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見,乾隆皇帝對《富春山居圖·子明卷》的評價之高。與此同時,乾隆皇帝在畫卷上鈐有“內府珍藏”、“乾隆宸翰”和“乾隆封外題簽”等印。
乾隆皇帝搜羅天下珍品,平生看過無數藝術瑰寶。但自他得了《富春山居圖·子明卷》後,竟然如癡如醉地在畫卷上前前後後共題款有50多處,可見《富春山居圖·子明卷》對乾隆皇帝的極大吸引力。因此,乾隆皇帝確信《富春山居圖·子明卷》為黃公望真跡無疑。
1746年冬,家道中落的安岐將《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等舊藏求售於清代大學士、清宗室傅恒,由傅恒介紹以2000金的高價賣給了清廷內府。從此,《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就一直留在了朝廷內府。
乾隆皇帝得到《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後,“剪燭粗觀,則居然黃子久《富春山居圖》也,五跋與德潛文吻合,偶憶董跋,與予舊題所謂山居圖者同,則命內侍出舊圖視之,果同。次日命梁詩正等辨其真偽,乃鹹以舊為真,新為偽”。
進而說“德潛、高士奇、王鴻緒輩之侈賞鑒之精,賈直之重,以為豪舉者,均誤也。富春山居,本屬一圖,向之題山居者,遺富春兩字,故裏真而人疑其非真耳。”
《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和《富春山居圖·子明卷》畫得實在是太像了,簡直是真假難分。但在《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被收入清宮以前,乾隆皇帝一直認為《富春山居圖·子明卷》為元代大畫家黃公望的真跡,並且將其錄入了清代著名的書畫專著《石渠寶籍》中。
而《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則被乾隆皇帝鑒定為了下真跡一等。他在《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中題款評價說:
因以兩卷並觀,始悟舊藏即《富春山居》真跡,其題簽偶遺‘富春’兩字,向之疑為兩圖者,實誤甚矣,鑒別之難也。至董跋,兩卷一字不易,而此卷筆力苶弱,其為贗鼎無疑。惟畫格秀潤可喜,亦如雙鉤下真跡一等,不妨並存,因並所售,以二千金留之,俟續入《石渠寶笈》。
由於乾隆皇帝後來得到的《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與沈德潛所記載的《富春山居圖·子明卷》上的跋文不同,所以他認為兩幅畫中的《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為贗品無疑。
據說乾隆皇帝令沈德潛在《富春山居圖·子明卷》上題跋時,還特地詢問沈德潛所見過的《富春山居圖·子明卷》和《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相比哪個好?
沈德潛同時見過這兩幅畫,也明知《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為黃公望的真跡,但因奉乾隆皇帝旨意要在偽本《富春山居圖·子明卷》上也加以題識,有些他勉為其難,於是他措辭十分圓滑巧妙地在《富春山居圖·子明卷》畫上題寫了跋文:
“奉敕題黃公望山居圖,敬和禦製元韻:畫師如將將兵兼正奇,大癡《富春山居》之圖世所知。蘭亭右軍神到候,生氣坌湧何淋漓。此卷興會不相亞,筆所欲赴神先之。崗連嶺複勢合遝,偶然忽斷便有雲相隨。想其解衣磅礴處,著墨飛動奕奕軒須眉。”
“上追右丞《雪江》幅,同音笙磬夫何疑?聖人得此屢評品,探抉亭毒窮端倪。江山萬裏入毫楮,大造在手非關思。敕命小臣題紙尾,迫窘詰屈安能為。昔年曾跋《富春》卷,今閱此本俯仰興齎谘。天章在上敬賡和,秋蛇春蚓敢望峋嶁山尖碑。臣沈德潛。“
在梁詩正、沈德潛等大臣的附和下,乾隆皇帝在認定《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是贗品後,將其以“下真跡一等”編入了清代著名的書畫專著《石渠寶笈》中,但乾隆皇帝不屑於在該畫上寫字,所以他命大臣梁詩正把他的意見寫在了這幅畫卷上,一共用了20行的楷書。“臣梁師正奉敕敬書”,說的就是這件事。
在當時,一般人都認為梁詩正正是非常好的鑒藏家,他的眼光極好,他不至於看不出來這張畫不是真畫,但他麵對的是一個極有權威的帝王乾隆皇帝,“君無戲言”,因此他不敢講。
如果講了真話,乾隆皇帝前麵50多次在畫上的題跋詩賦就成戲言了,講了真話的大臣就很有可能獲罪,所以就沒有人敢講真話了。但後來,《富春山居圖·子明卷》經專家多方考證確定為贗品,而《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才是黃公望的真跡。
據說,《富春山居圖·子明卷》是明代末期的一位文人臨摹的《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筆法尚佳,但稍嫌光嫩平實,款書用尖硬筆,筆法醜劣,完全不像黃氏其他真跡。後人為牟利,將原作者題款去掉,偽造了黃公望題款,並且還偽造了鄒之麟等人的題跋,這一切都把乾隆皇帝蒙騙了。
而其漏洞並不難發現,如元代書畫上作者題款都是在繪畫內容之後,而該卷卻將作者題款放在了畫麵上方的空白處,這明顯不符合元代書畫的特點。
後來,《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和《富春山居圖·子明卷》均被運至台北,收藏於後來的台北故宮博物院。至於小段的《富春山居圖·剩山圖》,據說在1862年至1908年間為一陳氏所收藏,但之後,此圖的收藏則一直跟吳氏有關,最終吳氏後人將此畫半賣半送地給了浙江博物館,成為了該館的“鎮館之寶”。
[旁注]
巨然 五代南宋時期畫家。擅長畫山水,師法董源,專畫江南山水。以長披麻皴畫山石,筆墨秀潤,為董源畫風之嫡傳,並稱“董巨”,對元明清時期以及近代的山水畫發展有極大影響。有《萬壑鬆風圖》、《秋山問道圖》、《山居圖》等傳世。
《石渠寶笈》 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宮廷編纂的大型著錄文獻,初編成書於1745年,共編44卷。所著錄作品彙集了清代皇室收藏最鼎盛時期的所有作品,編撰人員均為當時的書畫大家或權威書畫研究專家。
梁詩正 (1697年~1763年),清代大臣。1730年探花,官至東閣大學士。書法初學柳公權,繼參趙孟頫、文徵明,晚年師顏真卿、李邕。著有《矢音集》。
[閱讀鏈接]
被稱為“畫中蘭亭”的元代黃公望《富春山居圖》曆經分割,前段《剩山圖》與後段《無用師卷》在台北迎來了“合璧”。《剩山圖》和《無用師卷》均是各自獨立畫軸,其中《剩山圖》在明代曾經進行過重新裝裱,邊緣火燒痕跡被剪裁掉了,所以略窄。
《無用師卷》的畫作部分則已經被題跋、著錄等後世添加包圍在卷軸中部。因此在同一個展櫃中展出時,如果細看可以發現兩幅作品的色澤等方麵會有差別。6個曾經被火燒傷的痕跡,成為兩件畫作的“親緣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