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明特色——詞 彙1(1 / 3)

鮮明特色——詞 彙1

漢語是漢族的語言,由漢朝而得名,但漢語的使用卻要遠遠早於漢朝,是中華民族的祖先所使用的語言的一個發展。可以說,漢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是至今仍通用的、使用語言時間最長的語言之一。

漢語曆經了幾千年的發展演變,有著極其豐厚的曆史和文化內涵,其在對古文明的記載和傳承方麵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漢語的形和義,不僅積澱了悠久的文化傳統,還凝聚著豐富的民族心理、民俗風情。漢語講究嚴格的詞序、句序,稍有顛倒,表意則變,然而方塊之間卻也自由靈動、意味無窮!漢語言簡意賅,又有突出的邏輯性、雋永的含蓄性  。

變化多端的詞語嬗變

我國古代先民使用的漢語也比較單純。後來由於社會的發展,居民逐漸向四周擴展,或者集體向適於生存的地方遷移,形成相對獨立的語言環境。或者和其他民族融合,漢語就逐漸地發生分化,產生了分布在不同地域上的語言變體。

這些語言變體是語言分化的結果,在語音、詞彙、語法上各有其特點。後來這種語言變體被稱為地方語言,簡稱為方言。

漢語方言有很多,歸結起來有北方方言、吳方言、閩方言、湘方言、贛方言、粵方言和客家方言等。

宋元時期,由於各種原因,很多漢人來到華北、東北、西北、湖北、四川、重慶、雲南、貴州、湖南北部等地區,他們長久居留在這些地區,有的甚至在這些地方永久居住下去,由於受當地語言的影響,久而久之,具有各地特色的北方方言開始形成。

北方方言流行於華北、東北及西北地區、湖北大部、四川、重慶、雲南、貴州、湖南北部、安徽中北部、江蘇中北部等地區。

北方方言流行地區十分廣泛,遍及了全國大部分地區,而且使用人數也是最多的,在眾多方言中有著突出的地位,由此被稱為官話方言。

宋元時期官話方言在形成之後,在南北方分別發展,分化成了北方官話和南方官話。北方官方分為華北官話、西北官話。南方官話分為西南官話、江淮官話。

華北官話主要分布在北方東部,通行於北京、河北、河南、山東、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等地區,以北京話為代表。

西北官話主要分布在北方西部,通行於山西、陝西、甘肅等地以及青海、寧夏、內蒙古的一部分地區,以西安話為代表。

新疆漢族使用的語言也屬西北官話。山西及其毗鄰陝北部分地區、河南黃河以北地區保留古入聲字,自成入聲調,不同於一般西北官話,但也不同於華北官話,

西南官話主要分布在南方西部,通行於湖北大部分地區,雲南、貴州、四川、重慶等漢族地區以及湖南、廣西兩地區北緣地帶。西南官話地域遼闊,但內部比較一致,以成都話為代表。

江淮官話俗稱下江官話,主要分布在南方東部,通行於安徽長江兩岸地區,江蘇長江以北大部分地區,長江南岸鎮江、南京,以及江西沿江地帶。

江淮官話是官話方言中內部分歧較大、語言現象較為複雜的一支。其中南通泰州一帶的江淮官話和主流官話差異很大,有六至七個音調。

周朝先祖周太王有兩個兒子,一個叫泰伯,一個叫仲雍。周太王的另一個兒子姬季曆承襲王位後,泰伯、仲雍二人帶領自己的族人南遷到江蘇一帶,並在太湖流域建立了諸侯國吳國。

泰伯及其族人的語言和當地土著的語言古越語漸漸融合,逐漸形成古吳語。秦漢時期,古吳語流傳到東南地區,形成閩語。六朝初,誕生了吳語這一名稱,指吳地的方言。西晉末,大批北方人南遷,吳語又受到了北方話的影響。

隋唐時,國家安定興盛,吳語得到鞏固、分化。宋代時,吳語不但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並已形成南北各片的基本狀況。

明代,隨著蘇州的經濟文化水平的提高,吳語的影響遽然加大。吳語口語大量出現在文獻記載當中,馮夢龍的《山歌》10卷中,前9卷成篇使用吳語。當時的吳語詞彙、語法已經基本固定。

明朝末年,吳語人口占全中國的20%,當時白話小說《豆棚閑話》真實記錄了當時的吳語口語。

吳語通行在江蘇南部、上海、浙江以及安徽南部、江西東部等地區。典型的吳語以蘇州話為代表。其中安徽西南部受贛語影響,浙江南部保留了較多古代百越語言特征,以至不能與作為典型吳語的太湖片吳語通話。

吳語保留了中古漢語的模糊入聲,也保留了較多古漢語用字用語。吳語具有八個聲調:陰平、陰上、陰去、陰入、陽平、陽上、陽去、陽入。

秦漢時期,上古吳語分化出一支,流傳到東南地區,稱為閩語,也叫閩方言。閩語主要分布於福建、台灣、海南的大部分地區,以及廣東、廣西、浙江的部分地區。

閩語保存了許多上古漢語的特色,同時也有不少古閩越語的遺留,內部分化最顯著。最先分閩北、閩南兩種,後又分閩中、閩東、閩南、閩北、莆仙五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