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唱的曲目長短不等,主要有《王大媽探病》、《鞭掃洛陽》、《打瞎子》等。演唱的曲牌有200餘支,使用最多的為《鳳陽歌》、《上河調》、《漢口垛》、《銀紐絲》、《垛子板》、《梅花落》6支,藝人稱“老六門主曲”。
清鹹豐、同治時,“莊稼耍”十分興盛。清光緒年間,山東西南一帶連年災荒,一些“莊稼耍”技藝較高者進入中小城市以唱曲謀生,為糊口,僅能自擊揚琴演唱,當時的人稱之為“唱揚琴”。
唱揚琴藝人初時仍采用曲牌連綴的方法演唱故事,後受梨花大鼓等曲種影響,也將音樂結構進行了改造。主要以唱《鳳陽歌》及《垛子板》來敘述故事,兼用幾支其他曲牌,形成了四句體《鳳陽歌》與上下句體《垛子板》連接的板腔體音樂的結構體製。
當時著名的藝人有曹縣的袁綽然、鄆城的劉道有、金鄉的李鳳興等人,唱揚琴即始於他們。其中最有影響的是李鳳興,他和兩個兒子李若光、李若亮號稱是“父子三將”。
當時,流行的唱揚琴曲目有《打連科》、《空棺記》、《王天保下蘇州》、《水漫金山》等,多為中篇。
山東琴書的演出形式一般為二至五人,演唱時坐成八字形,揚琴居中,其他樂器分列兩旁。演員各持樂器,自拉自唱。
在演出時,隨著故事的發展,演唱者多以角色出現,並有生、旦、醜的分工,塑造的人物,立體感很強。它本身就為向戲曲化演變,孕育著內在的因素。
山東琴書演唱講究穩重大方,演唱者正襟危坐,儀態端莊,目不斜視,全靠富於變化的唱腔和有機的伴奏配合起來完成故事情節的表達和人物形象的刻畫。
在借鑒其他藝術的基礎上,山東琴書的演唱逐漸打破了一些舊有的演唱陳規,如演唱者可根據故事內容情節的發展和人物感情的變化,麵目呈現傳神的表情,有時亦可增加手勢以幫助表演。
在表演中,演員之間在演唱中可進行感情交流,還可以與觀眾直接進行感情交流,但其演唱風格依然保持了穩重大方的基本特點。
山東琴書的發展,大致經曆了三個重要階段,即由早期的文人自娛,到民間的業餘玩局,後來發展為職業演唱,稱為“撂地說書”。
清乾隆末年就出現了曹縣的梁啟祥,之後還有曹縣的袁沛然、鄆城的劉道友。清光緒年間,曹縣的苗金福、李清蘭、侯沛然、王夢典,鄆城的劉繼榮、陳懷教等演唱名家。後來,漸漸由業餘說書變為撂地說書的職業性演唱。
山東琴書分南、北、東三路流行,並有各自的代表性藝人和流派。南路為最早的一支,流行於山東西南地區,以茹興禮及其創始的“茹派”最具代表性,演唱不用花腔巧調,行腔深沉,咬字真切,節目多為憤世之作。
北路以濟南為中心,廣泛流行於山東西北地區,以鄧九如及其他創始的“登派”最具代表性,表演善用方言俚語,於淳樸中顯幽默,平易中求韻味。
東路以廣饒、博興為中心,流行於膠東各地,以商業興、關雲霞及其創始的“商派”最具代表性,唱腔優美動聽,富於變化。
山東琴書代表性曲目有很多,長篇有《白蛇傳》、《秋江》、《楊家將》、《包公案》、《大紅袍》等多部,中篇有《王定保借當》、《三上壽》、《梁祝姻緣記》等,短段兒多為早期小曲子節目中傳承下來的經典之作。
【旁注】
古琴 又稱琴、瑤琴、玉琴、五弦琴和七弦琴,是我國的撥弦樂器,有3000以上的曆史。古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餘音悠遠,位列四藝“琴棋書畫”之首,被文人視為高雅的代表,亦為文人吟唱時的伴奏樂器。
