即其人耶!顧仁發官水監而圖雲隠君,或在其未仕前,抑或宦成歸隠,均未可知。至鬆人而曰將歸錢唐,或亦猶公望虞山人而小隠富春也。

丙寅(乾隆十一年)小寒重華宮,禦識

乾隆皇帝寫這段題款時,《富春山居圖·子明卷》已經被他鑒定為黃公望的真跡了。他在畫卷上題款評價說:“此卷寫山居風景,岩壑平遠曠若千裏”,“今觀是幅長幾三丈,包孕山川之勝,發抒襟抱之奇,在水墨法中尤出一格。”、“畫家貴正不貴奇,大癡此卷三昧知。

天地造物匪物造,元氣裹合神淋漓。”,“是年冬,偶得黃子久《山居圖》,筆墨蒼古,係真跡”、“愛其谿壑天成,動我吟興,”和“黃公望富春山居圖,丙寅長至月鑒定,無上神品。”

另外,乾隆皇帝還題跋說道:“六度南巡,所曆江山風物氣象萬千。時展此卷印證,無不契合,自非造化為師者焉能若此?”、“山莊朝靄夕嵐,以此圖證之,益信神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