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雜劇的極大繁榮,為明清時期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有力的基礎。明清時期,雜劇之名漸漸由戲曲之名所取代。這個時期,戲曲已經成為融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等為一體的綜合性舞台藝術。
明清時期,誕生了很多戲曲劇種,比如明傳奇、昆曲、徽劇、京劇、豫劇等。明傳奇在形式上承繼南戲體製,且更加完備。一個劇本大都隻有30出左右,常分為上、下兩部分。作家還特別注意結構的緊湊和科渾的穿插。
明代傳奇的音樂也是采取曲牌聯套的形式,但比南戲有所發展,一折戲中不再限於一個宮調。曲牌的多少,也取決於劇情的需要。另外,所有登場的角色都可以演唱。
明代中葉,傳奇作家和劇本大量湧現,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湯顯祖。他一生寫了許多傳奇劇本,包括人們喜愛的《牡丹亭》。
隨著各種戲曲的蓬勃發展,各種劇本也不斷產生。
劇本主要由台詞和舞台指示組成。對話、獨白、旁白都采用代言體,在戲曲中則常用唱詞來表現。 劇本中的舞台指示是以劇作者的口氣來寫的敘述性的文字說明。包括對劇情發生的時間、地點的交代,對劇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形體動作及內心活動的描述,對場景、氣氛的說明。
近現代,劇本已經是一門獨立的文學形式了,它成為戲劇藝術創作的文本基礎,編導與演員需要根據劇本進行演出。
【旁注】
《書經》 即《尚書》,又稱《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皇室文獻,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戰國時期總稱《書》,漢代改稱《尚書》,即“公之於眾的皇家文檔”、“解密的皇家卷宗”之意。因是儒家五經之一,又稱《書經》。
漢文帝 (前202年~前157年)漢文帝劉恒,漢高祖劉邦第四子。漢文帝即位後,勵精圖治,興修水利,衣著樸素,使漢朝進入強盛安定的時期。當時百姓富裕,天下小康。漢文帝與其子漢景帝統治時期被合稱為“文景之治”。
《西京雜記》 古代筆記小說集,其中的“西京”指的是西漢的首都長安。該書記述了西漢時期的雜史,既有曆史也有許多遺聞軼事。“昭君出塞”、“卓文君私奔司馬相如”、“ 匡衡鑿壁借光”的故事都源出於此。
科舉製度 我國古代讀書人參加人才選拔考試的製度,也是曆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製度。由於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製從隋代開始實行,到清光緒二十七年,即1906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曆了一千三百多年。
京劇 又稱平劇、京戲、國劇,是我國影響最大的戲曲劇種,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全國。1790年起,徽劇藝人與其他藝人合作,同時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
《牡丹亭》 明朝劇作家湯顯祖戲劇代表作。《牡丹亭》全名《牡丹亭還魂記》,劇中歌頌了青年男女大膽追求自由愛情,堅決反對封建禮教的精神,揭露、批判了宋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欲”的虛偽和殘酷,是對封建思想、文化專製的一次有力衝擊。
【閱讀鏈接】
關漢卿因為編演《竇娥冤》劇本得罪了官府,官府要捉拿他治罪。關漢卿得知消息後,連夜逃走。途中,關漢卿遇到了幾名捕快。
捕頭問:“你是幹什麼的?”
關漢卿順口答道:“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統領千軍。”
捕頭見他如此伶俐,出口成章,便問道:“你是關漢卿”
捕頭本來愛看戲,特別愛看關漢卿編演的戲。知道眼前這人便是關漢卿。捉他吧,於心不忍,不捉吧,500兩賞銀便沒了。
關漢卿看透了他的心思,便順口吟道:“台上莫漫誇,縱做到厚爵高官,得意無非俄頃事;眼前何足算,且看他拋盔卸甲,下場還是普通人。”
這副對聯打動了捕頭,他便對另幾名捕快說:“放這個人去吧,這人是個瘋子。”
關漢卿就這樣脫了險,他將這段經曆寫進了劇本裏,使這段千古笑談流傳下來。
譽為中華國粹的對聯
對聯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其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
華夏民族對以“兩”、“對”的形式特征出現的事物一貫執著和迷戀。早在先秦時期,一些古籍中就出現了一些對句句式,如《易經·係辭》載有:“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
成書於春秋時期的詩歌總集《詩經》,其對偶句式已十分豐富,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山有扶蘇,隰有荷花。”等。
道家著作《老子》中亦有類似的句式:“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聲音相知,前後相隨。”這些對句盡管對得還不工整,但對偶形式已開始萌芽。
據傳,古代東海度朔山有大桃樹,桃樹下有神荼、鬱壘二神,主管萬鬼,如遇作祟的鬼,他們就把它捆起來喂老虎。後來,民間在過春節時,為驅避鬼怪,便在桃木板上畫上神荼、鬱壘兩神像或寫上兩人的名字,這兩個木神像或寫上名字的桃木板被稱作“桃符”。
孟昶是五代後蜀高祖孟知祥第三個兒子,公元934年,後蜀高祖孟知祥病死後,孟昶繼位成為了後蜀的皇帝。
孟昶平日喜歡研習聯語,對聯語有一定的研究。公元964年春節到來之前,他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題寫對句,以試才華。群臣們各自寫好一副,耐心等待審查。孟昶一一看過,均不滿意。於是他就親自提筆,在“桃符板”上寫了“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的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