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的象形——漢 字1(2 / 3)

金文一般是先寫好字,再刻在模子上鑄出來的,也有些是直接刻在器物上的。鑄刻的字凹下去的叫“陰文”,這種字最多;凸起來的叫“陽文”。

金文有時代早晚的區分,基本上和銅器的種類、形製和花紋等的分期是一致的。大致為商代到西周前期、西周後期到春秋以及戰國時期。

如果從字形、文章和銘文內容等方麵看,又可以細分為八個時期:商代前期、末期、西周早期、中期和晚期,春秋早期、晚期和戰國時期等。在周朝時,金文達到了鼎盛時期。

金文大約有三千零五字,較甲骨文略多。金文代甲骨文而起,同甲骨文一樣,具有古樸的風格。

金文的內容是關於當時祀典、賜命、詔書、征戰、圍獵、盟約等活動或事件的記錄,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金文字體整齊遒勁,古樸厚重,和甲骨文相比,脫去了板滯,變化多樣,更加豐富了。而且更易於識別。

東周時期,秦國的文字有了新的發展,它們的字形結構大體上保持了西周的寫法,隻是變得更加整齊勻稱,這種文字稱之為“大篆”,也叫“籀文”。

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其中一項改革就是統一文字,這項改革是在丞相李斯的主持下進行的。辦法是把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酌加簡化後,推行到全國,同時廢除戰國時期那些區域性的異體字——六國古文。這種經過整理的秦國文字就是小篆。

小篆使用圓轉勻稱的線條,形體整齊,確立了文字的符號性,文字的書寫因此有了規律。小篆確定了每個偏旁在文字形體中的位置,不能隨意顛倒,每個字形所用的偏旁固定為一種,不能用其他偏旁代替,每個字的書寫的筆數也基本固定,這樣就做到了定型化。

秦始皇時期剛剛平定天下,政務繁雜,各部門來往的文書繁多,用小篆寫公文雖然比以前方便了許多,但小篆不便於速寫,還是費時費力,影響工作速度和效率。

當時,有一個叫程邈的獄吏,由於性情耿直,得罪了上司,被關進了雲陽獄中。程邈平素喜好思考,所以,在獄中琢磨起文字來。低級官吏出身的程邈深知小篆難以適應公務,他想若能創造出一種容易辨認又書寫快速的新書體,不是更好嗎?腦子裏有了這個想法,程邈便絞盡腦汁地琢磨。

程邈把流傳在民間的各種書體搜集在一起,潛心研究,一個一個加以改進,他把大小篆的圓轉改變為方折,同時刪繁就簡,去粗取精,經過加工整理,十年後,終於創造出一種書寫便利、又易於辨認的文字來。  這種文字是程邈在監獄中創造出來的。

後來,程邈將3000多個經過改進的文字進獻給秦始皇看。  秦始皇看了程邈改進的文字,非常高興,不僅免了程邈的罪,還讓他出來做官,提升為禦史。由於程邈的官職很小,屬於“隸”的級別,所以人們就把他編纂整理的文字叫“隸書”了。

隸書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文字筆畫,象形變為象征,複雜變為簡單。秦朝初創的隸書,結體和用筆都帶有篆書的意味,長扁不一,波磔也不明顯。

到了東漢,隸書才有了大的變化,結構向扁平發展,筆畫出現了雄健的波磔,更趨於工整精巧,從而形成了漢朝隸書的獨特字體。這個時期的文字也開始叫做漢字了,漢語之名也由此誕生了。

在篆書向隸書轉化的時期,在民間流行將篆書草寫,其寫法逐漸統一,最終產生了具有規則的字體,這種草寫的字體被為草書,早期的草書是跟隸書平行的書體,一般稱為隸草,實際上夾雜了一些篆草的形體。

早期草書和漢代的隸書進一步融合,形成了一種比早期草書雅化的草書,稱為章草。章草波磔鮮明,筆畫呈“波”形,字字獨立,字形遍方,筆帶橫勢。

章草在漢魏之際最為盛行。漢末,章草進一步“草化”,脫去隸書筆畫痕跡,上下字之間筆勢牽連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簡化和互借,稱為“今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