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舞邊唱——走唱(3 / 3)

【旁注】

四明南詞 也叫“四明文書”,曲藝的一種。用寧波方言說唱的彈詞,流行於浙江寧波一帶,原為文人的業餘演唱,清末出現專業藝人。早期為按“生、旦、淨、末”等分角色演唱,後發展為一人自彈三弦演唱。唱詞為七字句。

寧波灘簧 甬劇初期的名稱。戲曲劇種。約在1880年,奉化串客藝人鄔拾來邀集一批藝人組成串客班,首次到上海茶館演出,改稱為“寧波灘簧”。為了適應觀眾要求,求得自身發展,就在各等各方麵進行改進,並擴大演出組織,向大戲班方向發展。

二黃 戲曲腔調,清初由吹腔、高拔子在徽班中演變而成。過去大多認為起源於湖北的黃岡、黃陂,故名二黃。在京劇、漢劇、楚劇,徽劇等劇種裏,二黃都同西皮腔調並用,合稱“皮黃”;在湘劇、桂劇等劇種裏,二黃又稱“南路”,同西皮的“北路”相對。

小鑼 鑼的一種,因鑼麵較小而得名。銅製,圓形,直徑約22厘米,中心部稍凸起,不係繩。演奏時用左手指支定鑼內緣,右手持一薄木片敲擊發聲。音色明亮清脆。小鑼在京戲中也稱京小鑼,它與大鑼在京劇中隨著表演動作的節奏敲擊,起著襯托和加強效果的作用。

【閱讀鏈接】

曆史上,朱元璋建立大明朝,他下令江南巨戶搬到安徽鳳陽府。由於鳳陽府地區人口激增,導致這些遷徙的江南巨戶生活沒有搬遷前如意,他們渴望離開此地,就想出了假扮賣藝、以打花鼓唱曲為生的方式離開鳳陽府。

另外,明清時期的鳳陽府一帶,曾經長年災區,每年秋後都有成群結隊的婦女外出賣唱乞討。這也客觀上導致了花鼓表演盛況空前。清末,鳳陽花鼓藝人的這種活動範圍更加擴大,有的甚至漂洋過海到東南亞一帶活動。

豐富多彩的蓮花落藝術

蓮花落,原來叫“蓮花樂”,是佛教勸善和募捐的一種演唱形式。佛祖的塑像坐在蓮花寶座上,蓮花是佛家的花,因此叫蓮花落,也叫蓮花樂,或落子。宋代開始,蓮花落在民間開始流行。

蓮花落表演者多為一人,自說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所謂七件子乃是分執於兩手的竹板,右手所執兩片大竹板,左手所執五片小竹板。大竹板打板,小竹板打眼,相互配合有板有眼,說唱之詞則隨著板眼節奏進行表演。

十不閑蓮花落主要流行在北方,主要流行地為北京、天津、河北。清乾隆以後,蓮花落出現了職業藝人,滿族八旗子弟中也有不少愛好者,遂與民間流行的另一藝術形式“十不閑”合流,成為民間花會形式之一“天平會”,曲種名為“十不閑蓮花落”,又稱“十不閑”或“蓮

花落”。

十不閑蓮花落內容多為寫景抒情和演述民間故事的俗曲。演出時,先由全體人員敲擊十不閑的打擊樂器,做舞蹈動作,唱四喜、八掌、架子曲等曲調,作為序曲,然後演唱蓮花落節目。

演出形式有單曲、彩唱兩種。單曲隻由一人演唱故事,唱詞采用敘述體。彩唱是由歌者兩三人,分飾為旦、醜兩種角色,分包趕角,重插科打諢,以資笑樂。

蓮花落在民間,由於演唱者的身份及演唱的形式不同而有派別之分。凡子弟票友所演唱的組織,稱為“清門”;職業藝人的班社則稱為“渾門”。這兩派又統稱“小口蓮花落”,以別於乞丐所唱的“大口落子”或“大板落子”。

十不閑蓮花落的曲調比較簡單,隻有上下句。常用板眼有慢三眼、垛板、散板等。腔調有平調、悲調之分,另外有哭柳、雲裏翻、海底撈月等特定曲調。通常一段唱腔開始時,必先有一“摔鬥”,也稱為“喊落”。

