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表演時,以敘述故事並講評故事中的人情事理為主,如果介紹新出現的人物,就要說“開臉兒”,即將人物的來曆、身份、相貌、性格等等特征作一描述或交代。講述故事的場景,稱為“擺砌末”。
對主要情節要精心設計“擺砌末”,巧妙地把書中需要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形象地“擺”在觀眾眼前,使觀眾感到身臨其境,引起欣賞的興趣。
如果讚美故事中人物的品德、相貌或風景名勝,往往會念誦大段落對偶句式的駢體韻文,這稱作“賦讚”。“賦讚”富有音樂性和語言的美感。
說演到緊要處或精彩處,常常又會使用“垛句”。“垛句”也叫“串口”,即使用排比重迭的句式以強化說演效果。
在故事的說演上,為了吸引聽眾,要把製造懸念及使用“關子”和“扣子”作為基本的結構手法,從而使表演滔滔不絕、頭頭是道而又環環相扣,引人入勝。
表演者要做到這些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具備多方麵的素養,正如一首《西江月》詞所說的那樣:
世間生意甚多,惟有說書難習。評敘說表非容易,千言萬語須記。
一要聲音洪亮,二要頓挫遲疾。裝文裝武我自己,好似一台大戲。
評書有眾多的行業術語,如:“使短家夥的”是指說評書,“丘山”是指《精忠傳》,“渾水子”是指《於公案》,“醜官兒”是指《施公案》,“神冊子”是指《封神榜》,“大黑臉”是指《包公案》,“提摟把子”是指書館夥計,“擇毛兒”意思是觀眾為說書人指正,“渾碟子”意思是外省人用鄉音說書等。
評書中這樣的行業術語有很多,形象直觀,具有濃鬱的地方色彩和市井文學特色。
評書以長篇大書為主,所說演的內容多為曆史朝代更迭及英雄征戰和俠義故事。後來也有篇幅較小的中篇書和適於晚會組台演出的短篇書,但長篇大書仍為其主流。
傳統評書有《精忠傳》、《封神榜》、《施公案》、《明英烈》、《三國演義》、《包公案》、《小五義》、《楊家將演義》等。這些都是長篇大書。
《三國演義》是評書中的重頭戲,它以魏、蜀、吳三國的興亡為線索,描繪了漢末至晉統一的100年間曆史,描述了領導集團內部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鬥爭、軍事鬥爭。
說書家以獨特的視角,對曆史事件和曆史人物進行演義和評說。因為說書人文化水平不同,藝術功力不同,表現上也有所不同,因而呈現出書壇三國百花齊放的局麵。
明代初年,產生了一部描寫楊家將的中篇小說,書名就叫《楊家將》,是講史類的“袍帶書”,其中有些事實有史可查,有些則真假相混。明代中期,又有文人把民間傳說、話本、戲文中的楊家將故事集中起來,編成長篇小說。
清代晚期,許多說書藝人將楊家將故事改編成評書、鼓書,代代傳唱。評書和鼓書中的《楊家將》又名《盜馬金槍》,主要描寫楊繼業、楊延昭、楊宗寶三代英雄的傳奇故事。
傳統評書多具有民間口頭文學的特征。它彙集了群眾的智慧,既是曆代評書藝人的心血結晶,也是群眾性的藝術創作成果。它通過“冊子”和口傳心授方法流傳下來。“冊子”也叫“梁子”,是一部書的詳細提綱。
不同流派、不同演員對一部書的人物塑造、情節安排等,有不同的處理方法,尤其在“評議”方麵,因人而異,具有很大的可變性。評書藝人既是演員又是作者,他們的表演過程,往往就是精心構思和不斷創作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