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轉變——兩漢散文2(1 / 3)

延續轉變——兩漢散文2

司馬遷著作開創傳記文學

公元前145年,司馬遷出生於夏陽,即陝西韓城。他的父親司馬談曾任太史令,精通天文、曆史,也精通《易經》和道家思想。他對司馬遷的成長有著直接的影響。

司馬遷六七歲時,跟隨父親來到都城長安,並開始了學習。司馬遷勤奮好學,聰慧過人,10歲即能誦讀古書,他讀了大量的古書。

後來,他拜了文學家董仲舒、古文學家孔安國為師,研究了《春秋公羊傳》、《古文尚書》,深刻了解了先秦和漢代諸子百家的學術思想及其發展曆史。

20歲時,司馬遷已經成了一位小有名氣的飽學之士,開始了第一次全國各地漫遊的生活。在漫遊全國各地的過程中,司馬遷仔細觀察了各地的山川地形,認真探尋了曆史遺跡,了解各地的經濟生活及民風民情,並搜集各種傳說和曆史人物的趣聞軼事,漫遊生活使司馬遷開闊了眼界,豐富了知識。

30歲時,司馬遷擔任了漢武帝的侍衛官,開始了仕途生涯。他經常跟隨漢武帝出巡,又遊曆了很多地方。35歲時,司馬遷奉命出使西南地區,從而對西南地區又增進了了解,進一步擴大了自己的見聞。36歲時,司馬遷又一次有機會遊曆了北方,增進了對這一地區的了解。

公元前108年,司馬遷繼任太史令,他開始閱讀國家藏書,研究各種資料、圖籍和檔案,並開始搜集資料,準備寫作《史記》。

公元前104年,司馬遷已經42歲,他開始正式寫作《史記》。公元前91年,曆經13年,司馬遷終於完成了《史記》的創作。

《史記》是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後期長達3000 年左右的曆史。全書共130篇,其中本紀12篇,表10篇,書8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

《史記》體係完整,包羅萬象,而又融會貫通,分類明確,脈絡清晰,詳實地記錄了上古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麵的發展狀況。

《史記》既是一部偉大的史學名著,又是一部偉大的文學名著,它開創了以人物為中心的寫史文學,它所描寫的曆史人物傳記大多數具有很強的故事性,有的篇章就像是一部曆史小說。

司馬遷將曆史人物形象化,並通過對其具體生動的描寫,使之成為曆史舞台上的典型人物。《史記》中的曆史人物多達4000多個,涉及各行各業的人物。

司馬遷十分精於材料的取舍和選擇,善於抓住人物具有典型意義的事件和行動,突出每個曆史人物的個性特征,增強人物形象的感染力。司馬遷還善於運用各種修辭手法、細節描寫、心理刻畫等手段多個角度來描寫、刻畫人物形象。

司馬遷是個講故事的能手,善於把某些曆史故事寫得富於傳奇。故事情節曲折多變,又在合適的地方故意製造假象和懸念,極力渲染場景,讓人驚心動魄。有些故事來自於民間,著重寫人的心理,並指出形成某種心理變化的原因,增加了文章的厚度。

司馬遷是一位情感豐富的人,也是一位富有浪漫主義情懷的詩人,他把這種情感、情懷灌注進《史記》中,使《史記》抒情色彩濃厚。

《史記》中有很多抒情段落,具有很強的語言節奏感。某些篇章或某些段落是押韻的,從而增強了文章的抒情性。《史記》中還大量引入了詩賦和民間諺語歌謠,這也增強了文章的抒情性。

司馬遷還特別善於運用語言,他吸收融合並改造了先秦和漢代的書麵語及民間口語,形成了活潑、樸實、自如的語言風格。無論是陳述、議論、抒情,司馬遷從不講究華飾,從不刻意雕琢,全憑客觀表達的需要和人物情緒的發展而寫,該簡則簡,該繁則繁。

《史記》中人物的語言個性化,每個人性格不同,每個人物所說的話也就不同,這些話要和他們的性格、身份、地位以及心理狀況相吻合。《史記》的敘述語言準確精練,生動傳神,富於感情和表現力。

司馬遷沒有采用漢朝時流行的辭賦駢偶形式,而是大量采用了長短相錯的散文句式,在先秦散文和漢散文語言的基礎上創造了幹淨利落、優美獨特的語言形式,形成了表達通暢自然的散文體裁。

《史記》是我國史傳文學的最高峰,開創了傳記文學新體裁,它是古代散文的最高峰,其技巧、文章風格,還有精煉、通俗、準確鮮明、富於表現力的語言等,都為後世散文樹立了崇高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