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姿多彩——文 體2(2 / 3)

抒情小賦發展到漢魏時期,進一步成熟,其中以曹植的賦作成就最高。曹植的《洛神賦》全賦采取濃厚的浪漫主義手法,運用豐富、奇特的想象,通過一個夢幻境界,借以抒發個人政治上的壓抑和理想的破滅。全賦充滿了悲劇性的抒情氣氛,感情真摯濃烈,文辭絢爛輕靈,尤其對洛神容貌、身材、服飾、言語、舉止、風度之美的描寫,極為絢麗多彩。《洛神賦》標誌著漢賦的發展與創新。

此外,兩晉時的潘嶽、陸機和南北朝的謝惠連、鮑照、謝莊的抒情散文也十分出色,其情感真摯,感人至深。

唐代,文學家韓愈、柳宗元等人掀起“古文運動”,大力提倡作散文,為唐代散文樹立了一種自由抒寫的新文風,這大大提高了散文的抒情、敘事、議論、諷刺的藝術功能。

韓愈勇於創新,文章不落俗套,新奇活現。他用生動形象、優美自然、富於表現力的散文取代了雕飾過重的駢文,並將各種新的表現手法靈活地運用於各種文章體裁之中,使不少文體發生了創變。他的墓誌銘、祭文、序文、書信都體現了這種特色。

墓誌銘一般包括誌和銘兩部分。誌用散文,多敘述死者的家世和生平事跡,類似傳記;銘用韻文,多表示對死者的讚揚、悼念之情。韓愈卻打破了這種墓誌銘死氣沉沉的局麵,他寫的墓誌銘無定式,因人而異,隨事而別,新意迭出,創造性地發展了墓誌銘文體,開創了墓誌銘新風。

韓愈很好地繼承先秦兩漢以來的優良散文傳統,以自己的創作理論和創作實踐完成了一種新型的散文。它既不同於駢文,也不同於先秦兩漢的古文,而是更接近當時的語言實際,更自然活潑、明曉流暢,其語言的表現力和生動性得以充分發揮,應用的範圍也達到了無限廣泛的程度,不論用它來說理、敘事、抒情,或者日常應用,都抒寫自如,且言辭達意。

唐中期的柳宗元詩文成就非常傑出,他的各種體裁的文章都很出色,散文中山水遊記文體在他手中真正成熟起來。

在柳宗元之前,已有大量的遊記文學出現,但都不是很出色,直到柳宗元才把山水遊記寫得成熟起來,成為一種獨立體裁。柳宗元山水遊記在我國散文史上有著獨立地位,影響非常大。

到了明代,散文創作獲得了巨大成就,其散文創作領域非常廣泛,高手如林,風格多樣,流派紛呈。明代散文直接影響到清代的文學發展。因此,明代散文無論是在思想內容的表現上,或是藝術形式的創造上,都有其不容忽視的地位。

清代晚期,康有為、梁啟超是當時散文改良運動代表人物,也是散文學術上改良派代表作家,他們的散文不拘傳統古文程式,直抒己見,暢所欲言。

梁啟超的新體散文更是對一切傳統古文的猛烈衝擊,為清代晚期的文體解放和白話文運動開辟了道路,他的《少年中國說》就是這樣一篇典型的散文作品。

【旁注】

廟號 古代皇帝在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 始於西漢,止於清朝。一般開國的皇帝稱祖,後繼者稱宗。也有個別朝代前幾個皇帝皆稱祖。在隋朝以前,並不是每一個皇帝都有廟號,因為按照典製,隻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廟奉祀。唐朝以後,每個皇帝才都有了廟號。

編年體 我國傳統史書的一種體裁,也是一種最早最簡便的記述方法,是以時間為中心,按年、月、日編排史實。編年體以時間為經,以史事為緯,比較容易反映出同一時期各個曆史事件的聯係。

國別史 史書的一種體裁,國別體史書的簡稱,是分國記載史事的史書,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曆史事件,也稱國別體。我國第一部國別史為《國語》,此外,《戰國策》、《三國誌》都是比較著名的國別史。

語錄體 我國的一種文體。常用於門人弟子記錄導師的言行,有時也用於佛門的傳教記錄。因其偏重於隻言片語的記錄,不重文彩,不講篇章結構,不講篇與篇之間甚至段與段之間時間及內容上的必然聯係,故稱之為語錄體。

