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散曲雖有定格,但並不死板,它允許在定格中加襯字,部分曲牌還可增句,押韻上允許平仄通押,與律詩絕句和宋詞相比,有較大的靈活性。它繼承了詩詞的清麗婉轉,同時放射出極為奪目的戰鬥光彩,比曆代詩詞顯得潑辣而大膽,具有恒久的藝術魅力。
明清時期詩歌逐漸衰落,小說取代了詩歌成為主流文學,但是,明清時期詩人也有很多,其中比較有名的詩人是明代的於謙和清代的納蘭性德、龔自珍等人。
詩歌發展至近現代,便形成了現代詩。現代詩也叫“白話詩”,是詩歌的一種體裁,它與古代詩歌相對而言,一般不拘泥格式和韻律。現代詩最早可以追溯至清代末期,在當時,一些從西方引進的詩作開始用白話進行翻譯,但是這些作品量不是很大,所以影響不大。
現代詩形式自由,內涵豐富,意象經營重於修辭運用,與古詩相比,雖都為有感而作,都是心靈的呈現,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詩“溫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點,更加強調自由開放和直率陳述,在“可感與不可感之間”獲得美的享受。
【旁注】
《淮南子》 又名《淮南鴻烈》、《劉安子》,是我國西漢時期創作的一部論文集,由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主持撰寫,故而得名。該書在繼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礎上,綜合了諸子百家學說中的精華部分,對後世研究秦漢時期文化有重要的作用。
《呂氏春秋》戰國末年秦國丞相呂不韋集合門客們共同編撰的雜家代表名著。全書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12卷,160篇,二十餘萬字。該書注重博采眾家學說,以儒、道思想為主,融合墨、法、兵、農、縱橫、陰陽家等各家思想。呂不韋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
葛天氏 我國上古傳說中一位賢能的首領,在位時人民安康,被後人尊為樂神。其部落駐地在今河南寧陵縣、長葛市一帶,後世將他的統治視為理想社會。
伊耆氏 我國上古帝王,相傳為神農氏。神農氏本為薑水流域伊耆氏部落首領,後發明農具以木製耒,教民稼穡飼養、製陶紡織及使用火,以功績顯赫,以火得王,故為炎帝,世號神農,被後世尊為農業之神。
宗廟 古代帝王、諸侯或大夫、士為維護宗法製而設立的祭祀祖宗的處所。天子、諸侯設立的宗廟一般設於門中左側,大夫設的宗廟一般的位置是廟在左而寢室在右。庶民則是寢室中灶堂旁設祖宗神位。
歌行 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是初唐時期在漢魏六朝樂府詩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劉希夷的《代悲白頭吟》與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現,是這種體裁正式形成的標誌。
五言 指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詩規範的小詩,屬於近體詩範疇。有仄起、平起二格。五言詩體源於漢代樂府小詩,深受六朝民歌影響。五言絕句僅二十字,便能展現出一幅幅清新的畫圖,傳達某種真切的意境。因小見大,以少總多,在短章中包含著豐富的內容。
律詩 近體詩的一種,格律要求非常嚴格,在句數、字數、押韻、平仄、對仗各方麵都有嚴格規定,常見的類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種。
蘇軾 (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人。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官至禮部尚書。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納蘭性德 (1655年~1685年)原名成德,字容若,滿洲正黃旗人,號楞伽山人。清朝著名詞人。納蘭性德在清初詞壇獨樹一幟,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豔,格高韻遠,獨具特色,直指本心。”著有《通誌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
【閱讀鏈接】
采詩是早期搜集詩歌的主要方式。采詩之製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存在。周王朝及各諸侯國都設置采詩官進行采詩工作。《詩經》中的《小雅》、《國風》中的許多詩歌便是依靠樂官到各地“采詩”彙集在一起的。
漢武帝時,音樂機構的規模和職能都大大擴大了,是漢武帝整頓改革禮樂的一項重要舉措,目的是改革傳統的郊廟音樂歌曲,用新聲改編雅樂。當時樂府的具體職能,一是采集和編寫歌辭,二是譜寫樂曲,三是訓練樂工,四是演奏樂歌。在這些職能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項職能就是“采詩”,也就是由樂府機構派專人去各地搜集民歌俗曲,配樂歌唱,供統治者考察政治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