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寓言從藝術風格看,其表現多樣化,比喻、誇張、白描和擬人最為常用。寓言故事與小說不同,它不需要情節曲折,也不需要對人物進行細致刻畫,其語言簡潔樸素,筆調幽默詼諧,極具文字之美,也為後來文學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旁注】
民歌 各個民族的傳統歌曲。民歌的特點是表達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意誌、要求和願望,具有強烈的現實性,是各民族文藝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民歌絕大部分都沒有具體作者,而以口耳傳播,其內容也不斷地得到提煉和豐富。
《孟子》 一部重要的儒家散文經典著作,詳細地記錄了儒家大師孟子與弟子或訪客談話的內容,記錄了孟子和談話對象意見的分歧、雙方展開辯論的過程和各自的情態,再現了孟子的性格、情感、心理活動和人格精神。
《笑林》 我國古代第一部笑話集,又叫《笑林廣記》,三國時魏人邯鄲淳編撰。《笑林》所選作品內容,有諷刺愚蠢行為的,如《長竿入城》;有嘲諷上層統治階級的貪吝無知的,如《漢世有老人》;有關於巧言善辯的人物和事件的,如《某甲夜暴疾》;有記述文人軼事的,如《趙伯公肥大》等。
白描 我國繪畫的一種技法,指單用墨色線條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畫法。白描也被借指文學表現手法,主要用樸素簡煉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詞藻修飾與渲染烘托。
【閱讀鏈接】
神話與寓言關係緊密,《莊子·逍遙遊》有鯤化為鵬的寓言:“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
意思是在那很北很北的北麵,有一片大海。海中有一種魚,它的名字叫鯤。鯤很大很大,說不清楚有幾千裏。後來變成了一隻鵬鳥。這個鵬也很大很大,它的脊背,說不清有幾千裏。有一次發了怒,振翅而飛,翅膀像是遮天的烏雲。這隻鳥啊,在海上飛翔,是要飛到南海去。
這個寓言與上古神話中大禹變成巨熊治理水患的傳說一脈相承,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有濃厚幻想色彩的童話
很久很久以前,一個屠夫傍晚回家,他擔子裏麵肉已經賣完,隻剩下骨頭了。屠夫在路上遇見兩隻狼,這兩隻狼緊跟著他走了很遠。
屠夫害怕了,他把骨頭扔給狼。一隻狼得到骨頭停下了,而另一隻狼仍然跟著他。
屠夫又把骨頭扔給狼,前麵的狼停下了,可是後麵的狼又趕上來了。不一會兒,骨頭已經扔完,但是兩隻狼仍然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著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他怕受到狼的攻擊。這時,屠夫看見田野裏有一個打麥場,打麥場主人把柴草堆積在打麥場裏,柴草覆蓋成小山。於是,屠夫跑過去靠在柴草堆下麵,他放下擔子拿起屠刀,準備跟狼搏鬥。
兩隻狼都不敢上前,它們瞪著眼睛望著屠夫。 不一會兒,一隻狼徑直走開了,另一隻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前麵。時間長了,那隻狼眼睛閉上,顯出神情悠閑的樣子。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腦袋,又連砍幾刀把這隻狼殺死了。
屠夫剛想要走,他轉身看見柴草堆後麵,另一隻狼正在柴草堆裏打洞,打算要鑽洞進去攻擊他後麵。狼身子已經鑽進去一半,隻露出屁股和尾巴。
屠夫從狼的後麵砍斷了狼大腿,也把這隻狼殺死了。屠夫這才明白前麵那隻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這種方式來誘惑自己。
這則屠夫與狼鬥智鬥勇的故事出於清代文學家蒲鬆齡的《聊齋誌異》,這種故事體裁被稱為童話。童話是主要麵向兒童,具有濃厚幻想色彩的虛構故事作品,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誇張、象征的手段來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其語言通俗生動,故事情節往往離奇曲折,引人入勝。
童話故事最初是傳統口述民間故事的一部分,通常會被講述得頗具戲劇性並以口耳相傳的方式世代相傳。
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的道家哲學家,如列子和莊子,將一些童話故事放在他們的作品中,來說明或加強他們的哲學思想。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我國並沒有“童話”這個名稱,但很早就有了實際上的“童話”。比如民間童話中廣為流傳的《狼外婆》、《蛇郎》、《寶船》、《田螺姑娘》、《三根金頭發》、《百鳥床》、《盤三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