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南詞調式轉換較多,也有板腔變化。其曲調文靜優美,唱腔多是七字句,有的間隔襯字流暢動聽,有的還有大段起板、間奏、尾奏等器樂段。這些器樂段在開演之前或休息之後必奏一曲,以顯示該班社的藝術水平並起到靜場作用。
四明南詞所用曲子多為江南絲竹,如《將軍令》、《四合如意》、《得勝令》、《三六》等。主要樂器有簫、笙、揚琴、二胡、琵琶、小三弦等。演奏時,根據所奏樂器的特色,圍繞主旋律,自由發揮,互相輝映,形成支聲複調,音樂十分優雅。
四明南詞演唱有單檔、雙檔、三檔、五檔、七檔、十一檔、十三檔之分。
單檔是自唱兼彈三弦。雙檔是主唱彈弦,另加揚琴伴奏。三檔是主唱彈弦,另加揚琴和琵琶伴奏。五檔是主唱彈弦,另加揚琴、琵琶、二胡、風簫伴奏。 七檔是在五檔的基礎上,樂器再加上拉弦、雙清伴奏。十一檔是在七檔的基礎上,樂器再加上箏、鼓板伴奏。十三檔是在十一檔的基礎上,再加月琴或管伴奏。但有時根據伴奏人員的情況,有所靈活變動。
四明南詞的演唱藝術,在技巧上要求很高,演唱者既要自己操持,又要把生、旦、淨、醜各類角色的聲調,性格、表情刻畫出來。雖然是一人獨唱,但所造成的戲劇氣氛卻好像有許多人在同台唱戲一樣。
四明南詞的主要書目有《珍珠塔》、《玉蜻蜓》、《白蛇傳》、《盤龍鐲》、《雨雪亭》、《果報錄》、《雙珠鳳》、《西廂記》、《四法緣》等。
木魚歌,又稱摸魚歌或沐浴歌,簡稱木魚。流行於廣東珠江三角洲、西江和南路一帶。起源於明末,清代以後興盛。
早期木魚歌都是隨編隨唱,憑記憶演唱,後來才記錄曲詞,輾轉傳抄,或刻印傳唱。這種抄本或刻本,叫木魚書,既可作演唱的腳本,也可供閱讀。
木魚歌唱時多用三弦伴奏,因此又名彈三弦、三弦歌。民間多用小鑼鼓或用竹板敲擊一段刳空的硬質木頭來掌握節拍演唱。敲竹板如敲木魚,這就是得名木魚歌的原因。寶安和東莞一帶木魚歌多是盲人所唱,故俗稱為“盲佬歌”。
木魚歌屬於廣東民間方言歌,鬆崗、公明的木魚歌是用類似東莞話的地方語言吟唱。木魚歌演唱形式簡單、活潑,腔調和節奏灑脫自由,悠揚悅耳。唱詞基本是七字句,通俗易懂。
木魚歌是廣大城鄉百姓尤其是婦女自娛自樂抒發情懷的重要方式。有學者對廣東東莞木魚盛況描述道:
歲朝佳節,農閑之時,榕樹下,廳堂中婦人圍坐,請識字者按歌本而唱之。一聽到木魚歌聲,就群起圍而聽之。聽者表情,隨歌書的情節而變化,怒罵者有之,嗟歎者有之,損涕者有之,歡笑者有之。”
木魚初為清唱,不用伴奏,腔調樸素簡單,往往居家傳唱、自娛自樂。後有失明藝人以唱木魚為業,加上樂器伴奏,男的稱“誓師”,女的稱“瞽姬”。腔調有所變化,創出苦喉梅花腔,表達哀傷情感。常有婦女請他們回家演唱,中秋節時特別好生意。
唱木魚歌時多用二胡、古箏、琵琶、三弦等,沒有這些弦樂時也可用竹板伴奏。木魚歌原是五音階徵調式,旋律與節奏都較平穩。演唱時因需要也偶有變化,有時因故事內容和人物心理活動轉換尤其在情緒激動時,便可相對自由靈活地跳躍和變節奏。
木魚的腔調有兩種:一是苦喉,曲調沉鬱,適於表現纏綿悲惻之情,如《玉碎珠沉》等;二是正腔,曲調爽朗,適於表現歡快喜悅的情緒。
木魚歌基本上是七言的敘事詩,間雜以三、五、九言,最長的有10個字。用語半文半俗,夾有大量的俚語和方言詞彙。
木魚歌多屬長篇,每篇都分若幹回,一般每回有一個獨立的小標題,多是四字。通常是第一回“開書大意”,介紹全書梗概、人物和背景,接著是正文,逐回陳述故事情節,最後一回是尾聲,交代故事終結。
由於木魚受群眾喜愛,木魚歌書也大量流行,產生過一批有鮮明嶺南俗文學特色並有較高藝術價值的作品,其中《花箋記》、《二荷花史》名氣較大。
木魚歌的內容大多是曆史故事和民間故事,如《仁貴征東》、《三國》、《好逑傳》、《玉嬌梨》、《平山冷燕》、《金簪記》、《西廂記》、《白蛇雷峰塔》、《金絲蝴蝶》、《背解紅羅》等,也有《禪院追鸞》、《陳姑追舟》等散曲。
【旁注】
小三弦 我國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曆史悠久,文化淵源悠長。由於各民族文化生活習俗和地域環境的差異,無論從用材和外觀的製作,還是在音色的演化和演奏 技巧的發展,小三弦在許多方麵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洞簫 流行於我國民間的吹管樂器,簡稱簫,多用九節紫竹製作,亦可用白竹製作。常用與古琴合奏或用於傳統絲竹樂隊中,也有用來獨奏的。獨奏曲目有《鷓鴣飛》、《妝台秋思》、《柳搖金》等,琴簫合奏曲有《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等。
醜角 我國戲劇的一種程序化的角色行當,一般扮演插科打諢比較滑稽的角色,文醜以做工為主,武醜以武打為主。彩旦是女性扮演的醜角角色,一般如媒婆、仆婦一類的人物。醜角以念白和做工為主,念白和其他角色也不同,一般用普通口語念白。
二胡 我國民族獨奏拉弦樂器的一種,最早發源於我國古代北部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又叫“奚琴”。二胡集中於中高音域的表現,音色接近人聲,情感表現力極高,既適宜表現深沉、悲淒的內容,也能描寫氣勢壯觀的意境。
生、旦、淨、醜 我國戲曲中人物角色的行當分類,按傳統習慣,把“生、旦、淨、醜”作為行當的4種基本類型。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統稱;“生”、“淨”、兩行是男角色;“醜”行中除有時兼扮醜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古箏 我國古老的漢民族弦樂,屬彈撥樂器。古箏音色優美,音域寬廣、演奏技巧豐富,具有很強的表現力。箏的形製為長方形木質音箱,弦架“箏柱”可以自由移動,一弦一音,按五聲音階排列,最早以25弦箏為最多,最常用的規格為21弦。
【閱讀鏈接】
清代彈詞的興盛,與彈詞表現方式有關。彈詞的演出至為簡單,甚至單人亦可演出,這種特點使之適宜家庭日常娛樂,更重要的是,也與當時婦女的生活狀況有關,許多彈詞寫作有這方麵的針對性。
在清代,一些地位較高家庭中的婦女,既無勞作之苦,又極少社交活動,生活至為無聊,聽或讀彈詞於是成為她們生活中的喜好 。當時的許多有才華的女性也因此參與了彈詞的創作,既作為自娛娛人、消磨光陰的方式,也抒發了她們的人生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