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演藝術——小品1(3 / 3)

小品與話劇、折子戲的相同點是:在形式上短小,情節不複雜,都具有戲劇性或喜劇性。其區別是,在內容上,話劇、戲劇的內涵豐富,時空較長,說教成分較多,思想性突出,而小品隻要將具體事物的一麵表現得活靈活現即可。

反複、重疊、拗口的繞口令

繞口令是我國一種傳統的語言遊戲,也是一種說演藝術,又稱急口令、吃口令、拗口令等。

繞口令是將聲母、韻母或聲調極易混同的字,組成反複、重疊、繞口、拗口的句子,要求一口氣急速念出。

由於繞口令是將若幹雙聲、疊詞詞彙或發音相同、相近的語、詞有意集中在一起,組成簡單、有趣的語韻,要求快速念出,所以讀起來使人感到節奏感強,是一種讀起來很拗口,卻又妙趣橫生的說演藝術。

繞口令的曆史悠久,甚至可以追尋到5000多年前的黃帝時期。古籍中僥幸保存下來的《彈歌》“晰竹,續竹,飛土”,相傳為黃帝時所作。據考證,這是比較接近於原始形態的歌謠,其中,已經有了繞口令的基本成分雙聲疊韻詞。

由此推知,在文字出現以前,繞口令就已經萌動於群眾的口頭語言之中了。

隨著人類語言文字的形成和發展,人們越來越注意漢字字音前後各部分的異同現象,發現了越來越多的雙聲疊韻詞。

他們還發現如果處理不好這些雙聲疊韻的關係,很容易纏繞混淆,反之,如果處理好了這些雙聲疊韻的關係,則又可以產生不同凡響的音韻美。這個現象啟發一些好奇的人想到尋找規律,練習發音,訓練口頭表達。

於是,他們開始有意識地把一些聲韻相同的字組合在一起,故意兜圈子,繞彎子,連續成句子,教兒童念、誦。其中一些音韻響亮而又拗口、詼諧風趣的句子,不僅兒童喜歡,不少成人也很喜歡。這樣,一個人唱出或幾個人唱和,就在人們之間耳口相傳,流傳開來。

在流傳過程中,人們又不斷修改、加工、充實、完善,使它更近似於一首首幽默詼諧的歌謠,也更加妙趣橫生。至於誰是繞口令的具體作者和修改者,人們根本沒有留意。因此,也就無所謂哪首繞口令是哪個人的作品了。

由於繞口令的逐步完善,在人們中間日漸流傳,一些接近下層人民的文人也開始注意這一通俗的文藝形式。稍後於戰國時期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的楚國作家宋玉,就曾經把雙聲疊韻的詞彙引進了詩歌創作的殿堂。

長篇政治抒情詩《九辯》是戰國末期楚國辭賦家宋玉的代表作,其中大量采用了聲韻相通的詞,使得語句音節錯綜變化,讀來音韻諧美,情味悠長。這無疑大大擴展了它的地位和影響。

另外,不少文人還在喝茶飲酒的時候,即興編上幾句,當作酒令,或者教給兒童念誦。保留下來的古代繞口令,差不多都是文人模擬民間繞口令作的。

唐代詩人溫庭筠的《李先生別墅望僧舍寶刹作雙聲詩》載:

犧息消心象;簷楹溢豔陽,簾櫳蘭露落,鄰裏柳林涼,高閣過空穀,孤竿隔古崗,潭庭月淡蕩,仿佛複芬芳。

還有如宋代大文學家蘇軾作過《吃語詩·散居劍閣隔錦官》,明代文學家高啟作過《吳宮詞·筵前憐嬋娟》等。

從內容上看,這些繞口令大都是酒足飯飽之餘的乘興消遣之作。從形式上看,這些繞口令都是咬文嚼字的文字遊戲,書卷氣濃重,晦澀難懂,這大大影響了繞口令的普及和提高。

另一方麵,民間流傳的繞口令卻保持和發揚了它的通俗淺顯的特點,越來越完善。

清代末年,意大利駐中國的官員韋大利搜集的《北京兒歌》中,就有繞口令《玲瓏塔》。《孺子歌圖》中,也有繞口《禿丫頭》。

繞口令是語言訓練的好教材,認真練習繞口令可以使頭腦反應靈活、用氣自如、吐字清晰、口齒伶俐,如:

山前有個嚴圓眼,山後有個楊眼圓,二人山前山後來比眼;不知嚴圓眼比楊眼圓的眼圓,還是楊眼圓比嚴圓眼的眼圓。

有一首《算卦的和掛蒜的》,聽起來也韻味十足:

街上有個算卦的,還有一個掛蒜的。算卦的算卦,掛蒜的賣蒜。算卦的叫掛蒜的算卦,掛蒜的叫算卦的買蒜。算卦的不買掛蒜的蒜,掛蒜的也不算算卦的卦。

繞口令的結構方式有對偶式和一貫式兩種。對偶式兩句對偶,平行遞進,如《四和十》:

四是四,十是十;要想說對四,舌頭碰牙齒;要想說對十,舌頭別伸直;要想說對四和十,多多練習十和四。

對偶式的繞口令最有名的是民間流傳的繞口聯,如:

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樂;