梨花大鼓 河北邢台地區獨有的曲種之一。梨花大鼓早期叫犁鏵大鼓,因演唱者手持犁鏵片伴奏而得名。梨花大鼓曆史悠久,清嘉慶年間,威縣王奎山、臨西呂連山和李明山、清河徐靠山和臨城馮雲山,時稱梨花大鼓的“五大山”,有著廣泛影響。
旦 戲曲中一種女角色的統稱,稱為旦角。“旦”本意指旭日東升,而旦角表演的是女性,女屬陰,故反名為“旦”。旦角源於歌舞、百戲,在三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作為戲曲的一個角色,旦角分為正旦、花旦、閨門旦、武旦、老旦、彩旦。
行腔 戲曲和歌曲演唱術語,主要指對唱腔的處理和各種唱法技巧的運用。行腔貴在流暢、新穎、自如。唱腔上的各種處理要富於對比,切忌平淡。各種唱法技巧運用如剛與柔、斷與連等也應對比適度。各種不同的流派往往具有不同的行腔方法和風格。
俚語 指民間非正式、較口語的語句,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總結出來的通俗易懂順口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詞語。俚語地域性強,較生活化。有時俚語用以表達新鮮事物,或對舊事物賦以新的說法,使俚語變得豐富多彩。
【閱讀鏈接】
山東琴書為向戲曲化演化孕育了內在的因素。不少唱山東琴書的藝人,先後改演小戲,在膠東、魯北一帶流傳開來。
琴書藝人從《王小趕腳》的化妝上演得到啟發,逐漸把琴書中的下生、小旦、小醜為主的小節目如《站花牆》、《蘭橋會》等,改為化妝登台,從唱琴書發展成了演小戲。改演的劇目大都是反映小姐、公子、兒媳、公婆等男女愛情、家庭倫理的戲,而且情節逼真,富有濃鬱的鄉土氣息,很受觀眾歡迎。
各種琴書的發展及其成就
琴書種類很多,也各有特色。比如徐州琴書、貴州琴書、曲沃琴書、湖北的恩施揚琴、雲南揚琴等。
徐州琴書流傳於江蘇北部徐州一帶,起初是徐州地區農閑時的“玩友玩藝”的自娛活動。人們在村頭場院吹彈笙、管、笛、簫、箏,打揚琴、拉胡琴、墜琴,敲碟子,圍坐演唱“鳳陽歌”、“滿江紅”、“銀紐絲”、“鮮花調”等牌子曲。
後來出現了職業藝人,藝人坐中間打板擊琴,伴奏者分列左右,有時也幫腔演唱,以演唱長篇大書為主。樂器以揚琴、墜子、手板為主,配有三弦、軟弓胡琴、古箏、瓷碟等。
徐州琴書源遠流長,1696年成書的《百戲竹枝詞》裏即有“徐沛《疊斷橋》”的記載。先後又有《絲弦小曲》、《時尚南北雅調萬花小曲》、《百雪遺府》、《雪裏梅花》等單刊本問世,曾在全國各地演唱。
徐州琴書表演形式多樣,有單人唱、對唱、三人坐唱和多人聯唱等。基本句式為七字句,可以加三字頭和襯字。唱腔也很豐富,除四句腔、剁子板等板式外,尚有疊斷橋、滿江紅、上河下河調、呀兒呦、銀紐絲等數十個曲牌。
徐州琴書演唱韻味獨特,演員演唱時,可以根據唱詞的內容及語句格式不同而自由運用。
徐州琴書在形成過程中所使用的方言,由於曆史上有上、下路之別。上路即“上四縣”,即豐、沛、蕭、碭山四縣;下路即“下四縣”,即邳、睢寧、銅山、宿遷四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