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板打拍——快板5(2 / 3)

敘事體 曲藝的文學體式之一,是用第三人稱的口吻進行的故事說唱。作為曲藝文學的主體,敘事體一般也不完全是純粹的第三人稱表達,其間往往是以第三人稱的口吻敘述為主,夾雜第一人稱的對話或心理表白,以及評論、說明等語言。

同仁堂 我國中藥行業著名的老字號,由清代著名醫生樂顯揚創建於清康熙時的1669年,原名同仁堂藥室,同仁堂藥鋪。自雍正時的1723年開始,正式供奉清皇宮禦藥房用藥,曆經清代8位皇帝。其服務宗旨是“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現在已經成為跨國經營的大型集團公司。

【閱讀鏈接】

快書和快板是兩種不同的曲藝形式,既有區別又有聯係。兩者在表演形式上都十分簡單,一般由演員站著以手持擊節快板的小型打擊樂器,自行伴奏說唱。

快書和快板作為韻誦型的口頭說唱藝術類型,十分注重曲詞語言本身的創作和藝術上的魅力。不僅有傳統詩歌創作慣用的“賦、比、興”手法,而且非常倚重修辭技巧。在審美風格上,又很崇尚喜劇色彩和娛樂效果,講究風趣與幽默,也注意使人發笑的“噱頭”的創造,追求寓教於樂的境界。

曲調固定演唱活潑的好來寶

好來寶又稱為“好力寶”,是蒙古族曲藝曲種,形成於12世紀前後。好來寶在蒙古語中意為“聯韻”,即各句唱詞的頭一個音節諧韻,故又稱聯頭韻。有的則將好來寶譯為“連起來唱”或“串起來唱”。表演特點與漢族的“數來寶”和“蓮花落”相似。

好來寶的起源,可能派生於“烏勒格日”。最早的好來寶,是烏勒格日中的某一個唱段,諸如英雄頌歌、山水特寫、將軍上陣、兩軍作戰、部隊行軍、男女愛情等,都可以成為說書中的一段生動插曲。

最早的好來寶曲目《燕丹公主》就是說書藝人說唱七國故事誇讚燕國公主燕丹的一段唱詞。它把模樣俊俏、天資聰慧的妙齡公主描寫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流傳久遠。

好來寶的表演者均為男性,通常由一個人或者多人以四胡等樂器自行伴奏,坐著用蒙古族語言進行“說唱”表演。

好來寶音樂變化多端,節奏輕快活潑,有固定的曲調,有一定的韻律。唱詞樸實優美,語言形象動人。唱詞初為即興吟唱,後來演變為有目的的創作。

最初好來寶藝人們往往即興現場編詞演唱。節目內容既可敘事,又可抒情,有讚頌,也有諷刺。修辭手法包括比喻、誇張、排比、反複等的運用十分普遍,從而使其表演風趣幽默,節奏明快,又酣暢淋漓。

好來寶演唱的形式多樣,有單口說唱、對口說唱和群口演唱形式。演唱時,演員每人拉一把馬頭琴或四胡,自拉自唱,邊唱邊表演。唱詞為四句一節,押頭韻。或四句一押韻,或兩句一押韻,也有幾十句唱詞一韻到底的情形。

單口好來寶也稱“當海”或“紮達蓋”好來寶。又分為以誦說為主,無樂器伴奏的雅巴幹好來寶和用四胡伴奏的胡仁好來寶。其中胡仁好來寶流傳較廣。胡仁好來寶一人自拉自唱,所有的曲調較為簡練。

單口好來寶內容廣泛,多用讚頌、諷刺、比喻等手法描繪某個人或某件事,曲目大多短小精悍。具有演唱者少、不受演出場地限製、演出形式靈活多樣等特點,很合適在交通不便、居住分散的牧區流動演出,深受蒙古族觀眾歡迎。

如單口好來寶《鐵犛牛》:

胸懷那麼龐大,頭顱脖頸那麼端溜,眼睛眉毛配得妙,力氣巨大,鐵犛牛!……在冬天的嚴寒裏,不怕凍的鐵犛牛;日日夜夜地奔馳,不知累的鐵犛牛。

對口好來寶,蒙語稱為烏勒格日好來寶,由兩個人或兩個人以上說唱,分成甲、乙兩方,呈擂台對陣式。其演唱有問有答,較以抒情、敘事為主的單口好來寶更富有趣味性。

對陣雙方或通過回答測試智力,或以戲弄取笑表達自己的意願,表演幽默風趣,令聽眾心曠神怡。常在農家牧戶的住所、婚宴、聚會等處說唱。

單口好來寶多用四弦琴伴奏,自拉自唱,而對口好來寶,一般沒有伴奏。演唱時,雙方雙腳輪流踏地,猶如歌舞動作,以便加重節奏和增添氣氛,兩臂也隨之舞動,配以形象有動作。

蒙古族聽眾習慣上又把對口好來寶分為兩種:問答式好來寶和論戰式好來寶。以敘述故事為主的問答式好來寶在民間有深厚的基礎,是蒙古族群眾,特別是青少年自娛的重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