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的象形——漢 字2(3 / 3)

陸法言在研究前人韻書的基礎上,使自己的這部著作更加完整係統。全書同音字全被歸在一起。每一音前標以圓圈,稱為韻紐,頭一字下以反切注音。每字均有釋義。當時人稱頌《切韻》是“時俗共重,以為典規”。

《切韻》寫成後,取代了六朝諸家韻書。唐、宋韻書多以它為藍本,如宋朝陳彭年等重修的《廣韻》,即以《切韻》為藍本編寫的。

《廣韻》全稱《大宋重修廣韻》,是北宋時代官修的一部韻書,成書於1008年,由陳彭年、丘雍等奉旨在前代韻書的基礎上編修而成。

《廣韻》是宋以前韻書的集大成者。原本是為增廣《切韻》而作,除增字加注外,部目也略有增訂。

《廣韻》正文共收26194字,共5卷,平上去入四聲分置於5卷之中。平聲分上下 2卷,上、去、入聲各1卷。分206韻,包括平聲 57韻,上聲55韻;去聲60韻;入聲34韻。

《廣韻》把同韻字歸在一起,而且進一步把同音字也歸在一起,注明反切讀音,有同字異形的又列出異體,辨析正俗,並對每個字的字義做了解釋。有的還引經據典,解釋得十分詳細。所以它既是一部韻書,又是一部字書,同時還具有類書的性質。

在北宋年間,王洙、胡宿、掌禹錫、張次立等人奉宋仁宗之命相繼修纂一部按部首編排的字書,此字書名為《類篇》。1066年,編纂工作由司馬光接替,第二年該書繕寫完成。

《類篇》所收字數為 31319字,比原本《玉篇》增多一倍,它依據《說文解字》,分為14篇,加上目錄1篇,共15篇。每篇又各分上、中、下,合為45卷。全書的部首為540部,與《說文解字》相同,部首排列的次序變動也很少。

《正字通》也是一部按漢字形體分部編排的字書,由明代崇禎末年國子監生張自烈編撰。這部書總12卷,凡214部。部首次序和每部之內的字次都按筆畫多少來排,這跟《字彙》一樣,但是《字彙》注釋比較簡單,而《正字通》繁博得多。

《正字通》在字典史上有一定的地位,清代修《康熙字典》即參考了《正字通》,而更加詳備。

康熙年間,即1710年,張玉書、陳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學者奉康熙聖旨正式編撰一部具有深遠影響的漢字字書。張玉書、陳廷敬等人殫精竭慮,辛勤編纂,曆時6年,於康熙五十五年,即1716年,編纂完成了這部具有深遠意義的字書。

由於是在康熙皇帝的欽命下編纂的,因此這部字書被定名為《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采用部首分類法,按筆畫排列單字,字典全書分為12集,以十二地支排序,每集又分為上、中、下三卷,並按韻母、聲調以及音節分類排列韻母表及其對應漢字,共收錄47035個漢字,為收錄漢字最多的古代字典。

除了收字豐富以外,《康熙字典》以214個部首分類,並注有反切注音、出處、及參考等,差不多把每一個字的不同音切和不同意義都列舉進去,可以供使用者檢閱。

另外,除了僻字僻義以外,《康熙字典》又差不多在每字每義下,都舉了例子。這些例子又幾乎全都是引用了“始見”的古書。

在《康熙字典》以前,解釋漢字的著作都叫做字書,從《康熙字典》開始,都改字書為字典了,因此《康熙字典》是我國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漢字辭書。

《康熙字典》是曆代字書之集大成者,可以滿足讀者閱讀和研究古典文獻時查檢的基本需要,因此社會意義重大,它的誕生為後世字典的編纂起到了典範和示範的作用。

在《康熙字典》之後,又有兩部大塊頭字典問世,意義重大,而且影響深遠。它們分別是《中華大字典》、《漢語大字典》。

《中華大字典》於1909年開始編纂,1914年編成,本書共收字4.8萬多,其中包括方言字和翻譯的新字,較《康熙字典》多出1000多字。

該書糾正了《康熙字典》中四千餘處錯誤,且全書附有各種插圖,在注音、釋義、印證方麵則更簡明、合理、有條理性。

《漢語大字典》全書共收楷書單字56000多個,凡古今文獻、圖書資料中出現的漢字,幾乎都可以從中查出,是規模最大、收集漢字單字最多、釋義最全的一部漢語字典。

【旁注】

經學 泛指各家學說要義的學問,但在漢代獨尊儒術後為特指研究儒家經典,是一種解釋其字麵意義、闡明其蘊含義理的學問。經學是我國古代學術的主體,僅《四庫全書》經部就收錄了經學著作一千七百七十三部、二萬零四百二十七卷。經學中蘊藏了豐富而深刻的思想,保存了大量珍貴的史料,是儒家學說的核心組成部分。

籀文 古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也叫籀書,又稱大篆。籀文起於西周晚年,春秋戰國時期通行於秦國。字體與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構形多重疊。《說文解字》中保存了220多個籀文。

訓詁 也叫“訓故”、“詁訓”、“故訓”、“古訓”。一般認為,用通俗的語言解釋詞義叫“訓”,用當代的話解釋古代的語言叫“詁”。訓詁一詞是從字典《爾雅》裏來的。由此產生的訓詁學是研究怎樣正確地理解語言、解釋語言,也就是講清楚怎樣注釋的道理。

侍郎 漢代官職,本為宮廷的近侍。東漢以後,尚書的屬官,初任稱郎中,滿一年稱尚書郎,三年稱侍郎。唐朝以後,中書、門下二省及尚書省所屬各部均以侍郎為長官的副手,官位漸高。

音韻學 研究漢語語音係統的科學,也稱聲韻學,是研究古代漢語各個曆史時期聲、韻、調係統及其發展規律的一門傳統學問,是古代漢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古音學、今音學、北音學、等學科,是廣義語言學的一個重要分支。

藍本 原是古籍版本的一種形式。明清時期,書籍在雕版初成以後,刊刻人一般先用紅色或藍色印刷若幹部,以供校訂改正之用。由於藍印本是一部書雕版之後最早的印本,因此有“初印藍本”之稱。藍本現指著作所根據的底本,多用於書麵語中。

司馬光 (1019年~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山西夏縣涑水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史學家、文學家。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曆來受人景仰。

地支 天幹地支紀法中的一支。在我國古代的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十幹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了幹支紀法。天幹地支主要用於紀日,此外還曾用來紀月、紀年、紀時等。

方言字 是用來書麵表達漢語方言所使用的漢字。當不能用常用漢字或沒有可用漢字表意的時候,使用生僻字或新創造的字。方言就是隻通行於一定的地域的一種語言表達形式。

【閱讀鏈接】

我國古代將字典稱為字書。字書一詞,作為解釋文字的著作的泛稱,在南北朝時已經通用。見於著錄最早的字書,是相傳周宣王時出於太史籀之手的《史籀篇》。

戰國至西漢,為我國字書的萌芽時期,代表作除《史籀篇》外,還有秦代李斯的《蒼頡篇》、趙高的《爰曆篇》、胡毋敬的《博學篇》,西漢史遊的《急救篇》、揚雄的《訓纂篇》等。它們大都隻是編次文字,並無解說。第一部有係統的字書,則是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說文解字》為以後字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其後仿照《說文解字》編成的字書很多。取“字典”為書名的,通常認為始於《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