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節說唱——鼓詞3(1 / 3)

擊節說唱——鼓詞3

豐富的京韻與樂亭大鼓

京韻大鼓又叫京音大鼓,廣泛流行於河北和華北、東北的部分地區,是藝術成就較高的曲種,在大鼓曲種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京韻大鼓由河北滄州、河間一帶流行的木板大鼓發展而來。河北木板大鼓傳入天津、北京後,鼓書藝人劉寶全改以北京的語音聲調來吐字發音,吸收石韻書、馬頭調和京劇的一些唱法,創製新腔,專唱短篇曲目,並在木板大鼓原有伴奏樂器三弦外,增加了四胡和琵琶,形成了京韻大鼓。

京韻大鼓有以劉寶全、白雲鵬、張小軒為代表的三大流派,其中以劉寶全的藝術造詣最高,貢獻最大,時人稱其為“鼓界大王”,尊為一代宗師。繼三大流派之後,又有白鳳岩、白鳳鳴兄弟創造的“少白派”。

京韻大鼓專攻短篇唱段。唱詞的基本句式是七字句,有的加入了嵌字、襯字及垛句。每篇唱詞一百四五十句左右。用韻以北京十三轍為準,一個唱段大多一韻到底。

京韻大鼓的唱腔,經過劉寶全和弦師韓永祿、白鳳岩、韓德福等人的革新創造而豐富多彩。基本唱腔包括慢板和緊慢板。

京韻大鼓是唱中有說,說中有唱,所以韻白,包括在板眼節奏之內的韻白和沒有板眼節奏的韻白,在演唱中也有重要的位置。韻白講究語氣韻味,要半說半唱,與唱腔自然銜接。

京韻大鼓的表演形式是一人站唱。演員自擊鼓板掌握節奏;主要伴奏一般為三人,所操樂器為大三弦、四胡、琵琶,有時還需加上低胡。

京韻大鼓伴奏音樂可分為“過板音樂”和“唱腔伴奏音樂”。過板音樂是單純的樂器音樂段落,用在唱段開頭和段落之音的“過板”句與句中音或樂逗之間。

唱腔伴奏音樂可隨腔伴奏,伴奏旋律一是同唱腔旋律的加花伸長,連結樂逗自由,對唱腔陪襯,此外還運用一些烘托氣氛,表現特定情節的伴奏段落。

京韻大鼓傳統曲目有繼承於木板大鼓的《單刀會》、《戰長沙》、《博望坡》等數十段,有由劉寶全、白雲鵬等人根據子弟書作品整理的《長阪坡》、《白帝城》、《探晴雯》、《樊金定罵城》等。還有一些寫景抒情的小段,如《醜末寅初》、《風雨歸舟》等。

樂亭大鼓是北方較有代表性的曲藝鼓書形式,廣泛流傳於河北東部、北京、天津及東北的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地。演出時由一人自擊鼓板站立說唱,另有人分持三弦等樂器伴奏。

清代初期,河北樂亭縣城內凡自娛好樂之人愛唱清平歌,鄉間也流行散曲類小調。後來以三弦配奏清平歌,悅耳動聽,與之前的鼓曲有著很大的區別,稱之為“樂亭腔”。

之後,在伴奏樂器上增添了鼓、板;在演唱形式上,改“唱而不說”為“唱而兼說”。約在清嘉慶五年前後,樂亭腔進而形成“樂亭大鼓”。

清道光年間,大鼓藝人溫榮將木板改為兩片鐵製簡板,稱“梨花板”,因起初梨花板是截取農具犁鏵之尖磨製而成,形如半月,夾於指縫間,敲起來叮叮鈴鈴,或啞或放、或單或雙,加花變奏,意境輕快。

後來,很多藝人紛紛拜溫榮為師,溫榮遂將原來流派繁雜之眾多藝人一統門下,並建宗譜稱“清門”,其藝人稱“清音弟子”。樂亭大鼓隻有“清門”這一流派。

樂亭大鼓的唱腔和曲調吸取皮影、京劇和其他曲種中的優美唱腔,形成固定的“九腔十八調”。在說唱節奏上創出慢、慢流水、緊流水、快、散、紅、黑飛內、起飛落、收、留、轉、數等14種板式和三字句、五字句飛六字句、七字句飛八字句、十字句乃至幾十字的變格句式。

清嘉慶年間,隨著樂亭人去東北經營者日益增多,樂亭大鼓也開始流傳於東北地區。後又流行於天津和北京地區。

樂亭大鼓的表現形式比較簡單,隻需要一鼓一板一弦一人演唱就可以了,演唱者打鼓又打板,邊說邊唱。描繪場景,刻畫人物,議論得失,都集中在演唱者的嘴上、表情上和動作上。

樂亭大鼓施用的鼓,與其他流派的大鼓施用的鼓基本相同。一麵小鼓,底下有個支架,一支鼓槌敲擊,但與其他大鼓在敲擊的效果上是不同的,有其自身固定的鼓譜和套路來烘托氣氛。

樂亭大鼓伴奏用的板是兩片月牙形的銅板,名叫“梨花板”,實際上是“犁鏵板”的諧音。耕地用的犁鏵是用生鐵鑄造的,敲擊起來比較響亮,最初的板就是用犁鏵片磨製的。後來改為銅製,音色更好,外形更美觀。

打板也有固定的套路,不但有演員掌握節奏的作用,而且也隨劇情變化起烘托氣氛的作用。

三弦分大三弦和小三弦兩種。樂亭大鼓伴奏使用的是大三弦。大三弦杆長,共鳴箱大,發音響亮,音色厚實,傳響較遠。用三弦伴奏能緊貼演員的發聲,使音樂與演唱更能融為一體。

演員演唱有固定的曲牌,伴奏時依據固定曲牌的旋律。前奏向奏間奏無固定模式,而是靠伴奏人員按照上段下段曲牌的要求自行發揮,使上下唱腔更好地銜接起來。

樂亭大鼓的唱腔十分豐富,要求字正、腔圓、韻足、味濃,氣氛真實、色彩鮮明、氣口得當、鼓板合宜。

樂亭大鼓的唱腔,自成體係,獨具一格。固定的唱腔是九腔十八調,有的抒情,有的激昂,有的悲沉,有的詼諧,用這些唱腔來表現不同的場景、意境、情感和情緒。

九腔十八調的主要唱腔有四大口、八大句、四平、切口、雙板、緊流水、慢流水、中流水、背牌子、淒涼調、撤單程、慢起程、昆曲尾子、螞咋蹬腳等。演員在演唱中,根據劇情變化靈活運用這些唱腔,而且大口一般都運用在鼓句上。總之,唱腔優美、豐富。

樂亭大鼓的又一個特點是說唱兼而有之,唱時就是九腔十八調,而說時就如同其他劇種的賓白。“賓”不是主要的,而是輔助的。“白”即是白話,既不是唱,也不押韻。賓白就是一種樂亭大鼓唱腔的輔助手段。

樂亭大鼓的賓白,全部使用樂亭的地方語言,如果不說樂亭話就缺乏了樂亭大鼓的韻味。所以外地人學唱樂亭大鼓,都拜樂亭藝人為師,先學樂亭話。

隨著流行區域的擴大和本身的發展,樂亭大鼓形成兩大派,東路派和西路派。東路派的唱腔善用丹田之氣唱空腔,嗓音圓潤,旋律婉轉、柔美細膩,注重節奏鮮明、吐字純正。其唱調要求嚴謹規格,絕不因詞害曲,因詞折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