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轉變——兩漢散文1(2 / 3)

晁錯的文章在內容上,不僅應合當時時代的熱潮,積極總結古代聖王治世和秦代覆亡的曆史經驗教訓,以政治家深刻的洞察力和匡正時弊的滿腔熱情,將其視角敏銳地投向事關國計民生、政權安危的一係列重大社會問題,並通過科學的分析論證,不失時機地提出切實可行的主張和具體措施,起到對現實的指導作用。

晁錯文章的文學性不如賈誼的文章耐讀,美感強,但由於這些文章均善於從曆史事實出發,分析時政的利弊得失,見解深刻,盡其所言,因此,不失為優秀的政論文章。

賈誼和晁錯的政論文以及鄒陽、枚乘等人的上書獻策文章把漢初的政論文推向了高潮,這些書中進言的對象已經不再是諸侯之國,而是統一的大漢王朝,因此,書中的視野、見識、氣魄均遠遠超過戰國縱橫家。

[旁注]

上書 戰國以前臣下向君王奏諫陳詞稱為上書。秦代時雖改書為奏,但仍然有人用書。唐代偶爾用“書”作為外交文書的一種。唐代以後就很少使用這一名稱。

郡守 郡的行政長官,始設置於戰國。戰國各國在邊地設郡,派官防守,官名為“守”。郡守最先為武職,後漸成為地方行政長官。秦統一後,實行郡、縣兩級地方行政區劃製度,每郡設置郡守,治理民政。漢時,改稱太守。明清則專稱知府。

太中大夫 古代官名。秦代開始設置,漢朝以後各代多承襲這個設置。唐、宋為文散官,從四品上。金時稱大中大夫,從四品。元代時升為從三品。明代時稱大中大夫,為從三品。

太常 古代官名,原名奉常,後改名叫太常。太常的主要職責,一是主管祭祀社稷、宗廟和朝會、喪葬等禮儀。祭祀時充當主祭人皇帝的助手。二是主管皇帝的寢廟園陵及其所在的縣。太常每月要巡視諸帝陵墓一次。漢代因太常事重職尊,其位列於諸卿之首。

太子舍人 古代官名,始設置於秦代,沿用到宋代。開始是執掌太子住所東宮宿衛的,通常選良家子孫任職,輪番宿衛。後來也兼任秘書、侍從之職。

[閱讀鏈接]

西漢初年,百廢待興,漢高祖劉邦為了給百姓一個休養生息的機會,決定實行無為而治的政策。

陸賈是一位辯才超群的人,他曾經隨著劉邦開創事業。劉邦在當上皇帝後,陸賈經常在他跟前說詩書。劉邦開始對這些沒有興趣。

一次,在陸賈再一次說詩書以後,劉邦發起火來,說如今的天下是我騎在馬上得來的,跟詩書有什麼關係呢?陸賈馬上說,天下能從馬上得來,但怎麼可能在馬上統治呢?

聰明的劉邦很快明白過來,他叫陸賈把秦朝失去天下,漢朝得到天下以及各諸侯國成敗的事情寫些奏折給他看。陸賈很快寫好了一些奏折,呈給劉邦看。劉邦看過,高聲稱讚,決定對諸家學說采取兼容並包的態度。

漢賦的起源形成與興盛

漢代有很多君臣為楚地人,他們在將自己的喜怒哀樂之情和審美感受付諸於文學時,總是不自覺地采用了《楚辭》所代表的文學樣式,從而創造出漢代一種新的文體,這就是漢賦。

賦是一種文體的名稱,與“辭”性質相通,可統稱為“辭賦”。賦的起源最遠可追溯到《詩經》。賦從《詩經》中汲取了極為豐富的營養,它采用了《詩經》的四言句式,繼承了《詩經》押韻和對偶的語言形式,發展了《詩經》中鋪陳直敘的表現手法。

《楚辭》是戰國時期流行的詩體,對漢賦的形成影響巨大,漢賦從楚辭中的《離騷》借鑒了很多東西,包括較長的篇幅、華美的辭藻,問答的結構,描寫的句式、感情的抒發等。

戰國時期的楚國人宋玉在楚辭的基礎上,汲取散文的一些形式特點和表現手法,創作了《高唐賦》、《神女賦》、《風賦》等賦體作品,這些賦體作品為漢賦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另外,儒學大師荀子的詠物賦對漢賦的形成也有較大的影響。

漢賦是韻文與散文相結合的新文體,它像詩,又不是詩,是一種介於韻文和散文之間的特殊文體,是一種特殊的散文,它以鋪陳敘事和描寫見長,富有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特點。

漢初期的賦文主要是繼承了《楚辭》的傳統,稱為騷體賦,這類賦體多抒發作者的政治見解和身世感慨。西漢文學家賈誼的《吊屈原賦》、淮南小山的《招隱士》等是漢初騷體賦的優秀代表。

《吊屈原賦》是以騷體寫成的抒懷之作,描寫出一個善惡顛倒,是非混淆的黑暗世界,表現了對楚國愛國詩人屈原深深的尊重和同情。

《吊屈原賦》在結構上由賦和“訊”辭兩部分組成,在表現方法上綜合運用了帶有楚辭特色的鋪敘和比興,在句式上以四言、六言為主,句末多帶“兮”字,文辭清麗。

《招隱士》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的門客淮南小山所作,這篇賦采用鋪寫手法,十分生動地描繪出荒山溪穀的淒涼幽險。感情濃鬱,意味深長,音節和諧,優美動人,有著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極高的美學價值。

騷體賦之後,漢大賦開始形成。枚乘的《七發》和司馬相如的《子虛賦》標誌著漢大賦體製的正式形成。漢大賦的流行代表了漢賦的興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