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短語——熟 語1(1 / 3)

藝術短語——熟 語1

熟語是民間集體創造、廣為流傳、言簡意賅並較為定性的藝術語句,是民眾的豐富智慧和普遍經驗的規律性總結。其語義結合緊密、語音和諧,在語言中可以獨立運用,恰當地運用熟語可使語言活潑風趣,使文章的表現力增強。

熟語內容豐富,多數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生產實踐經驗,而且一般都是經過口頭流傳下來的,多是口語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韻語,具有結構上的穩定性和意義上的整體性。通常包括成語、諺語、俗語、格言及歇後語等。

漢民族語言瑰寶的成語

春秋戰國時期,魯國出了個大學問家孔子,他知識淵博,學富五車,懂得方方麵麵的知識,當時,有很多人拜他為師,跟隨他學習知識,據說弟子最多時有三千餘人。一天,一個叫子貢的弟子問孔子:“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意思是“孔文子為什麼能得到‘文’這個諡號呢?”

孔文子指的是衛國大夫孔圉,孔圉十分謙虛好學,衛國的國君為了發揚他好學的精神,在他離世後,賜給他“文”的諡號。

孔子見子貢提出這個問題,很高興,就回答道:““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意思就是“因為他聰明又愛好學習,並且不把放下身份向人請教看成是可恥的事,所以死後才得到‘文’的諡號。”

孔子的回答中有一個四字短語,就是“不恥下問”,這個四字短語意思是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問題為羞恥。這個四字短語言簡意賅,含義豐富,而且不能拆分開來,像這樣的四字短語就被稱為成語。

成語是漢字語言詞彙中一部分定型的詞組或短句,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含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

成語有三大特性:習用性、完整性、定型性。習用性是指成語有著廣泛的社會基礎,是千百年間長期沿襲下來的,有著深遠的使用曆史,如“欣欣向榮”,這一成語在東晉陶潛的《歸去來辭》中已見到:“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這裏,“欣欣向榮”是說草木繁榮茂盛。後來,這一成語常常用來形容一種事業的蓬勃發展和繁榮昌盛。

再如,“迎刃而解”這一成語見於《晉書·杜預傳》:“今兵威己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後,皆迎刃而解,無複著手處也。”

“迎刃而解”本來是說破竹子,頭上幾節一破開,下麵的就隨著刀口裂開了。後常用來形容在處理事情的時候,主要問題解決了,其他有關問題就能順利地得到解決了。

成語的完整性是說成語是作為完整的意義單位來運用的,也就是說一個成語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雖然成語是由詞構成的詞組,但是詞和詞之間不能孤立地分割開來,它們的聯係是很緊密的。

許多成語的意義不能逐個詞從字麵上加以解釋,如“入木三分”這個成語。這個成語本是形容書法筆力強勁,相傳,晉朝書法家王羲之寫字很有筆力,有一次他把字寫在木板上,木工用刀刻字時,發現字跡透入木板三分深,“入木三分”這個成語就是來源於此。

這個成語是作為一個完整的意義單位來使用的,不能將之拆分加以解釋。“入木三分”後來形容有力的議論和深刻的描寫,就是從它本來的一個完整的意義轉用過來的。

成語的定型性是指成語的結構形式是固定的,字詞的位置不能任意變換,字眼不能隨便改動。如“星羅棋布”,不能說成“棋布星羅”,雖然後者和前者的意思沒有很大不同,但是相沿成習,習慣上說的是前者,不是後者。

又如“車水馬龍”這個成語是從《後漢書·馬後紀》“車如流水,馬如遊龍”緊縮而來的,“水”是對“車”加以喻說,“龍”是對“馬”加以喻說,是說車馬很多,來往不絕,形容繁華熱鬧的景象。

這個成語不能說成“車龍馬水”和“車馬水龍”。如果說成前者,就錯把“龍”來喻說“車”和錯把“水”來喻說“馬”了,如果說成後者,意思就不明晰了。

另外,成語的字眼一般也不能隨便改動,如“相形見絀”,是指與同類事物相比較顯出不足的意思,不能把其中的“絀”改動為“拙”。絀是不足、不夠的意思;拙是笨、不靈巧的意思,因此不能將“絀”改為“拙”。

成語很豐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精練、形象、深刻的表現力。成語通常以簡短的形式表示豐富的內容。一個成語一般濃縮為四個字,成語一共有5萬多條,其中96%為四字格式。

四字格式的成語斬釘截鐵,簡明有力,如“實事求是”,四個字就包含了從實際對象出發,科學地研究客觀事物的規律,認識客觀事物的本質的意思,一般上也用來指如實反映情況,按照實際情況辦事,不誇大,不縮小,正確處理。

通常,成語又是很形象的。一個成語往往用形容、比喻、描寫的方法表現出事物的圖景、形狀、聲貌和特征,構成具體可感的形象。

許多成語都含有一個生動的故事,發人深省,耐人尋味,使人受到教育,如“刻舟求劍”,這個成語含有一個生動的完整故事,這個故事見於《呂氏春秋·察今》。

故事說,有一個楚國人出門遠行。他在乘船過江的時候,一不小心,把隨身帶著的劍落入江中的急流裏去了。船上的人都大叫:“劍掉進水裏了!”

這個楚國人馬上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個記號,然後回頭對大家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

眾人疑惑不解地望著那個刀刻的印記。有人催促他說:“快下水去找劍呀!”楚國人說:“慌什麼,我有記號呢。”

船繼續前行,又有人催促他說:“再不下去找劍,這船越走越遠,當心找不回來了。”可楚國人依舊自信地說:“不用急,不用急,記號刻在那兒呢。”

直至船行到岸邊停下後,這個楚國人才順著他刻有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找劍。可是,他怎麼能找得到呢。

這樣故事很有啟發性,它教育人們做事情要知通變,不能形而上學地孤立而靜止地處理問題,不能拘泥固執。

成語的來源是多方麵的,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沿用下來的,有的源自寓言,有的源自詩文、戲曲、小說,有的源自軼聞遺事,有的源自神話、傳說,還有的源自諺語。

來源於寓言的成語有很多,如“自相矛盾”源自《韓非子·難勢》的一個寓言故事;“畫蛇添足” 源自《戰國策·齊策二》的一個寓言故事;“葉公好龍”源自漢代劉向所著《新序·雜事》的一個寓言故事。

源自詩文、戲曲、小說的成語也有很多,如“尺短寸長”源自《楚辭·卜居》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一句。“一葉知秋”源自《淮南子·說山》:“以小明大,見一落葉,而知歲之將暮。”“順水推舟”源於元代康進之的《李逵負荊》:“你休得順水推舟,偏不許我過河拆橋。”

源自軼聞遺事的成語,如“負荊請罪”源自《史記·廉頗茼相如列傳》所記的一個故事。“名落孫山”源於宋朝範公傅《過庭錄》的一個軼聞遺事。

源自神話傳說的成語,如“精衛填海”這個成語源於《山海經·北山經》所載的一個神話故事。“與虎謀皮”這個成語是從“與狐謀皮”演化來的,而“與狐謀皮”源自《太平禦覽的一個傳說故事。

源自諺語的成語,如“輔車相依”和“唇亡齒寒”這兩個成語源自《左傳·僖公五年》所引的一個諺語。這個諺語是這樣說的:“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鐵樹開花”這個成語源自明朝王濟《君子堂日詢手鏡》所引的一個諺語。

成語一般為四個格式,但也有三字、五字、六字、七字等以上成語,如“五十步笑百步”、“閉門羹”、“莫須有”、“ 欲速則不達”、“ 醉翁之意不在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