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年間是揚州清曲發展的鼎盛時期,據李鬥的《揚州畫舫錄》記載:
有於蘇州虎丘唱是調者,蘇人奇之,聽者數百人,明日來聽者益多。唱者改唱大曲,群一噱而散。
可見當時清曲有多麼大的魅力!清乾隆年間,揚州散曲出現了有故事情節的曲目,如《揚州畫舫錄》載:
於小曲中加“引子”、“尾聲”,如《王大娘》、《鄉裏親家母》諸曲,又有以傳奇中《牡丹亭》、《占花魁》之類譜為小曲者。
嘉慶年間,詩人林蘇門的《續揚州竹枝詞》也有關於揚州清曲的記載:
成群三五少年狂,抱得揚琴隻一床。但借閑遊尋夜樂,聲聲網調唱吾鄉。
從這些記載中可知,當時揚州清曲的伴奏樂器又增加了揚琴,且“網調”依然流行。
這個時期,揚州清曲已沿河道、商道,向北經山東至北京和天津地區,向西經湖北至四川的重慶、成都,再向貴州、雲南,向南經湖南至廣東、廣西傳播。
受揚州清曲影響的曲種有很多,在南方有湖北小曲、湖南絲弦、廣西文場、四川清音、四川揚琴、貴州揚琴、雲南揚琴;在北方有山東琴書、河南的鼓子曲、北京的八角鼓、陝西的曲子、蘭州鼓子詞、青海平弦等。
清代晚期,在揚州的清曲有三種演出方式:親朋好友的唱曲自娛;年節及民俗活動期間,或於廣場演唱,或在瘦西湖的花艇上對曲;應辦喜事壽誕人家之邀唱堂會。
當時所唱曲目中,唱家都會唱的有《黛玉瀟湘館》、《寶玉哭靈》、《男醋》、《赤壁鏖戰》等;唱家自己改編的有《白蛇傳》、《珍珠塔》、《活捉三郎》、《晴雯補裘》等。
當時的演唱名家有20多位,能唱一般曲目者在百人以上,並產生了幾種不同的藝術風格。有以活潑豪放著稱的“潑口”名家朱少臣、陳淦卿,擅長唱《活捉三郎》、《黑牡丹》等曲目;有以蒼勁雄渾為特色,擅長唱《秦瓊賣馬》的“鋼喉”周錫侯等。
揚州清曲的演唱受昆曲影響最大,由於演唱者多為男性,在演唱時為更好地表現曲中女性角色而學習昆曲用小嗓演唱,創造了清曲的“窄口”唱法,而男性本嗓的唱法則被稱作“闊口”。無論是闊口還是窄口,兩者均以字行腔,注重腔韻和發聲。
每個演唱曲目有一至數人參加,采取坐唱形式,除演唱者本人均操一件樂器外,還有人員不等的小型樂隊伴奏,樂器為絲竹管弦和打擊樂。
後來伴奏漸趨統一用二胡、琵琶等絲弦樂器和敲打檀板、瓷盤、酒杯,更顯典雅和富有地方特色。
揚州散曲曲調非常豐富,清代晚期,揚州清曲的唱腔曲牌分大、小調兩類,其音樂結構已得到了充分發展,包括有:以單隻曲牌演唱的單曲體結構,多為大調曲牌,如《滿江紅》、《南調》、《鸝調》等,在實際使用上有多種變化。
還有多隻曲牌的連綴,已有多種連綴的套數,有頭尾用一支曲牌,間插若幹曲牌的套數,如《滿江紅》套,亦有一個曲目用若幹曲牌的,並以所用曲牌數量分別稱之為三合一、四喜、五瓣梅、六合、翻七調、八段錦、九連環以及十八魁等。
此外,還有截取若幹曲牌的唱句重新結構成新曲的集曲,最典型的是由18隻曲牌的部分唱腔組合而成的“九腔十八調”。
揚州清曲的曲目非常豐富,總數有四五百種,其中:單片子,即隻用一支曲牌的,占了大多數;小套曲,即用二至四支曲牌的,次之;大套曲,即用五支以上曲牌的,占了少部分。
揚州清曲的題材與內容有寫景、詠物、抒發相思之情的,如《風花雪月》、《四季相思》、《二十四孝》等;有寓言故事和反映人情世故、社會生活的,如《竹木相爭》、《鄉裏親家母》、《做人難》等。
還有取材於民間傳說、曆史故事和坊間唱本的,如《白蛇傳》、《梁紅玉》、《紅樓夢》、《珍珠塔》、《小尼姑下山》等。
【旁注】
小調 我國民歌體裁類別的一種,一般指流行於城鎮集市的民間歌舞小曲。經過曆代的流傳﹐在藝術上經過較多的加工,具有結構均衡、節奏規整、曲調細膩、婉柔等特點。小調民間俗稱很多,如小曲、俚曲、村坊小曲、俗曲、時調等,小調是晚近才通用的一種統稱。
鼓子詞 宋代說唱藝術,演唱時以鼓伴奏,反複應用同一個詞調,或間以說白,用來敘事寫景。表演形式分為隻唱不說和有說有唱兩種。隻唱不說,大多篇幅短小。有說有唱的,說的部分放在篇首,概括的介紹內容,詞用駢文,格式比較固定。
平弦 青海地方曲藝,因其主要伴奏樂器三弦定弦格式屬於民間定弦法中的“平弦”而得名,又稱平調、西寧曲子,由於其主要唱腔為“賦子”,因此又稱為“西寧賦子”。平弦流行於以西寧為中心的漢、回、土族當中。曲調優美典雅,曲詞格律嚴謹,詩詞化程度較高。
滿江紅 著名詞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遊》、《傷春曲》。唐人小說《冥音錄》載曲名《上江虹》,後更名《滿江紅》。宋以來始填此詞調。《欽定詞譜》以柳永“暮雨初收”詞為正格。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韻;後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韻。用入聲韻者居多,格調沉鬱激昂。
《白蛇傳》 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在清代成熟盛行,是我國民間集體創作的典範。描述的是一個修煉成人形的蛇精與人的曲折愛情故事。故事包括篷船借傘,白娘子盜靈芝仙草,水漫金山等情節。表達了人民對男女自由戀愛的讚美向往和對封建勢力無理束縛的憎恨。
【閱讀鏈接】
揚州清曲的產生和發展與漕運和鹽運有關。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時的漕運發達,使地處長江、淮河、黃河、大運河航運樞紐的揚州商賈雲集,百業興旺,並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市民階層。這也就為揚州清曲的誕生創造了條件。
乾隆時期,揚州清曲又沿著漕運、鹽運等河道發展到北京、天津、四川、貴州、廣東、廣西等地,受到了其他藝術的影響。清嘉慶年間,漕運改道,再加上鹽政改革,揚州經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揚州清曲也隨之衰落下去。
天津時調與上海說唱
天津時調是由明清天津本地流行的民歌小調與外地傳入的時調小曲融合而成的。清乾隆時期刊行的《霓裳續譜》記有天津、北京地區流行的各地曲調30種。
天津本地曲調主要為《靠山調》、《鴛鴦調》、《大數子》,外來但已天津化的曲調主要為《拉哈調》、《青樓悲秋》、《怯五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