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節說唱——鼓詞3(3 / 3)

梅花大鼓長於敘事中抒情,它的慢板、二六板唱腔婉轉悠揚,優美動聽;緊板活潑跳躍;結尾時的慢板徐緩、穩重、餘音嫋嫋。

唱詞的句式基本上是七字句,有的冠以三字頭,快板中偶爾有五字句。有時也穿插一些曲牌,如《怯繡》即將梅花調本調作為曲頭、曲尾,在中間加上太平年、銀紐絲等曲牌,成為渾然一體的聯曲曲目。

梅花大鼓的傳統曲目較多,有不少取材於《紅樓夢》,如《黛玉思親》、《探晴雯》、《勸黛玉》、《黛玉悲秋》、《黛玉葬花》、《寶玉探病》、《晴雯補裘》、《別紫鵑》等。此外,還有《鴻雁捎書》、《摔鏡架》、《目連救母》、《昭君出塞》、《怯繡》、《韓湘子上壽》等。

西河大鼓又名西河調、河間大鼓。以說唱中、長篇書目為主。它的前身,是清代中期流行於河北地區中部的弦子書和木板大鼓。

弦子書以小三弦伴奏,演員自彈自唱;木板大鼓沒有弦索伴奏,演員自擊簡板和書鼓說唱。後來,這兩種曲藝藝人拚檔演出,形成以鼓、板、小三弦伴奏的形式。

河北高陽縣木板大鼓藝人馬三峰在繼承前人改革經驗的基礎上,舍木板改用鐵犁鏵片,舍小三弦采用大三弦,在唱腔、唱法上作了改進與創新,使這一曲種在藝術上日趨成熟。

西河大鼓唱腔和諧流暢,生動活潑,似說似唱,易唱易懂。其唱腔音樂,是以河北中部語音的自然聲韻為基礎,吸取某些民歌小調的音樂語彙發展而成的。

在音樂結構形式上,約有30餘種依附於主曲的樂曲和樂句的唱腔,分別歸納在三眼一板的頭板和一眼一板的二板以及有板無眼的三板等三種板式中,在速度上都可作大幅度的伸縮,有的還派生出多種變格唱法。

西河大鼓的基本曲調大體上體現在流水板中,二板起板是流水板的中把唱和下把唱的伸展,頭板起板是流水板的發展變化,其他大多數唱腔也都與這幾個唱腔有著一定關聯。

西河大鼓的傳統書目內容大部分是曆代戰爭故事、曆史演義、民間故事通俗小說、神話故事和寓言笑話等。其中不少書目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和願望,情節曲折,語言生動。

東北大鼓是流行於東北地區的曲藝鼓書,在民間傳播的曆史悠久,並一度盛行於沈陽。沈陽於清末曾設奉天府,因此,東北大鼓又有“奉天大鼓”之稱。

東北大鼓約形成於清代中期,最初的表演形式是演唱者一人操小三弦自行伴奏說唱,並在腿上綁縛“節子板”擊節,後發展成一人自擊書鼓和簡板演,另有人操大三弦等樂器專司伴奏,說唱表演采用東北方音。

東北大鼓早期主要在鄉村流行,民間俗稱“屯大鼓”。演唱的曲調是當地人們熟悉的土腔土調,唱詞也不甚講究。許多藝人在演出中甚至當眾翻看唱本,照本宣科地演出,俗稱“把垛說書”。

東北大鼓融入了一些京劇、京韻大鼓和東北民歌的唱腔,曲調豐富,唱腔流暢,表現力較強。以說唱中、長篇書為主,內容大多取材於戲曲、小說和傳奇故事。

東北大鼓主要伴奏樂器為三弦,另有四胡、琵琶、揚琴等。演員自擊的鼓,也稱書鼓,其形狀為扁圓形,兩麵蒙皮,置於鼓架上,以竹製鼓箭敲擊。板有兩種,一種由兩塊木板組成,一種由兩塊半月形的銅片或鋼片組成,俗稱“鴛鴦板”。

東北大鼓的音樂結構屬板腔體,唱詞的基本形式為七字句的上下句式。唱腔板式有大口慢板、小口慢板、二六板、快板、散板等。除此之外,還有悲調、西城調、怯口調等小調為它的輔助唱腔。

東北大鼓傳統曲目可分為子弟書段、三國段、草段三類。子弟書段大多取材明清小說與流行戲曲,唱詞高雅、富有文采,少數作品反映清代現實生活。

三國段中有寫劉備、諸葛亮和關、張、趙、馬、黃五虎上將的曲目。草段是民間藝人編演的通俗唱詞,題材廣泛。

【旁注】

宮調 我國對音樂調的稱呼。宮調理論是我國傳統樂學把音樂實踐中音、律、聲、調之間的邏輯關係概括起來,用以表明調性範疇的全麵情況的基本理論。傳統樂學表達宮調概念時,常從不同角度揭示其內涵而分別使用音、律、聲、調等詞。

嵌字 也叫嵌名,指將特定的名稱,多為人名、地名、事物名等專用名稱,有時也為特定詞語,嵌入對聯中一定的位置。嵌字是一種運用得比較廣泛的對聯手法,其具體方式很多,約有幾十種。嵌字的方法可分為整嵌和分嵌,其中分嵌的格式多種多樣。

四胡拉弦樂器,又名四股子、四弦或提琴。蒙古族稱之為呼兀爾,源於古代奚琴。清代用於宮廷樂隊,稱提琴。是北方民族共同使用的一種古老的弓弦樂器。主要流行於內蒙古地區,其他如山西、陝西、河北、河南及四川等地也見流行。

小三弦 我國古老的民間彈撥樂器之一,曆史悠久,文化淵源悠長。琴體音箱木製,扁圓形,麵蒙蛇皮或羊皮,高約5厘米,直徑約9.5厘米。杆木製,裝弦軸三個,拴高中低不同粗細的三股弦線。音色柔美清悠,奏時左手食指、中指、無名指按弦,右手拇食指持牛角片彈撥。

演義 小說體裁之一,是指根據史傳、融合野史經藝術加工敷演而成的一種通俗的長篇小說。演義主要以講史為內容,偏重敘述,故事性強;行文淺顯,通俗易懂。明清時期,曆史演義小說在民間廣泛地流行起來。

東北民歌 東北小調的統稱,分為山歌、歌舞曲和薩滿調。格調生動活潑,極具地方特色,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在我國的民間歌曲中占有重要地位。東北民歌的特點一般音調比較高亢嘹亮,旋律寬廣,氣韻悠長,聲音運用上也比較剛直。

【閱讀鏈接】

馬三峰是活躍於清道光和鹹豐年間的西河大鼓著名藝人,他自幼學唱木板大鼓,久負盛名。演唱潑辣奔放,風趣橫生,人們戲贈綽號“馬三瘋子”。

馬三峰在說書中,結識了雄縣韓西樓村的韓雲甫、韓雲亭兄弟,兩兄弟吹拉彈唱樣樣皆通,他們特別喜歡馬三瘋子的說書藝術並與他結為摯友。馬瑞河經常住在韓家,通宵達旦地與韓氏兄弟切磋說書藝術和技巧。馬三瘋子所說的等段子都是經過韓氏兄弟潤筆完善,極大豐富了自己的說書唱段和說書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