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韻鏗鏘——評話3
說表動作傳神的揚州評話
揚州評話又叫揚州評詞、淮揚評話、評詞等,是徒口講說表演的曲藝說書形式,流行於江蘇北部和南京、鎮江、上海等地。
揚州評話形成於明末,發展於清初,到清代中期的時候,達到了極盛階段。
清乾隆時期,揚州經濟進入了有史以來最高峰,並成為當時的水陸交通樞紐。乾隆六次南巡,均在此設立行宮。
商業、手工業的發達以及人口的集中,形成了揚州一個龐大的市民階層。揚州評話在其時也就得到充分的發展。清李鬥《揚州畫舫錄》對揚州評話的繁榮景象作了如下描述:
郡中稱絕技者,吳天緒《三國誌》、徐廣如《東漢》、王德山《水滸記》、高晉公《五美圖》、浦天玉《清風閘》、房山年《玉蜻蜓》、曹天衡《善惡圖》、顧進章《靖難故事》、鄒必顯《飛跎傳》、謊陳四《揚州話》,皆獨步一時。近今如王景山、陶景章、王朝幹、張破頭、謝壽子、陳達山、薛家洪、諶耀廷、倪兆芳、陳天恭。亦可追武前人。
當時有如此眾多的著名藝人與書目,是有原因的。一方麵是藝人們在繼承傳統說書技藝後所進行的再創造,另一方麵是受戲曲的影響。
當時揚州戲曲藝術極為發達,各戲曲劇種的諸多名班、著名藝人雲集於此。一方麵,說唱藝人可向戲曲學習藝術表現技法;另一方麵,戲曲藝人改業說書,將戲曲的藝術表現手法帶到了揚州評話中來。
從清鹹豐至光緒年間,揚州評話得到了很快的發展,突出表現是從藝藝人迅速增加,出現了幾位集前人技藝之大成者。不同藝術流派的產生,為揚州評話沿流派藝術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此期間著名藝人有金國燦、龔午亭、鄧光鬥、宋承章、李國輝、藍玉春等。行內流傳“要聽金國燦,不要吃中飯;要聽龔午亭,吃飯莫打停”等俚語。龔午亭的《青風閘》,鄧光鬥、宋承章的文武《水滸》;李國輝、藍玉春的文武《三國》,均以流派傳承的方式流傳下來。
揚州評話在藝術上以描寫細致、結構嚴謹、首尾呼應、頭緒紛繁而井然不亂見長,表演講求細節豐富,人物形象鮮明,語言風趣生動。藝人在創作和表演中還十分注意渲染揚州本地的風光,具有濃鬱的地方色彩。
揚州評話的說表,有“方口”與“圓口”之分。方口語句整齊,富有節奏感;圓口近似生活語言,較靈活,一般方口、圓口兼用。
揚州評話的表演動作幅度較小,通常身子不偏出書台桌角,兩足不露出書台桌圍,與說表結合,在滿足聽眾聽覺需要的同時,又給予視覺的滿足。
經過幾代藝人的發展創造,到清代末年,揚州評話形成了以充分發揮語言功能,說表細膩、動作傳神、著意刻畫人物為基本特色的藝術風格。
在表述當時當地情景,揭露事件矛盾衝突,刻畫書中各色人物的形象和內心世界等方麵,揚州評話都能細致入微,使觀眾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
對於書中人物,尤擅長以揚州市井小民為對象,刻畫和塑造書中當時當地的各種小人物,諸如衙役、書吏、丫環、使女、販夫、走卒、堂倌、屠夫,使之入木三分,呼之欲出。
對書中環境的襯托,大量插入當時揚州的建築設施,民風習俗,賦予書目內容以地方和時代特色。
這種以富有表現力的揚州方言,通過口頭說表來敘述故事、塑造人物、描繪景物、抒發感情的藝術手法,揚州評話藝人統稱其為“表”。
藝人還根據自己的藝術修養、見聞、閱曆和身材素質,創造自己的藝術特色,同時也運用手勢、身段、步法、眼神,表情講究演示“虛神”;對描寫人物強調寓神於情,不追求形似。
揚州評話的傳統節目分為三類,其中包括:講史演義類的《東漢》、《西漢》、《三國》、《隋唐》、《水滸》、《嶽傳》等;公案俠義類的《綠牡丹》、《八竅珠》、《九蓮燈》、《清風閘》等;神話靈怪類的《封神榜》、《西遊記》、《濟公傳》等。
最早說《三國》的揚州評話藝人是吳天緒、王景山。對吳天緒的表演,《揚州畫舫錄》稱:“吳天緒效張翼德據水斷橋,先作欲比吒之狀,眾傾耳聽之,則唯張口努目,以手作勢,不出一聲,而滿室中如雷霆喧於耳矣。”
王景山則是以戲派表現曹操的最有名者。後經曆代藝人對其內容情節的不斷豐富,發展為前、中、後三部。根據藝人不同的演技,前、中、後《三國》在傳承過程中各具特色。
清道光、鹹豐年間,說《三國》在大體形成兩個傳承係脈。一是李國輝係脈,一是任德成係脈。李國輝一係,其眾多弟子中以康國華為著名,有“康三國”之譽。
任德成是揚州本地人,能說全部《三國》,在說表方麵有獨創性,為“任門《三國》”的創始人。任德成與擅長說《水滸》、《嶽傳》的兩個兄弟任德招、任德劍並稱“任門三傑”。
揚州評話傳統書目是靠曆代藝人口耳相傳保留下來的,幾乎每一部書都有它的傳承係統。在傳承過程中,一些有成就的藝人不但發揚了揚州評話的藝術特色,而且創造出具有各種流派特點的不同藝術風格。
比如,《西遊記》是清末流傳的揚州評話長篇書目。改書為清末揚州評話藝人戴善章根據吳承恩同名小說及道情“猴兒書”創作改編。說的是唐僧率四個徒弟去西天取經,途中曆經種種磨難的故事。戴善章用兩年時間,編演了《西遊記》。
戴善章的表演詼諧、幽默、瀟灑,人物形象生動,他常借助書中的妖魔鬼怪、針砭時弊。
《水滸》也經過了藝人們的再創造。據《揚州畫舫錄》記載,乾隆年間擅長演揚州評話長篇書目《水滸》的名藝人是王德山、範鬆年。所說書名為《水滸記》。故事著重描述的是宋江、張文遠、閻婆惜三人之間的糾葛。
清鹹豐時期,說《水滸》的藝人有增無減,其傳承逐漸形成兩大係統,一是始於清道光、鹹豐間的鄧光鬥一係,一是始於清鹹豐、同治年間的許殿章、宋承章一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