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板打拍——快板2(3 / 3)

在曲埠的林門會上,傅漢章正式開始演唱武鬆的故事。當時的林門會上有漁鼓、落子、揚琴、拉魂腔等十幾檔,起初他對自己的演唱還不太自信,不敢跟著人家對著幹,就跑到旁邊的一棵老柏樹下,掏出家夥先打起來。清脆的犁鏵片,加上呱嗒呱嗒的竹板聲,剛打了一會兒就吸引了不少看熱鬧的人。

傅漢章鉚足了勁,先唱了一段《武鬆趕會》,故事中身高丈二、武藝高強的主人公武二郎,以及趕會的男女老少被他描繪的活靈活現。人們頓時被這一新鮮的演唱形式所吸引,老柏樹下圍觀的人越聚越多。

傅漢章看在眼裏,樂在心裏,信心大增,他擦去頭上的漢,又唱了一段《武鬆裝姑娘》逗得大家開懷大笑。這時,有人問道:“你唱的這是啥呀?”

傅漢章一下子被問住了,頓了頓,隨口答道:“咱這就叫武老二吧。”於是,“武老二”這個曲種很快就在山東傳開了。

山東快書由於曾用竹板擊節而叫做“竹板快板”。擊板時要求節奏很快,邊擊邊唱。

山東快書以說唱為主,唱詞基本上是七字句的韻文,基本句式為二、二、三,中間穿插一些過口白、夾白或較長的說白。語言明快風趣,情節生動,表情動作誇張,節奏較快,長於演說英雄人物除暴安良的武打故事。

山東快書表演上講究“手、眼、身、步”及“包袱兒”、“扣子”的運用。為保證演唱的明快,一般句子最後為三個字。左手擊打兩塊相同的竹板或銅板作為伴奏樂器。

山東快書打擊用的兩塊相同的銅板叫鴛鴦板,呈月牙形,方寸大小,表演時單手擊節。之所以叫鴛鴦板,是取成雙成對之意。

山東快書主要來源於三方麵,一是由其他姊妹藝術直接移植而來;二是由民間兒歌、童謠發展而成;三是由藝人根據民間笑話進行二度創作,編為唱詞。

山東快書曲目有“單段”、“長書”、“書帽”等形式。主要作品有:長篇《武鬆傳》、《魯智深》,中篇《東嶽廟》、《景陽岡》、《獅子樓》、《十字坡》、《石家莊》、《鬧當鋪》、《鬧公堂》、《鬧南監》、《摔杯記》、《快活林》、《調虎計》、《飛雲浦》、《鴛鴦樓》等。

此外,還有不少小段唱詞,為藝人作開場書帽及返場時表演。常演的傳統小段有《對》、《怕》、《哭》、《蛐蛐鬥公雞》、《大實話》、《大瞎話》、《矬大姐》等。

在傳統山東快書書目中,有關武鬆故事的唱段占了很大的比重,成為整個傳統山東快書的基本書目。

《武鬆傳》取材於小說《水滸傳》,從武鬆出世一直說到被官府逼迫,與眾英雄一同造反上梁山為止。全書以幽默風趣的語言、愛憎分明的情感,生動地刻畫了一個行俠仗義、打抱不平的英雄形象。其中《武鬆打虎》唱段氣勢恢弘,語言誇張,人物形象鮮明,通常單獨演出,最受觀眾歡迎。

由於山東快書具有靈活簡便、易演易編的特點,通常是一個或幾個演員,用極簡單的道具進行演唱,在瞬間就能收到較好的藝術效果。

又由於它不受場地的限製,無論田頭工地、車站碼頭、街頭巷尾,均可隨時演出,迅速地反映現實生活,所以幾百年來長久不衰,有著極其廣泛的群眾基礎,許多經典段子在群眾中廣為流傳,深受喜愛。

【旁注】

古運河 我國古運河的開鑿始於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為發展和外界的交往,在所控製的區域內開鑿運河,溝通自然水係。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裏程最長、工程最大的運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全長約1764千米。京杭運河對我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均起了巨大作用。