丫頭啃鴨頭,鴨頭鹹,丫頭嫌。

這副繞口聯同音異義,十分繞口,實屬巧對妙聯。

求自在不自在,知自在自然自在;

悟如來想如來,非如來如是如來。

上聯下聯各列出四個“自在”和“如來”,而四次出現的含義各不相同,耐人尋味。

一貫式繞口令的特點是一氣嗬成,環環相扣,句句深入,如以下幾則:

遠望一堆灰,灰上蹲個龜,龜上蹲個鬼。鬼兒無事挑擔水,濕了龜的尾,龜要鬼賠龜的尾,鬼要龜賠鬼的水。

黑化肥發灰,灰化肥發黑。黑化肥發灰會揮發,灰化肥揮發會發黑,灰化肥發黑揮發會發灰。

一麵小花鼓,鼓上畫老虎。寶寶敲破鼓,媽媽拿布補,不知是布補鼓,還是布補虎。

牆上一根釘,釘上掛條繩,滑落繩下瓶,打碎瓶下燈,砸破燈下盆。瓶打燈,燈打盆,盆罵燈,燈罵瓶,瓶罵繩,繩罵釘,釘怪繩,繩怪瓶,瓶怪燈,燈怪盆。叮叮當當當當叮,乒乒乓乓乓乓乒!

從這幾則繞口令中可以看出,一貫式繞口令詼諧而活潑,節奏感較強,富有音樂效果。有的用方言朗讀更具有濃鬱鄉土特色。

傳統的繞口令,很多隻注重字句的諧音,而忽視它的思想內容。隨著發展和素質的提高,表演藝人和創作者們在創作繞口令時,摒棄了不健康的內容,並注入了新的時代氣息,有的具有益智助思的作用。如《數獅子》:

公園有四排石獅子,每排是十四隻大石獅子,每隻大石獅子背上是一隻小石獅子,每隻大石獅子腳邊是四隻小石獅子,史老師領四十四個學生去數石獅子,你說共數出多少隻大石獅子和多少隻小石獅子?”

有一些繞口令思想先進,具有諷刺意味,也起到發人深省的作用,如:

一些事沒有人做,一些人沒有事做,一些沒有事做的議論做事的做的事;議論做事的總是沒事,一些做事的總有做不完的事,一些沒有事做的不做事不礙事,一些有事做的做了事卻有麻煩事;

一些不做事的挖空心思惹事,讓做事的做不成事,大家都不做事是不想做事的做事;做事的做不成事傷心,不做事的不做事開心。

此類的繞口令散發出一股濃烈的辛辣味,起到了鞭撻假、醜、惡,歌頌真、善、美的作用,賦予繞口令嶄新內容和藝術“笑果”。

【旁注】

聲母 用在韻母前麵的輔音,跟韻母一齊構成一個完整的音節。其他漢藏語係語言也有類似的結構。聲母發音的過程也就是氣流受阻和克服阻礙的過程。聲母通常響度較低、不可任意延長、而且不用於押韻。

疊詞 構成一個詞的字是同一個字。以詞的形狀來判斷有兩個要素:組成詞的單個字是同一個字;單個字的組成部分也要是同一個字或偏旁。

《彈歌》 古代一首詩歌。選自《吳越春秋》。《吳越春秋》為東漢趙曄所著,成書較晚。從《彈歌》的語言和內容推測,這首短歌很可能是從原始社會口頭流傳下來而經後人寫定的,是一首反映原始社會狩獵生活的二言詩,句短調促,節奏明快,讀來頗有情趣。

雙聲疊韻 雙聲就是一個雙音節詞中兩個字的漢語拚音的聲母相同。同聲母的字可以構成雙聲。疊韻就是一個雙音節詞中兩個字的漢語拚音的韻母相同。同韻母的字可以構成疊韻。

酒令 我國酒席上的一種助興遊戲,一般是指席間推舉一人為令官,餘者聽令輪流說詩詞、聯語或其他類似遊戲,違令者或負者罰飲,所以又稱“行令飲酒”。 酒令在全國各地有不同的演變方式。

卦 我國古代用來占卜的工具,它是象征自然現象和人事變化的一套符號。卦字左邊為“圭”字代表測量尺,右邊為“卜”字代表杆。古代人把這根杆子放到太陽下麵,用圭來測量太陽在地麵上的影子,推斷時間、節氣、年運等。

對偶 俗稱對子,是用字數相等、結構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來表達兩個相對應或相近意思的修辭方式。對偶獨具藝術特色,看起來整齊醒目,聽起來鏗鏘悅耳,讀起來朗朗上口,便於記憶、傳誦,為人們喜聞樂見。

諧音 就是利用漢字同音或近音的條件,用同音或近音字來代替本字,產生辭趣的修辭格。諧音廣泛用於古代和現代謎語之中。有的時候,諧音容易引起聽講者之間的誤會,需要加以甄別。另外在聲學上,發音體的複合振動也被稱之為諧音。

【閱讀鏈接】

《施氏食獅史》是史上最難讀的繞口令。文曰: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濕,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試食是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

白話文大意是:一位姓施的石室詩士發誓吃10頭獅子,就到集市上把10頭以為死於弓箭的獅子弄到石屋,嚐試吃它們,結果發現它們全是石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