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短語——熟 語1(3 / 3)

諺語根植於口語,口語性較強。因為是口頭流傳的句子,所以諺語具有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的特點,如“薑還是老的辣”、“羊毛出在羊身上”、“人怕出名豬怕壯”等。

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書記篇》說:“文辭鄙俚,莫過於諺。”意思就是說諺語的語句是很通俗的。

諺語口語性強,通俗易懂,而且一般都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兩個短句。諺語反映的內容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從內容上來分,大體分為幾種:

氣象諺語。它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觀察氣象的經驗總結,如:“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裏”;“久雨刮南風,天氣將轉晴”。

農業諺語。它是農民在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農事經驗,如:“清明前後,栽瓜種豆”;“棗芽發,種棉花”;“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等等。

生活常識諺語。它是人們在生活各方麵的常識概括,如“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冬吃蘿卜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藥方”;“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等。

事理諺語。它是人們為人行事的經驗總結,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等。

諺語在結構形式上是短小精悍、簡明凝練的。常見的諺語一般是五、六,七個字,有一部分是八、九個字,十個字以上的很少。

五字諺語的節奏和五言詩句的節奏類似,即以兩個音節為一個音步,一句有三個音步或兩個音步。六字諺語的節奏一般也是以兩個音節為一個音步,即有三個音步。

七字諺語的節奏和七言詩句的節奏類似,是以兩個音節為一個音步,一句有四個音步或三個音步。這樣的節奏,聲律和諧,音響鏗鏘,形式勻稱均衡,念起來朗朗上口,也易於記憶。

有些諺語是複句的結構形式,一般是由兩個分句組成,這兩個分句的字數一般是對等的,很整齊均衡的,即兩個三言分句,或兩個四言分句,或兩個五言分句,或兩個六言分句,或兩個七言分句。

很多古代諺語都是從故事中提煉而來的,是人們經驗和智慧的總結,如“得饒人處且饒人”,《增廣賢文》和《吳下諺聯》中都收有此句諺語。常見搭配是“遇飲酒時須飲酒,得饒人處且饒人”。宋代俞文豹的《常談出處》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

蔡州褒信縣有個道士善於下圍棋,開始他隻在本縣下棋,日久竟無敵手,於是便離開本縣向京城走去。走一城贏一城,走一縣贏一縣。走到京城,和當時的著名國手對弈,竟又贏了。逐年下來,下棋所贏的銀子,使他成了富翁。

他的年紀也逐漸大了,深悔過去下棋過於認真,損傷了很多人的麵子。因此,他寫了首詩,最後兩句是:“自出門來無敵手,得饒人處且饒人!”此後下棋便心存容讓,有意給人家留點兒麵子,不讓別人輸得太厲害,最後他也得了個“國手”的稱號。

後人便用“得饒人處且饒人”,比喻凡是能原諒別人時,就寬宏大量一些,別把事情做絕了。

還有一部分古代諺語來自於詩句,如“聰明反被聰明誤”,這句諺語是譏諷那些費盡心思、不擇手段地鑽營取巧,結果事與願違,反而害了自己。它來源於北宋文學家、詞人、詩人蘇軾的一首《洗兒》詩。詩雲: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唯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因為詩中有“我被聰明誤一生”句,後人便把它當做“聰明反被聰明誤”的來源。

還有一些古諺語來自於曆史典故、民間傳說等, 另外,還有相當一部分諺語源自於人們的生產、生活的經驗總結。

隨著時間的流逝,社會的發展,諺語的內容也不斷更新,一些鼓老的、不合時宜的諺語逐漸淡出人們生活,同時,又不斷產生一些新的、符合時代要求的諺語,一些舊的諺語,也不斷被賦予新意。總體來看,諺語不斷豐富,內涵逐漸厚重,藝術色彩也更加絢爛多彩。

【旁注】

六十花甲子 十天幹和十二地支按順序相互搭配構成了下表所示的60個幹支,俗稱“六十花甲子”。一般用於年、月、日、時的紀序。十天幹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金殿 在我國古代,金殿指皇帝召見群臣和處理政事的地方,後泛指宮殿。現多指湖北武當山金殿,該金殿在湖北省十堰市市境內的武當山天柱峰巔,俗稱“金頂”。亦指雲南昆明鳴鳳山金殿,又名銅瓦寺,坐落在昆明城東北郊鳴鳳山。

《文心雕龍》 我國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的一部文學理論著作,成書於公元501~502年。全書共10卷,50篇,以孔子美學思想為基礎,兼采道家思想,全麵總結了齊梁時代以前的美學成果,細致地探索和論述了語言文學的審美本質及其創造、鑒賞的美學規律。

白話 接近日常生活語言的文字表達方式。白話是相對於文言文而說的,從詞彙、句法、韻味等方麵看,白話與文言有著明顯的區別,白話是人們日常會話所用的語言。相比之下,文言比白話要更加嚴謹、規範和有邏輯。

清明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也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前後。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清明節也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傳統活動為掃墓。

五言 指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詩規範的小詩,屬於近體詩範疇。有仄起、平起二格。五言詩體源於漢代樂府小詩,深受六朝民歌影響。五言絕句僅二十字,便能展現出一幅幅清新的畫圖,傳達一種種真切的意境。因小見大,以少總多,在短章中包含著豐富的內容。

《增廣賢文》 明代時期編寫的儒家兒童啟蒙書目,又名《昔時賢文》、《古今賢文》。此書集結了從古到今的各種格言、諺語。後來,經過明、清兩代文人的不斷增補,才改成現在這個模樣,稱《增廣昔時賢文》,通稱《增廣賢文》。

西域 西域狹義上是指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即帕米爾高原以東,巴爾喀什湖東、南及新疆廣大地區。而廣義的西域則是指凡是通過狹義西域所能到達的地區,包括亞洲中、西部地區等。西域地區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典故 原指舊製、舊例,也是漢代掌管禮樂製度的官名。後指關於曆史人物、典章製度等短小精悍的、內容完整的和寓意鮮明的故事或傳說。典故這個名稱見於《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宴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

【閱讀鏈接】

諺語帶有地方的特點。廣州方言有句諺語說:“奸奸狡狡,朝煲晚炒;忠忠直直,終須乞食”,這是對社會中一些不合理現象的諷刺。其中的“朝”、“煲”、“乞食”都是廣州方言詞語。

不同地區因氣候和耕作特點不同,一些農諺反映的經驗也不同,如江蘇常熟一帶有“冬青花開,梅雨殘”的農諺,是說冬青花開,梅雨就結束了。而浙江義烏一帶卻有農諺說“冬青花開,梅雨來,是說冬青花開,梅雨就開始了。一個是說梅雨結束,一個是說梅雨開始,反映了兩個地方不同的氣候情況。又如蘇北有“清明兩旁泡稻種,端陽兩邊秧”的農諺,是說在清明的時候才浸稻種。但是廣東卻有農諺說:“清明秧,穀雨穀”,是說在清明的時候已有秧苗了,比蘇北早了一個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