山東大鼓 我國北方現存最早的曲藝鼓書暨鼓曲形式,相傳形成於明代末期。它發源於山東西北農村,又名“犁鏵大鼓”,或“梨花大鼓”。最初隻是敲擊犁鏵碎片伴奏,采用山東方言來演唱當地的民歌小調,後逐漸發展為有板式變化的成套唱腔、敲擊矮腳鼓和特製的半月形梨花片並有三弦伴奏的說唱表演形式。

山東落子 一種流傳於山東境內的曲藝形式,它演變自古代的“蓮花落”,又名蓮花落、蓮花樂,俗稱“光光書”。山東落子樂器主要是大鈸、竹板、節子,而不用弦樂。唱腔曲調單純,半說半唱。以其流行地域、語言、唱腔不同,又分為南口、東口和老口。

鴛鴦板 山東快書的擊節樂器。山東快書高派楊派表演時使用的兩個月牙形,方寸大小的銅片,單手擊節,稱為銅板,又稱鴛鴦板,取成雙成對之意,是兩塊大小、形狀相同的半月形熟銅板,其長短、寬窄與持打人手形有關。

廟會 又稱“廟市”或“節場”,是指在寺廟附近聚會,進行祭神、娛樂和購物等活動,是中華文化傳統的節日風俗。廟會曆史悠久,唐代就已經形成,其產生、存在和演變都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

漁鼓 既指古代一種曲藝,也指一種樂器。作為曲藝,漁鼓曆史悠久,可以上溯至唐代的“道情”,也就是道士們傳道或者化募時所敘述的道家之事和道家之情。他們敘情的方式就是打漁鼓,唱道歌。作為樂器,漁歌又稱道筒、簡板,流行於湖北、湖南、山東等地區。

林門會 漢族歲時風俗,流行於山東曲阜。曲阜的孔林是孔子及其宗族的陵園。每逢清明節、農曆十月初一,遠近鄉民前來祭掃。林門前常有賣香紙和其他商品,並有文藝演出等活動。

落子 河北地區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之一。它流傳於滄州地區,尤以滄縣、南皮縣為盛。冬季農閑時排練,正月十五前後演出,以示人們辭舊迎新,慶祝豐收的喜悅心情。落子屬於秧歌類型的民間舞蹈,內容多是表現男女愛情和人們生活的。

書帽 快書、大鼓等曲種演員在演唱長篇說部或正曲前加唱的小段。書帽或具幽默詼諧,或具諷喻勸誡,或顯莊重嚴肅,或帶辛辣諷刺,或寓深刻教益,起到引領、概括的作用。

東嶽廟 我國一係列祭祀性古建築,大約有十幾處,主要有北京朝陽區東嶽廟、山西蒲縣東嶽廟、山西晉城市東嶽廟、山西萬榮縣東嶽廟、山西壺關縣東嶽廟、山西介休市東嶽廟、山西孝義東嶽廟、河省新鄉市東嶽廟、陝西西安市東嶽廟。

《水滸傳》 又名《忠義水滸傳》,簡稱《水滸》,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全書描寫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好漢在梁山泊起義,以及聚義之後接受招安、四處征戰的故事。作者是元末明初學者施耐庵。《水滸傳》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用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之一。流傳極廣,對我國乃至東亞的敘事文學有極其深遠影響。

【閱讀鏈接】

在曲藝發展史上,對曲藝做出貢獻的傑出人物大致有兩類:或是創作方麵才能出眾,或是在表演方麵不同凡響。從構成成分看,或是酷愛說唱藝術的知識分子,或是粗通文墨的說唱藝人。

山東快書的孕育、形成和發展,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尤其是在人和方麵,它無疑是人民群眾和民間藝人合作的成果,同時也不排斥個別人物的傑出貢獻。在這些人當中,劉茂基、趙大桅、傅漢章等人,對山東快書的孕育、形成和發展,起到了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