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姿多彩——文 體2
追求內在神韻的散文
殷商的時候,人們的生產能力還十分落後,對世界的認識還處於萌芽階段,風、雨、雷、電這些自然現象通常令他們畏懼,所以,他們認為風雨雷電是天上的神仙在大發脾氣。為了事先能知道天上的神仙的旨意,他們學會了占卜。
在占卜之前,殷人先把龜甲和牛肩胛骨鋸削整齊,然後在甲骨的背麵鑽出圓形的深窩和淺槽,占卜時,先把要問的事情禱告並述說清楚,接著用燃燒著的木枝,對深窩或槽側燒灼,燒灼到一定程度,在甲骨的相應部位便顯示出裂紋來。
甲骨卜辭長短不一,短的隻有幾個字,長的可有百餘字,記事簡略,真實樸素,但敘述完整周到,能夠表達出一個完整的意思。
商周時期帝王、貴族將文字鏤刻在青銅器上,內容多是記述奴隸主貴族的祭典訓誥、征伐功績、賞賜策命、盟誓契約等,這就是銅器銘文。由於鏤刻在青銅器上,因此,銅器銘文也稱金文、鍾鼎文。
銅器銘文要比甲骨卜辭記載的事情要繁雜,但字句簡短,早期一般僅用一至五六個字記載製作者之名、所紀念的先人廟號等。商代晚期出現了較長的銘文,但最長的銘文也隻是四五十字,內容多數是因接受賞賜而作紀念以示榮寵的記錄。
進入周代,銅器銘文有了進一步發展,達到了鼎盛時期。周代銘文在殷商銘文的基礎上,篇幅逐漸加長,兩三百字的銘文頗為多見。
周代銘文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能夠用比較完整的語言敘述內容,許多銘文善用韻語,且喜歡用整齊的四字句;有些銘文還具有比較濃厚的文學氣息。
銅器銘文的風格多莊重典雅、樸素簡約,多為散體,少有韻文。人們把這些樸素簡約與韻文相對的論說文和記敘文稱為“散文”。
先秦散文大致可分為兩種,分別是曆史散文和諸子散文。曆史散文以記述曆史事件的演化過程為主,講求史料價值,包括《尚書》、《春秋》、《左傳》、《國語》、《戰國策》等曆史著作。這類散文也叫記敘散文或敘事散文。
《尚書》即“上古之書”,是我國最早的曆史散文,又稱《書》、《書經》,為一部多體裁文獻彙編。它保存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書》真正標誌著中國古代散文已經形成。
《春秋》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記載了從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魯國二百二十四年的曆史。
《春秋》記事嚴謹,語言精練,具有很高文學價值和藝術魅力。其用詞遣句“字字針砭”的特點成為後來一種獨特散文文風,被後人稱為“春秋筆法”。它最大特點就是每用一個字,都是入木三分,有褒貶含義,用字用言,字字珠璣。
《春秋》有明確的時間順序的特點,這對後世編年體史書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北宋時由司馬光主編的曆史巨著《資治通鑒》,就是按年、月、日順序寫的編年體史書。
《左傳》是《春秋左氏傳》的簡稱,是用曆史事實來解釋《春秋》的著作,相傳為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左傳》擅長戰爭描寫,它不僅把紛繁複雜的戰爭有條理地敘述出來,並且從大處著眼,通過人物對話,寫出戰爭的性質,決定勝敗的因素等內容。
《左傳》代表了先秦史學和文學的最高成就,對後世的史學、散文、戲劇等產生了很大影響,特別是對確立編年體史書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國語》是戰國時代出現的一種國別史,它記載了周王朝和諸侯各國的大事,敘事語言鮮明生動,具有較高的閱讀趣味和美的享受。較為明顯的藝術之美,就是它語言樸實,長於記言,並且可以用一些虛構的故事情節,來襯托它的藝術魅力。因此,從散文學的發展角度來看,《國語》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
《國語》開創了以國分類的國別史體例,對後世產生了很大影響,西晉文學家陳壽的《三國誌》、北魏史官崔鴻的《十六國春秋》、清代文學家吳任臣的《十國春秋》,都是《國語》體例的發展。另外,其縝密、生動、精煉、真切的筆法,對後世進行文學創作亦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戰國策》也是一部國別體史書,相傳是西漢末年人劉向在前人的基礎上彙編而成。《戰國策》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曆史特點和社會風貌。
