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板打拍——快板5(1 / 3)

竹板打拍——快板5

平、爆、脆、美的快板書

快板書由數來寶演變而來,因沿用數來寶的擊節樂器兩塊大竹板兒和五塊小竹板兒而得名。兩塊大竹板兒稱為打板兒;五塊小板兒稱為節子板兒。大小竹板兒合稱為“七塊板兒”。

從初期篇幅短小的快板發展到能夠在舞台上獨立演唱的藝術形式,通常需要有較長的篇幅,它是數來寶進入娛樂場所後,突破原有的句式、節奏和押韻方法,改即興編詞為說唱故事,一人說唱或兩人對唱,演員自擊竹板和節子,以節子掌握節拍,以竹板輔助和烘托氣氛的表演形式。

快板書融合了相聲、評書的藝術手段,豐富了數來寶原有的句式和板式,加強了表現力。它突破了數來寶三、三、七的句式,在七言對偶的基本句式之外,增添了單字垛、雙字垛、三字頭、四字聯、五字垛等句式,以及重疊、連疊句的長句式。

隨著句式的豐富,“七塊板兒”的運用也有了新的演變,例如大小板兒的混合連奏多用於開書板兒和段落之間的過渡;說書中間的擊節和烘托則以節子板兒為主,以大板兒為輔;而大板兒又成為模擬事物,輔助表演的道具。

為了提高藝術格調,避免傳統數來寶的江湖氣,快板書又借鑒了竹板書、西河大鼓的演唱藝術,革新口風語氣和表情動作,增強了刻畫人物、描述情景的藝術表現力。

說快板書講究“四字訣”:平、爆、脆、美。平,就是要唱得平平整整,讓觀眾聽了舒服。爆,就是激情平整之中出現高潮。脆,指發音準確,不掉字不倒字,力求彈性。美,指聲音甜美,高而不躁,低而不悶悅耳動聽。最高境界能達到“平如暖風湖麵,爆如炸雷閃電,脆如珠落玉盤,美如醉酒心田。”

快板書的發源地是天津,創始人叫李潤傑。李潤傑原名李玉奎,潤傑是藝名。李潤傑是武清縣人,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

14歲時,李潤傑到天津學徒,曾學習數來寶。後拜評書名家段榮華、相聲名家焦少海為師,後以說相聲評書為業。在幾次演出中,他發現原先很受歡迎的數來寶舞台效果很不理想。

通常是李潤傑一上場,唱不了多少句,觀眾就開始活動了,有的低聲交談,有的聊天,還有的起身離開了。這讓他著實苦惱了一陣子,他冥思苦想,又多方聽取意見後,最終決定必須改革數來寶。

李潤傑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曲藝改革上,他在數來寶的基礎上,吸收了太平歌詞、山東快書、評書、西河大鼓、相聲的特長,創造了“快板書”這一藝術形式。

快板書一名的由來,源於李潤傑與人合作創作並演唱了一批說故事、表演人物的作品,其藝術特征發展了快板的原有特點,因此定名為“快板書”。

快板書和數來寶很相像,但二者有明顯區別。從內容上看,快板書,有人有事有故事情節,且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勝。數來寶則相對簡單。

在演唱方麵,數來寶用“花轍”,句式上以六七字為主。而快板書句式並不規範,可長可短,一轍到底。演唱時,數來寶用“上揚音”,快板書用“下沉音”。

另外,快板書與快板也不同,快板書與快板的根本區別在於一個“書”字。快板多為“多段敘事體”,並不強調嚴密的故事結構和鮮明的人物形象。而快板書與之相反,不僅故事性較強,而且結構嚴謹,情節曲折,人物形象鮮明,以中、長篇書目為多。

快板書的代表書目有《千錘百煉》、《劫刑車》、《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

在將數來寶改革成快板書的過程中,出現的代表人物分別為李潤傑、高鳳山、王鳳山,並稱“李派”、“高派”、“王派”。

李派氣勢磅礴,特點是口齒伶俐,表演傳神,感情充沛,風趣幽默,其代表作品有《金門宴》、《夜襲金門島》、《劫刑車》等。

高派活潑俏皮,特點是吐字清晰,節奏鮮明,板槽瓷實,富於變化,代表作品有《同仁堂》、《楊誌賣刀》等。

王派瀟灑輕鬆,特點是半說半唱,聲音圓潤,感情真摯,外柔內剛,代表作品有《張羽煮海》、《海河讚歌》等。

【旁注】

七言 一般指七言古詩,古詩體名。全詩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為主。七言詩起源於先秦和漢代的民間歌謠。漢魏之際七言詩極少,在南北朝時期至隋朝漸有發展,直到唐代,才真正發達起來,成為我國古典詩歌又一種主要形式。

花轍 曲藝術語。曲藝韻文的一種押韻方式。特點是韻文押韻每二句、四句和六句即轉換韻腳。曲藝數來寶就是采用“花轍”最常見的一種曲藝。數來寶“大花轍、對韻句”的構詞法,通過細節、物象的生動地展現,造成了數來寶所特有的藝術形象,以此來吸引聽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