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注】
鳳陽花鼓 又稱雙條鼓、打花鼓、花鼓小鑼,流行於明清時期,最初表現形式為姑嫂二人,一人擊鼓,一人擊鑼,口唱小調,鼓鑼間敲。由於它的起源背景和它悲淒的唱詞內容,它一度成了貧窮討飯的象征。
銅錢 我國古代方孔銅質錢幣,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發展,使在流通中要分割和鑒定成色的金屬稱量貨幣逐步不適應,而被金屬鑄幣所取代。我國曆代古錢幣大多數是以銅合金形式鑄造的,銅幣是古代錢幣最常見的一種。
春節 我國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我國過春節已超過4000多年的曆史。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南曲 宋元時南方戲曲、散曲所用各種曲調的統稱,用韻以江浙一帶語音為準,有平上去入四聲。音樂上用五聲音階,聲調柔緩婉轉,以簫笛等伴奏,明代初期亦用箏、琵琶等弦索樂器。
傀儡戲 即木偶戲,是用木偶來表演故事的戲劇。漢族傳統藝術之一。表演時,演員在幕後一邊操縱木偶,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根據木偶形體和操縱技術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線木偶、杖頭木偶、鐵線木偶等。
【閱讀鏈接】
台灣歌仔與閩南的錦歌有著十分密切的聯係。明天啟年間,福建漳州人顏思齊帶領 4萬多人到台灣開荒;明末鄭成功又率領數萬漳州、泉州軍民收複台灣,都曾把錦歌作為鄉音傳入我國台灣,發展而成民間說唱風格的新曲種,這就是台灣歌仔。
早先在閩南多數地方,如廈門、同安、龍溪的大多數地區都叫歌仔,並沒有“錦歌”這一名稱。隻是在龍海縣石碼地域,由於九龍江在這一地段被稱為錦江,其地又盛行演唱歌仔,當地人自稱其為“錦歌”。
豐富多彩的雜曲藝術
粵曲是廣東最大的地方曲種,流行於廣東、廣西的粵語地區、港澳及海外粵籍華僑聚居的地方。
粵曲源於戲曲聲腔。清道光初期,由八音班的樂工清唱而萌發。同治初期,經失明女藝人“瞽姬”、“師娘”繼承發展趨於成熟。她們每人都要掌握不同角色的唱腔,一人演唱多個角色。這種演唱盛行了六十多年,在粵曲史上稱為“師娘時期”。
粵曲用粵劇的劇本,用粵劇的曲調,用粵劇的“戲棚官話”分角色演唱。後由自彈自唱發展為用樂隊伴奏。伴奏樂器主要有高胡、揚琴、琵琶、月琴、嗩呐等。
粵曲最初通常由失明藝人演唱表演。後來,明目女子也逐漸出現在粵曲表演的舞台。人們呼她們為“女伶”。她們改“戲棚官話”為廣州方言,改假嗓為真嗓,並劃分為大喉、平喉、子喉三種唱法,粵曲進入了鼎盛時期,史稱“女伶時期”。
粵曲脫胎於粵劇清唱,它和粵劇在唱腔音樂方麵長期存在著互相吸收、互相融化、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極為密切的關係。粵曲和粵劇的曲調、板式基本相同,大致包括梆子、二黃、牌子、民間說唱、小曲雜曲等。
粵曲的音樂性強,曲調優美動聽。它注重聲腔藝術,有獨特的風格和地方特色。其唱腔屬於皮黃係統的板腔體,梆子、二黃、牌子曲、小曲、歌謠構成其整體,同時亦吸收諸如龍舟、南音、木魚、粵謳、板眼等民間說唱。
粵曲唱法多樣,師娘時期以行當劃分,有小生、花旦、武生等十大行當;女伶時期分大喉、平喉、子喉三種。大喉是男角高腔;平喉是男角平腔;子喉是女角專用腔。
粵曲善於吸收別的姊妹藝術的精華,能夠兼容並蓄,不斷豐富,不斷創新,拓寬了唱腔音樂,如它將粵劇的“梆、簧”,廣東的曲藝龍舟、南音、粵謳、木魚歌等均拿來填詞演唱。
粵曲傳統曲目有8大名曲:《百裏奚會妻》、《辨才釋妖》、《黛玉葬花》、《六郎罪子》、《棄楚歸漢》、《魯智深出家》、《附薦何文秀》、《雪中賢》。
女伶時期競唱新曲,著名演員均擁有自己的首本曲目,如大喉唱家熊飛影的《嶽武穆班師》、《武鬆大鬧獅子樓》、《夜戰馬超》;平喉唱家小明星的《風流夢》、《知音何處》;子喉唱家張瓊仙的《燕子樓》、《秋江別》等。
粵東漁歌流行於廣東東部沿海漁民居住地區。漁民以船為家,捕魚為生,從他們的方言土語和獨特的歌唱音律節奏中,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漁歌。粵東漁歌就產生於這些別具一格的漁歌中。
傳統的粵東漁歌有深海和淺海之分。深海漁歌是在海上生產時的對唱,由於要衝破風浪聲音的幹擾,音調高亢剛勁。淺海漁歌多是陸上漁家婦女在織網、擺渡、操作家務或婚喪時的歌唱,曲調柔婉低沉,節奏自由多變。
粵東漁歌中淺海漁歌很多,深海漁歌很少。形式是七言四句或八句一節,也可雜以三字句或五字句,有些長達二十多句一節。唱時每句中間或字尾,常喜套上“哩”、“噦”等襯字運腔,使調性色彩和地方風味更為突出。
粵東漁歌在形成過程中,主要吸收了廣東海豐縣流行的鬥歌曲調,配上音樂伴奏,有獨唱、對唱、合唱、表演唱以及小型漁歌舞、漁歌劇等。
粵東漁歌的調式,多為傳統的五聲音階,以“徵”、“宮”兩種調式為多。“角”、“羽”次之。在曲調進行中,調式中的“4”音和“3”音經常被特別強調使用。
由於“4”音唱起來與粵東沿海語調非常吻合,“3”音則非常清澈明亮。所以,這“4”與“3”兩音,唱起來感到親切真摯,使曲調更加明亮,顯得格外柔麗優美,開闊清新,好像置身於海洋,產生海闊天空之感。
漁歌曲調多用二四拍子,節奏平穩而舒展,好像是在劃船擺渡,又好似馳騁於遼闊的海疆。既優美動聽,遼闊悠揚,又穩健紮實,步步向前,非常富有海洋氣息。
由調的旋律進行多為音階式的級進和小跳,偶爾間有大跳,級進的一列音多是調性色彩很濃的主和弦音。大跳多用民間曲調,慣用四、五度,雖有個別六度大跳,但演唱時卻是以滑音的形式“滑跳”,實際是順著音階“滑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