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明特色——詞 彙1(3 / 3)

進入明代,明太祖朱元璋誤以為宋代的《廣韻》是出於江浙一帶,於是即位第八年,朱元璋命樂韶鳳、宋濂參考典籍中的中原音韻和當時的南京話,編著《洪武正韻》作為官方韻書。

清政府建立後,雖然定滿語為國語,但全國通行的實為漢語。滿族人進入北京後學說北京官話漢語,又把自己的滿語音韻和發音習慣、特色文化詞彙帶入自己的滿式漢語,形成滿漢語言成分融合的京腔旗人話。

清中期,隨著對漢臣的倚重,且為提高辦公效率,清宮上朝一律改用北京話,滿語仍是國語,但不再充當官話。1728年,雍正皇帝確定北京官話為官方用語。到清中後期,北方的大多數地區都和以北京話為基礎的新官話靠攏,北京話成為在全國範圍內流通最廣的語言。

1909年清政府把官話稱為國語。1911年清朝學部通過《統一國語辦法案》,以京音為準的官話為國語,取代原來滿語的地位,並且加大力度推廣。

後來,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又以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語言形成了,這就是普通話。

普通話對方言的語音、詞彙、語法都有一定的影響,同時,也從各方言中吸收營養,從而使其本身更豐富,更好地發揮交際工具的作用。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交往的頻繁,方言的交際作用逐漸縮小,使用普通話進行交往的人越來越多,普通話的交際作用日益突顯,逐漸成為人們交往的最主要的語言工具。

【旁注】

江淮 廣義上指江南、淮南地區,狹義上指長江、淮河之間的地區,後特指江蘇、安徽的中部地區。在古代,江淮指江南、淮南地區。唐朝時設江南道、淮南道,統稱江淮。江淮是當時全國經濟文化最發達地區的代名詞。

周太王 姬姓,名亶,又稱古公亶父。“亶”後加一個“父”字,表示尊敬,並不是名叫“亶父”,“古公”也是尊稱。相傳,他是軒轅黃帝的第十五世孫、周祖後稷的第十二世孫,他是周朝先公,其後裔武王建立周朝時,追諡他為“周太王”。

白話小說 發源於唐代的一種文學形式。白話是指相對於文言文而言,是接近日常生活語言的文字表達方式。白話小說的前身是民間故事和 “街談巷語”。在我國文學發展的曆史長河中,小說經過不斷豐富和拓展,到宋代的話本階段基本成熟定型,直到明代才迎來了真正的繁榮,成為與抒情文學分庭抗禮的一大文學體係。

秦始皇 (前259年~前210年)我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秦莊襄王之子,十三歲繼承王位,三十九歲稱皇帝,在位三十七年。秦始皇創建皇帝製度,實行三公九卿製度。地方上廢除分封製,代以郡縣製,同時又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裏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係,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製度基本格局。

行省 原為中央派出的高級機構,以後成為地方行政區域名稱。南宋、金時已有行省之稱。元朝的中央政府稱為中書省,在進入中原之初將它的派出機構——行中書省進駐各地,統管軍民事物,以後成為最高一級行政區劃。明初加強中央集權,撤銷行中書省,改設承宣布政使司,而習慣上仍稱行省,簡稱省。清初增為18個行省,後又增為22個行省。

《永樂大典》 我國最大的一部類書,初名《文獻大成》,編撰於明永樂年間,全書22,937卷,11,095冊,約3.7億字。《永樂大典》屢遭浩劫,大多亡於戰火,今存不到800卷。

禮樂製度 禮樂製度起源於西周時期,相傳為周公所創建。它和封建製度、宗法製度一起,構成整個中國古代的社會製度,對後世的政治、文化、藝術和思想影響巨大。禮的部分主要對人的身份進行劃分和社會規範,最終形成等級製度。樂的部分主要是基於禮的等級製度,運用音樂進行緩解社會矛盾。

滿族 我國的少數民族,舊稱滿洲族,是通古斯民族中最大的一個支係。滿族主要分布於我國東北地區,其中居住在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的人口最多,占滿族總人口的80%以上。

【閱讀鏈接】

在古代,我國沒有統一的發音標準,漢語口語在各地發音有所變化,而且有些變化很大。有人認為漢語語族隻有漢語一種語言,隻是口語發音有所不同;有人認為漢語族包含閩語、粵語、客語、吳語、贛語、官話、湘語等七大語言。閩語內部也有很多分支,在語言學上都歸屬於閩語語群,其下的閩南語、閩東語、閩北語、閩中語和莆仙語則為單一語言。

前一個觀點將閩語、粵語、客語、吳語、官話、晉語、贛語、湘語等列為漢語的方言;而後一種觀點認為漢語是一簇互相關聯的親屬語言。但即便按照後一種觀點,漢語依然是一門語言,即既是由一簇親屬語言組成的語族,綜合來看又是一門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