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節說唱——鼓詞3(2 / 3)

西路派飛唱腔嗓音粗獷,善於控製聲音,重噴口、氣口,巧用鼻音;以字潤腔,力求字正腔圓,流利自然。重表演聲情並茂。

樂亭大鼓書目甚為豐富,其中長篇有《楊家將》、《隋唐演義》、《呼家將》、《嶽飛傳》、《包公案》、《三俠劍》等;中篇有《回杯記》、《瓦崗寨》、《呼延慶打擂》等。

此外,還有小段子和書帽,小段子有《雙鎖山》、《白蛇傳》《玉堂春》、《西廂記》、《王二姐思夫》等;書帽有《耗子摔跤》、《老財迷》、《繞口令》等。

【旁注】

馬頭調 我國民間廣泛流傳的一種古老曲牌,又作碼頭調。在清代大型俗曲總彙《白雪遺音》中,馬頭調是其中唯一一首有工尺譜傳世的曲牌,因此顯得更加珍貴。流行於河北武清到通縣一帶的稱“北板馬頭調”;流行於滄縣、德州、鄭家口、臨清一帶的稱“南板馬頭調”。

京劇 又稱平劇、京戲,是我國影響最大的戲曲劇種,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全國。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班、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吸收了昆曲、秦腔及民間曲調的精華,最終形成京劇。

垛句 曲藝唱詞的一種句法。一句一詞由若幹句子連貫組成,常用於加強語氣、增強氣氛時。大鼓、琴書等曲種多將其用於每一段落的結尾。這種唱詞常有其特殊的歌唱要求,故有些曲種也稱其是一種唱調或唱法。

低胡 “低音二胡”的簡稱,民族樂隊中拉弦樂器組的低音樂器。低胡的構造、製作和用料都和二胡相同。各部件都比中胡大,發音比中胡低。琴筒有圓筒和八方筒兩種。琴頭式樣以卷書型或者雕龍頭為多。皮膜大都用蟒皮,也有用羊皮或馬皮的。

鼓板 為單皮鼓和檀板兩種樂器的組合,為戲曲樂隊的指揮樂器。單皮鼓又稱小鼓,是打擊樂和管弦樂的指揮樂器。檀板,簡稱板,打擊樂器,因常用檀木製作而有檀板之名。鼓板由鼓師一人負責掌握,常用於昆劇、京劇、越劇等戲曲的伴奏。

氣口 指唱曲時吸氣的方法。戲曲唱腔長短不一,節奏快慢各異。演員須掌握吸氣方法,才能唱得從容不迫,優美動聽。氣口包括“換氣”與“偷氣”。換氣指唱腔間歇中的吸氣。偷氣是在樂句若斷若續中吸氣,而不使聽眾察覺。

【閱讀鏈接】

清王朝建立以後,開始為旗人分封土地。被分封在樂亭的崔佑文的前輩們在樂亭縣紮下了根,被稱為“京東第一皇莊”。

崔佑文酷愛民間藝術,他不但組建皮影班社、梆子班社、蓮花落班社,還有很多大鼓藝人在崔家演唱。崔家也常年供養這些人。一次,崔佑文進京貢奉,帶著大鼓藝人到恭親王府獻藝,藝人們的技藝深得王爺的歡欣,並確定了“樂亭大鼓”之名。這個名稱一直沿用至今。這就是樂亭大鼓名稱的來曆。

豐富多彩的大鼓曲種成就

豐富多彩的大鼓曲種成就

大鼓類曲種非常豐富,也各有特色,除了山東大鼓、京韻大鼓和樂亭大鼓外,其他成就較高和影響較大的大鼓有京東大鼓、梅花大鼓、西河大鼓、東北大鼓等。

京東大鼓大約起源於清代中期的河北三河、香河及天津寶坻一帶,廣泛流行於河北、北京、天津等地。

京東大鼓是在民間小調的基礎上,結合當地的語言音調逐步發展而成的。從天津寶坻流落市區的民間藝人劉文斌,經常利用晚上走街串巷演唱他在農村地頭上哼唱的民間小調。後來專門撂地演唱,以此為生。京東大鼓便由他命名。

京東大鼓在不同時期和地方有過不同的稱謂,先後有京東怯大鼓、樂停調、平穀調大鼓、平穀調、樂亭調大鼓、四平調大鼓、鐵片大鼓、鐵板大鼓、承德地方大鼓等十數個名稱。

京東大鼓的表演形式,最初為自彈自唱,演唱者右手擊書鼓,左手擊板站立演唱;弦師彈大三弦伴奏。後又加入揚琴伴奏。三弦伴奏及三弦加揚琴伴奏兩種形式並存。

京東大鼓音樂早期的特點是用“怯”音演唱,字少腔多,並伴以鐵片擊節。開板一唱就是十多分鍾。由於節奏緩慢,經常是未等唱完,觀眾就已散去。

後來大鼓藝人向其他曲種學習,對唱腔進行了大膽的改革。他們引用民歌《廟門開》的旋律,融合落腔調與平穀調的音樂,改變了開板慢、腔長的演唱方式,完善了“十三咳”的唱腔,創作出與原型大不相同的新曲調,構成了京東大鼓的基本唱腔。

京東大鼓唱腔音樂的調式有兩種:宮調式和徵調式。調式交替是京東大鼓曲種音樂的特點,主調式為徵調式。京東大鼓音樂經常出現4音,並形成了類似於“清角為宮”的調性轉換,但多為一兩句,沒有構成整段的轉調。

京東大鼓曲調的前奏,起初比較簡單。後來有所發展,曲調豐富多了,色彩也更鮮明了。

京東大鼓唱詞的基本格式為七字句,但句首常加三字頭,句中也常嵌字、詞及短語,句尾常加“哪”、“啊”等虛字。其短篇唱段多由八落或十落組成,一般為數十句唱詞。

京東大鼓早期主要在農村演出,演出方式為趕廟會、趕堂會和說“鄉檔子”。書目先是隻唱不說的短篇,有《楊八姐遊春》、《遊湖借傘》、《藍橋會》、《朱買臣休妻》、《白蛇傳》、《華容道》、《古城會》、《草船借箭》等。

後來增加了說唱相間的中篇書,如《響馬傳》、《絲絨計》、《包公出世》、《海公案》、《王定保借當》、《回杯記》、《葛紅霞掃北》、《五毒傳》等。

清末又出現了長篇大書,有《大八義》、《小八義》、《包公案》、《施公案》、《楊家將》、《呼家將》等。

梅花大鼓脫胎於清代中期產生於北京的清口大鼓,曾是北京旗人子弟喜演擅唱的曲調。後進行了改造創新,使之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改革創新後的梅花調唱腔娓娓動聽,逐漸成為該曲種正宗。

梅花大鼓的演出形式最早為一人演唱,有的傳統節目如《湘子上壽》等也可以二人對唱。演員自擊鼓板,伴奏樂器有三弦、四胡、琵琶以及揚琴等。

梅花大鼓還有一種獨特的形式叫五音聯彈:演員司鼓擊板,樂隊四人相互協作,操五種樂器。從左起,第一人右手打揚琴,左手按第二人手中的三弦;第二人右手彈三弦,左手按第三人手中的四胡弦;第三人右手拉四胡,左手按第四人手中的琵琶;第四人右手彈琵琶,左手打第二架揚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