從文學的角度看,《戰國策》是一部優秀的散文集,它文辭優美,語言生動,論事透辟,寫人傳神,還善於運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來說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濃厚的藝術魅力和文學趣味,對我國兩漢以來史傳文政論文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諸子散文是儒、墨、道、法等學派的文章,比如《論語》、《孟子》、《荀子》、《墨子》、《老子》等。諸子散文是以議論說理為主的,因此稱為說理散文,也叫論說文。
論說文是直接說明事理、闡發見解、宣示主張的文章。它的中心在於“事理”“見解”“主張”,它的表達方式主要是議論,這些都是和記敘文相區別的。
先秦時的論說文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語錄體,如《論語》、《孟子》;一是論文集,如《老子》、《墨子》、《莊子》、《荀子》等。其中《墨子》一書在論說文的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從《墨子》開始,論說文開始有尾、結構、層次都很講究,論證的方法也比較嚴密。此外《莊子》一書長於用寓言說明深刻的哲理;《荀子》謹嚴潔,善於立論,這些對後世的論說文都有很大的影響。
《論語》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記錄了儒家創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孟子》由《論語》的語錄體發展而來,詳細地記錄了儒學大師孟子談話的場合和所涉及的人和事,記錄了孟子和談話對象意見的分歧、雙方展開辯論的過程和各自的情態,增加了形象描寫成分,再現了孟子的性格、情感、心理活動和人格精神。
《荀子》是戰國末年著名趙國思想家荀況的著作,記錄了荀況的自然觀、認識論以及倫理、政治和經濟思想。
《荀子》涉及麵較廣,內容主要包括哲學、政治、經濟、曆史、軍事、文學等方麵。《荀子》很多文章每篇專論一個理論問題,標誌著專題論文的出現。每篇有一個揭示主旨的標題,而且圍繞中心觀點層層深入地展開論述。這種以論為題的文章,成為後世“論”文體的鼻祖。
《老子》是記錄老子哲學思想的著作,是一部具有完整理論體係的哲學著作,它所闡述的“道”“德”“有”“無”“太極”“無極”“自然”“無為”等概念,十分有影響,表現出古代哲學博大精深的一麵,對後世的哲學發展起到了引導和推進作用。
《老子》采用語錄體韻文的形式,析理精微,文辭簡練,語言富有理趣,既有哲理的特征,也有詩歌的色彩。它開創了一種與《論語》不同的思維表達方式。《論語》是用概括性的語言對經驗性的結論作陳述,而《老子》則是用思辨性的語言對抽象性的哲理體驗作表素。
《墨子》一書是戰國初期思想家墨翟及墨家學派的言論彙集,相傳為墨子的弟子所記。《墨子》多數文章還保留了語錄體對話形式,但有些篇章已基本上初具論說文的規模。《墨子》思想自成體係,其文章也頗富邏輯性,它講究論證方法,善用具體事例說理,並善於從具體問題的論爭中明辨是非,表現了論說文的發展。《墨子》注重論辯,而不大講究文采,故其文風質樸。
先秦說理散文是中國散文創作的典範,它以成熟的說理文體製,形象化的說理方式,豐富多彩的創作風格和語言藝術,影響了後世的文學創作。另外,先秦說理散文不僅標誌著說量議論文體的成熟,而且也包孕了寓言、小說等因素。
在漢代,產生了一種新的文學體裁,這便是漢賦。賦是一種用於誦讀的散文體裁,大多采用主客問答形式,其句式非常靈活,韻散相間,以描寫為主,也有一些說理性作品。在段落開頭常用一些標誌性詞語,顯示出它散文化特點。
在散文史上,賦有著一定地位,特別在漢代,它幾乎是一種具有代表性的漢代散文體裁,它在豐富散文語言和提高散文表達技巧方麵,都對以後散文發展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在漢代辭賦的基礎上,魏晉南北朝的辭賦出現了新的發展和變化,其突出的標誌是抒情、詠物小賦的大量湧現,詠物抒情小賦隨著駢文的成熟而逐漸發展為駢賦。
抒情小賦或托物言誌,或詠物抒情,或針砭現實。在藝術上繼承著大賦的鋪排手法,但語言較漢大賦樸素得多,手法精巧靈活、風格多樣,有的清麗自然,有的感情激切。漢末的抒情小賦有詩意化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