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發展——六朝散文2(3 / 3)

陸機,字士衡,吳郡華亭人。祖父陸遜是東吳的大將,他的父親陸抗也是東吳的大將。陸機小的時候也十分有才氣,《晉書》記載:

少有異才,文章冠世,伏膺儒術,非禮不動。

14歲時,陸機就開始領兵帶將,後回到家鄉,閉門讀書10年,太康末時任太子洗馬、吳王郎中令、著作令、平原內史等職。

《晉書》記載,陸機所作詩、賦、文共300多篇,但是大部分已經遺失。陸機的詩賦辭藻華麗,講究藻飾和對仗;他的散文論析事理,鋪排誇張,頗有氣勢,是西晉最有名的散文。代表作品有《吊魏武帝文》、《辨亡論》、《五等諸侯論》等。

《吊魏武帝文》主要講作者有感於在洛陽見到曹操的遺令,發現這位蓋世英雄,臨終前指著小兒小女托付後事,叮囑妻子們自食其力,與平時的雄心壯誌形成鮮明的對照。

全文由序和賦兩部分組成,序敘寫簡潔,表達清晰;賦鋪陳感懷,聲情並茂,哀婉動人。序側重於敘述,賦側重於抒發,兩者相得益彰,既可獨立,又可合在一起。

賦文前半部分側重寫曹操一生的豪情壯舉,後半部分則寫他臨終前與他平生行為雄姿英發極不相稱的幾件事。作者著力鋪寫他的功績與誌向,抒發了對曹操未能完成自己事業的哀傷。文章寫事抒懷,情理兼在,既慷慨悲涼,又淒婉憂傷,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辨亡論》為論說之文,分上、下兩篇。文章主旨總結東吳滅亡的教訓。上篇頌揚東吳國君孫權之所以能夠使國家興盛,是因為他善於用人。下篇敘述陸家父祖的功業,並說明孫皓之所以滅亡,主要在於失去了民心。

在文章風格上,《辨亡論》結構大起大落,彼此之間起伏照應。以對比造成了行文的跌宕之勢,以誇張、排比增加了文章的雄強之氣,局麵開闊,議論鋒利,感情激越,文辭壯麗,語言整飾,有向駢偶之風發展的傾向。

除了潘嶽和陸機,西晉較有影響的散文作品還有劉琨的《答盧湛書》、魯褒的《錢神論》和張敏的《頭責子羽文》等,這些作品各具特色,具有不同的風采。

[旁注]

太康 西晉建立後的大約40年的時間,這段時間是西晉文學的繁榮時期,此時社會穩定,文人們有時間和精力用於文學的創作和研究,又因為社會小康,文人多習慣於歌功頌德,追求文學作品形式的華美,所以,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辭藻華麗,有駢儷化的傾向。

秀才 我國古代選拔官吏的科目,漢武帝改革選官製度,令地方官府考察和推舉人才,稱為察舉。東漢因避光武帝名諱,改稱茂才。三國曹魏時沿襲察舉,複改稱秀才。至南北朝時,舉薦秀才尤為重視。隋代始行科舉製,設秀才科。唐初沿置此科,及第者稱秀才。後廢秀才科,秀才成為一般讀書人的泛稱。

侍郎 漢代官員的一種,本為宮廷的近侍。東漢以後,尚書的屬官,初任稱郎中,滿一年稱尚書郎,三年稱侍郎。唐代以後,中書、門下二省及尚書省所屬各部均以侍郎為長官的副手,官位漸高。

誄文 古代的一種文體,又稱“誄辭”、“誄狀”、“誄詞”等,哀祭文的一種,敘述死者生平。誄文起源於西周的賜諡製度,定型於漢,形成述德和寫哀兩方麵和先述德後寫哀的四言句式,魏晉以後趨於繁榮,以頌揚的筆調敘述死者的生平事跡,以回憶的方式寄托自己的哀思;唐代以後逐步向騷體、長短句過渡。

太子洗馬 古代官職,屬於太子官屬,是太子的隨從官員,最早設立於漢朝。洗,通假於“先”,洗馬也就是先馬,意思是在馬前做先導。

郎中令 古代官職,始設於秦,為九卿之一,負責守衛宮殿門戶。漢初沿置,為皇帝左右親近的高級官職。曆代郎中令的職責屢有變化,可分為主要職掌和其他職掌。主要職掌包括宿衛警備、管理郎官、勸諫得失等。其他職掌包括征討屯戍、以使者身份策免或策封官吏、參與皇帝的喪葬活動、典校圖書等。

內史 古代官職,西周時開始設置,又稱作冊內史、作命內史。戰國時主管朝廷租賦與財務。秦代時設有治粟內史,掌理國家財政。漢初沿置。漢景帝二年時分左、右內史。隋代改中書省為內史省,改中書令為內史令。唐沿隋製,設內史,執掌中書省,即宰相。明初,廢內史不設。清代初,設內史。

[閱讀鏈接]

潘嶽曾任河陽令,在河陽,他奉公職守,勤於政績。因喜歡種植花草,因此,他做很多事情往往要與花草聯係起來,當時他辦案並不總是在縣衙大堂之上,有百姓前來告狀,他就把原告、被告一同叫到自己家的花園。

潘嶽不急於問原告所告何事,來龍去脈究竟如何,而是讓原告被告共同抬水澆花。由於抬水用的木桶是尖底的,無論絞水、抬水、澆花,兩人均得很好的合作,一路上,即使很累,也不能把木桶放在地上,稍不小心,水就灑落一地,也就不可能完成“縣老爺”潘嶽交代的任務。這樣折騰了好長時間,潘嶽才升堂問案,細問詳情。

原告和被告配合著幹了半天活,情緒已大為好轉,對立意識也大大降低,潘嶽審起案來也就十分容易,引經據典,依事評理,說些仁為美、和為貴的道理,再加以好言相勸,因此很多時候,原告和被告往往和好如初,撤訴了事。