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的象形——漢 字1(3 / 3)

在隸書的產生、發展、成熟的過程中,還孕育著一種新的字體,這種新的字體叫做真書。真書也叫楷書,它從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比隸書更趨簡化,橫平豎直。

楷書始於漢末,在南北魏到晉唐時最為流行。按照時期劃分,可分為魏碑和唐楷。魏碑是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書體,它可以說是一種從隸書到唐楷的過渡書體,很不成熟,經常帶有隸書的寫法在其中,結體略寬,橫畫長而直畫短。

唐代是楷書的成熟期。楷書書體趨於成熟,書家輩出,其作品均為後世所重,奉為習字的模範。

在楷書的基礎上又產生了行書。行書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字體。

“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

行書產生大約出現在西漢晚期和東漢初期。繁榮時期是東晉。由於行書比較實用,書寫比楷書更為便利,又不像草書那樣難以辯認,所以是人們最常用的字體。

從“倉頡造字”到甲骨文、到金文、到篆書、到隸書、到草書、到楷書和行書,經曆了漫長的過程,期間從複雜到簡單,從散亂到規範,從繁瑣到簡潔,表現了華夏漢字的一路輝煌。

【旁注】

中原 是指以河南為核心,延及黃河中下遊的廣大地區,這一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被古代華夏民族視為天下中心。古時,常也將這一地區稱為“中國”、“中土”或“中州”等。

占卜 古代人們借助龜殼、銅錢、竹簽等物品來推斷未來吉凶禍福的一種手法。由於古代原始民族對於事物的發展缺乏足夠的認識,因而借助自然界的征兆來指示行動。但自然征兆並不常見,必須以人為的方式加以考驗,占卜的方法便隨之產生了。

禮器 我國古代貴族在舉行祭祀、宴饗、征伐及喪葬等禮儀活動中使用的器物。用來表明使用者的身份、等級與權力。禮器是在原始社會晚期隨著氏族貴族的出現而產生的。禮器通常包括玉器、青銅器及服飾。

六國古文 戰國時期通行於齊、燕、趙、韓、魏、楚等各諸侯國的文字,也叫戰國古文。六國古文上承商周的甲骨文、金文,形體很不統一,筆畫草率,簡體、俗體大量湧現。六國古書不僅見於簡、帛、陶、璽之上,也見於某些王室重器。

禦史 我國古代一種官名。先秦時期,天子、諸侯、大夫、邑宰皆置“史”這個官職,是負責記錄的史官、秘書官。而設置禦史,則始自秦朝,禦史專門為監察性質的官職,這個官職一直延續到清朝。

南北朝 我國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由公元420年劉裕建立南朝宋開始,至公元589年隋滅南朝陳為止。該時期上承東晉、五胡十六國,下接隋朝,南北兩地雖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長期維持對峙,所以稱為南北朝。

【閱讀鏈接】

有一天,倉頡正在教各個部落的人識字,有個老人和其他人一樣認真地聽著。倉頡講完,別人都散去了,唯獨這老人不走,還坐在老地方。老人說:“倉頡啊,我人老眼花,有幾個字還糊塗著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倉頡很高興,催他快說。老人說:“你造的‘馬’字,‘驢’字,‘騾’字,都有四條腿吧?而牛也有四條腿,你造出來的‘牛’字怎麼沒有四條腿,隻剩下一條尾巴呢?”倉頡一聽,心裏有點慌了。原來他造“魚”字時,寫成了“牛”樣;造“牛”字時,寫成了“魚”樣。

見倉頡露出了羞愧的神色,老人拉著倉頡的手,誠摯地說:“倉頡啊,你創造了字,使我們老一代人的經驗能記錄下來,傳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會記住你的。你可不能驕傲自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