韻文 古時詩文的一種,指作詩時先規定若幹字為韻,各人分拈韻字,依韻作詩。韻文是講究格律的,通常大多數韻文要使用同韻母的字作句子結尾,要求押韻的文體或文章有賦、詩歌、詞曲等。

曹植 (192年~232年)字子建。曹植是三國時期曹魏著名詩人,建安文學的代表之一,其代表作有《洛神賦》、《白馬篇》、《七哀詩》等。後人因其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

文體 指文章、文學作品的體裁,即通常所說的文體指詩歌、散文、小說和戲劇。廣義的文體泛指包括時代、作家、文學體裁、語言風格等在內的綜合體。

【閱讀鏈接】

在我國散文史中,先秦散文占據著非常崇高的地位。先秦時期是散文的蓬勃發展的階段,出現了許多優秀的散文著作。當時的散文,基本上是哲學、政治、倫理、曆史方麵的論說文和記敘文。其中,以儒、道為代表的先秦論說散文,以其深厚的思想內涵和文化意蘊,確定了作家的人格理想,作品的審美風範,成為中國古代文學的基石之一。

從總體上看,先秦散文是我國古代散文的發軔,在先秦時期,我國古代散文開創了一個極好的開局,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是先秦文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先秦散文在史學和文學方麵,樹立了榜樣,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創作和發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以故事反映生活的小說

在我國  春秋戰國時,史官把宗教故事記載進史籍,這一時期的宗教故事多數都是幻化和神秘化的曆史故事。在神話中,神是幻想世界的主體,神話的幻想境域是排斥人類在外的神靈的世界,而在宗教故事中,人變成了幻想世界的主體,人可以與鬼神互相交往。

漢朝時期,神話傳說和宗教故事孕育出一種新的文體形式萌芽,那就是一些被稱為小說的散文。東漢學者班固在《漢書》中寫道:

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

孔子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為也。然亦弗滅也。閭裏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綴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芻蕘狂夫之議也。

“小說”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外物》:“飾小說以幹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這裏所說的小說是指瑣碎的言談、小的道理,與後來的小說相差甚遠。

魏晉時期,在東漢這種新形式文體萌芽基礎上產生了誌怪小說和誌人小說。誌怪小說以記敘神異鬼怪故事傳說為主體內容,它是受當時盛行的神仙方術之說而形成的侈談鬼神、稱道靈異的社會風氣的影響之下形成的。

誌人小說專記人物言行和記載曆史人物傳聞軼事的一種雜錄體小說,又稱“清談小說”、“軼事小說”。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誌怪小說,不僅數量龐大,而且內容複雜,表現出較高的質量層次,其作品想象豐富,情節曲折,人物形象豐滿,語言優美。

在眾多的誌怪小說中,東晉時的史學家幹寶的《搜神記》成就最為突出。《搜神記》中,幹寶搜集了400多篇古代神異故事,另外,還搜集了不少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其中大部分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

在文法上,《搜神記》運用了韻散結合的形式。這種形式這不僅影響了其他小說的創作,也使其成為古代小說的民族特色之一。

南朝宋劉義慶的誌人小說《世說新語》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文言誌人小說集,其成就和影響最大,代表了魏晉南北朝時期誌人小說的最高峰。

《世說新語》全書共收一千多則故事,記述簡練,一般隻有數行文字,短的隻是三言兩語。它主要記載漢末至東晉年間一些士大夫的言行軼事。

《世說新語》語言質樸精煉,有的就是民間口語,言簡意深,耐人尋味。記載人物往往是一些零碎的片斷,但傳神地表達了人物的個性。書中隨處可見出色的比喻和形容、誇張和描繪。

誌怪小說和誌人小說相比,誌人小說缺乏誌怪小說豐富的想象和幻想,以及鮮明的人物形象和比較完整的情節,因此,誌怪小說具有更多的小說因素,更容易發展成更高級的小說形態。

唐代,出現了很多“傳奇小說”,為後世小說提供了寶貴經驗。唐代傳奇小說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說,作者大多采取記、傳的形式,以史家筆法,寫一些奇聞逸聞。代表性作品有唐初王度的《古鏡記》、白行簡的《李娃傳》、杜光庭的《虯髯客傳》等。

唐代傳奇小說的藝術成就非常高,情節的傳奇性與現實性相容,情節的虛構、想象與作品的藝術性融合一體,其虛構和想象標誌著文言短篇小說創作的成就,很多作品都是情節離奇,人情味也很重,所以唐代傳奇小說具有很高藝術魅力和美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