蓮花落的傳統曲目,單曲有《摔鏡架》、《秋景天涼》、《百蟲名》、《大西廂》等;彩唱群曲有《十裏亭》、《小化緣》、《夜宿花廳》、《赴善會》等。另有《打花鼓》、《刮地風》、《捕螞蚱》等小曲。

紹興蓮花落,亦稱蓮花樂、蓮花鬧,是流行於浙江紹興、上虞、餘姚、慈溪、蕭山和杭州一帶的走唱形式,因演唱中間有“哩哩蓮花落”之類的幫唱過門,故名。

紹興蓮花落形成於清代道光和鹹豐年間。當時有個綽號“長手指甲”的張姓藝人來紹興賣唱,他先後收上虞鬆廈沈阿發、紹興坡塘唐茂盛為徒,逐漸形成規模。其時,唱詞信口編造,無固定內容,演唱亦無固定基調。

形成之初,藝人們的行藝方式為沿門說唱,多演唱恭喜發財、吉祥如意之類的套辭,後逐漸形成有故事情節的段子,稱為“節詩”。據傳,節詩隻有十八隻半,第一節詩的唱辭各用一韻,共有十八個半韻。

這類節詩包括《娘家節詩》、《長婆節詩》、《分家節詩》、《大衫節詩》等,大多取材於民間日常生活或民間傳說。一個節詩敘述一個情節較為簡單的故事,具有滑稽、誇張、譏諷、幽默的特點。

此後藝人又開始以紹興方言說唱長篇書目,其說表語言通俗生動,唱詞通順流暢,幽默風趣,有說有唱,以唱為主。

紹興蓮花落一般以二人或三人一組演出。前期唱調為哩工尺,後期為基本調。哩工尺以唱說者一人主唱,另二人幫唱,其中一人以板、鼓擊節,均為徒歌清唱,無絲弦伴奏,按板式分為一板一眼的平板及有板無眼的走板。

紹興蓮花落曲目眾多,代表性的傳統長篇節目有《鬧稽山》、《馬家搶親》、《天送子》等。以後借鑒和吸收戲劇及其他說唱文藝的本子,又出現了《何文秀》、《百花台》、《顧鼎臣》、《遊龍傳》、《後遊庵》等書目。

蓮花落屬於說唱藝術,是曲藝藝術門類中的一大曲種。在這一曲種內部,還可以按地域的不同而細分,如江西蓮花落、閩東蓮花落、太原蓮花落、陝北蓮花落、漢中蓮花落、十不閑蓮花落等。

【旁注】

八旗 清代滿族的社會組織形式。八旗製度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於1601年正式創立,初建時設四旗:黃旗、白旗、紅旗、藍旗。1614年將四旗改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並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合稱八旗,統率滿、蒙、漢族軍隊。

十不閑 一種曲藝表演形式,指用木架上鑼鼓鑔,一人居中,連拉帶打,左手夾兩鼓錘,敲打單皮及大鼓。右手拉繩,敲小鑼及小鑔,其大鑔之繩係於地,用腳踏之使響。之所以叫十不閑,是說其手忙腳亂,口中唱詞,沒有閑著的。

票友 戲曲界的行話,是指會唱戲而不以專業演戲為生的愛好者,即對戲曲、曲藝非職業演員、樂師等的通稱。相傳清代八旗子弟憑清廷所發“龍票”,赴各地演唱子弟書,不取報酬,為清廷宣傳,後就把非職業演員稱為票友。

方言 方言是語言的變體,根據性質,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會方言。地域方言是語言因地域方麵的差別而形成的變體,是語言發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社會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會成員因為在職業、階層、年齡、性別、文化教養等方麵的社會差異而形成不同的社會變體。

【閱讀鏈接】

晚清時期  蓮花落最興盛,當時在京城地區演唱蓮花落的老前輩是“髽髻趙”。“髽髻趙”叫趙奎垣,他曾進皇宮給西太後唱過。此外,基本屬於同代或稍晚者有“人參核兒”、“奎弟老”、“雙月峰”、“白玉山”等人。西直門內北溝沿地區有個叫紅橋的地方,有位德俊峰先生擅長蓮花落。

當時的蓮花落組織稱“天平會”,又有“天平老會”與“天平聖會”之別。所謂“老會”,當然是資格老,多數進過皇宮。所謂“聖會”,就是資格較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